曹永富
(東莞展覽館,廣東 東莞523000)
關鍵字:群眾攝影;有機融合;展覽
攝影技術是瞬間藝術和光影藝術的結合體;素材來源于生活,卻反映出高于生活的一些哲理。群眾攝影技術展現出群眾文化和特有的視覺效果。卓越的群眾攝影藝術作品,結合了美術、音樂、哲理、物理等多種藝術要素和行業門類的知識,同時也可以對文化、自然、人性進行反應,展現出高質量的文化藝術。具有展示攝影作品功能的展覽館、文化館和美術館在人民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已成為城、鄉文化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展覽提升了城、鄉形象和文化品位,是對廣大群眾、青少年地方文化教育的基礎。對群眾和展覽的有機融合進行深入研究,是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精神,推動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充分利用公共資源,從而實現共享目標。筆者現將結合自身工作實踐的學習與思考、探索與實踐,認識與體會總結如下,以資參考。
基層群眾文化活動所涉及的領域較為廣泛,主題內容豐富,活動方式復雜多變,參與群眾眾多。群眾愛好攝影者對基層群眾文化活動中的精彩畫面進行捕捉和抓拍,拍攝到基層群眾文化活動的精彩之處。以“黨在我心中”為主題,吸引了眾多群眾攝影愛好者參與到展覽館、社區、文化館的展覽中,通過群眾攝影與展覽有機融合,向世界展示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國人民必將滿懷信心朝著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勝利前進。
通過影像的形式呈現全國各族人民響應習近平主席的號召,擁護黨的統治,堅持五大發展理念,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進行努力和奮斗,通過不斷的奮進,開創美好生活。
創城工作啟動以來,得到了廣大群眾的積極支持和熱情參與,彰顯了廣大群眾熱愛家鄉建設家園的深厚情懷和責任擔當,以及立足崗位、敢于奉獻、勇闖一流的奮斗精神。在創城期間,群眾攝影愛好者從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了我國創建、省市級文明城市的火熱場面,記錄了廣大市民群眾、志愿服務組織、文明實踐志愿者參與省市級文明城市創建的精彩瞬間和細節內容。
群眾攝影與展覽融合,使我們看到路寬了、城綠了、景美了。自創城以來,各地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農村發生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美麗轉型和嬗變,脫貧攻堅留下了一闕燦爛華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和美共生,這是人類矢志追求的理想境界。各地人民群眾在大地上書寫詩章,生動地勾畫出了一個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環境優美的新農村美麗畫卷。

圖1 秀美家園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是一片將崇尚自然、呵護生態融入每個百姓血液的土地。腳下這方亙古彌恒的土地,生命最強健,色調最舒展,而心致情趣最為愉悅的,還是這綿延無際的綠水青山。這些群眾攝影展覽直觀反映了全國各地生態文明建設成效,展現了天藍、水清、地綠、景美的中華風貌。
群眾攝影“創城”與展覽有機融合具有豐富的實踐基礎。從一組組創城照片中使人們體會到,創城精神深受當地歷史文化的影響,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與時俱進,展現出當代時代性的特征。我們的國家具有燦爛輝煌的文化基因,具有創新奮斗的光榮革命傳統,人們凝聚起了“務實、創新、爭先、誠信”的城市精神。通過創城,人們又收獲了“民心至上、眾志成城、創則必成、成則一流”的創城精神。從城市精神到創城精神,受到這種優秀文化的影響,形成了聲聲不息的精神血脈,不斷增強精神力量,讓每一座城市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不斷增加,為城市提供良好的發展機會。

圖2 暢游生態公園
創城展覽的照片中顯示各級政府始終堅持“百姓至上、創城為民”的初衷和情懷,領導干部放下架子、鋪下身子,擔當作為、親力親為;黨員干部與市民群眾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拆舊改丑、扶危濟困,關注到了多年未關注的人群,解決了多年沒有解決的問題;全民創城、全域創城,創城有我,我參與、我光榮、我驕傲,個人價值得以充分體現,表現出了難能可貴的奉獻精神和舍小家、顧大局的高尚品格。展現出的創誠精神,體現出全市各級黨組織人民干部的精神風貌,也讓這座城市的精神發展方向變得更加明確,讓這座城市的老百姓受到良好精神的影響,在黨中央的帶領下不斷進步。
如何以攝影的方式聚焦扶貧公益,助力脫貧攻堅,發揮影像的認識、教育、審美作用,拓展影像創作與傳播的社會功能?
群眾攝影愛好者用特有的藝術形式和視角記錄歷史變遷、見證時代發展,全方位、多角度展現全國脫貧攻堅所取得的豐碩成果。“扶貧”攝影與展覽融合,展現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的帶領下黨中央組織開始意識到扶貧開發的重要性,先后制定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政策,扶貧開發事業取得新的顯著進展。通過中國人民的不斷努力,開創了一條具有創新性的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緩解了扶貧事業,為祖國帶來的壓力同時也推動了全球減貧事業的不斷發展。
群眾攝影扶貧題材作品,充分發揮了攝影的社會功能,展現出影像在脫貧攻堅中的力量,影響深遠;通過全面系統的紀實再現,反映貧困地環境與人民生產生活,展現扶貧工作的感人事跡,由此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為貧困地捐贈物資、開發資源、參與建設;通過展覽為扶貧工作提供參考,在展覽中,通過獨具慧眼的藝術表現,突顯地方特色,發掘新景點,帶動旅游產業發展;在展覽中通過多樣視角的視覺呈現,推動農產品營銷。全面開展扶貧公益攝影與展覽有機地融合,可多層面多角度多渠道為農民做產品廣告,真正將扶貧工作中的“輸血”與“造血”聯系起來。
對當代群眾攝影來說,更應從“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職責出發,不僅要努力探究,創作佳作,讓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滿足,還應探索通過作品所起的社會功用,助力人民群眾生活的改善。
攝影作品重點圍繞“兩不愁三保障”,攝影與展覽融合:
第一,展示從吃不飽,到吃出健康、吃出花樣;從一件舊衣穿四季,到穿出時尚、穿出品味,舌尖上、味蕾中,見證的是貧困群眾的生活變遷,是日子過得蒸蒸日上的喜悅。
第二,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教育、健康、住房,是老百姓的基本發展需求,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學有所教、病有所醫、住有所居,是重要的民生目標,也是貧困群眾生活發生改變的重要體現。用快門定格這些歷史的影像,用展覽展現一幅幅精準扶貧的感人畫面。
所謂的藝術價值,也和人生價值一樣的,它的藝術價值貴就貴在真實,震撼與感動,群眾攝影志愿者以“社區公益”為主題,通過對那種道德模范精神力量的感染,能夠不斷地提升廣大市民和老百姓的整體的素質和修養。公益攝影與展覽融合,通過公益攝影展真實、深入的展示社會正能量,來樹立和引導正確積極的社會公益心態、公益行動力和公益風向標。通過展覽,讓無論是前來觀展的市民,還是愛心幫扶的受助者,或是親身參與的志愿者,都在這公益力量的助推下,獲得了繼續前行的新動力。
生活中有無數畫面會讓我們駐足留念,生命中有無數次感動能讓我們傾心感懷……當你看到那些不圖名利只因公益的人們撿起一片垃圾、扶住一位老人、幫助一名兒童、奉獻一份愛心的時候,你是否會把它定格載入相冊,留作永恒的懷念呢?常州“一加愛心社”自1999 年成立以來,從最初的十幾位成員到如今的愛滿龍城,歷經艱辛萬苦,本著“光榮在于平淡,艱巨在于漫長”的樸實奮斗精神,在常州這座到處充滿愛的城市,碰撞出無數絢爛的火花和感人故事。“殘軀托起的溫暖,十六年的堅守”首屆公益攝影展系列活動,把志愿服務精神傳遞給更多的人。展出的400 多幅照片是他們花了幾個月時間從8000 多張照片中挑選出來的,雖然大部分都是志愿者們拍攝的平時結對幫扶中的生活照,甚至有些是用手機拍攝,拍攝水平和質量不能和專業攝影展相比,但照片中所流露出的真情實感恰恰是藝術最高價值的體現。通過展覽“一加”,把愛心的陽光灑遍龍城每個角落,把公益的種子深深播種在大家的心田。
群眾攝影和展覽的融合是對原先攝影方式的一種創新。群眾攝影充分結合各類展覽發現作者、作品、新事物,尋找攝影和社會之間的關系;利用展覽的方式向世人展示創作成果,為攝影愛好者提供更多交流和學習的機會。參見者,可以從作品中了解歷史、認識時代、憧憬未來,還能得到美的熏陶、美的享受。通過攝影與展覽融合體會到展覽可以傳承中華優秀文化,解釋時尚文化,推動群眾文化的不斷發展,成為增進人們各種修養、推動社會發展的力量,具有現實和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