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晨
傳遞愛心,無私奉獻。
前段時間,在“兩會”期間,多位委員提到器官捐獻問題,全國政協委員王海京提交了《關于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立法的提案》。全國人大代表、無錫市人民醫院副院長陳靜瑜建議大力推動我國的愛心器官捐獻。關于器官捐獻,一直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一些人愿意在去世后捐獻遺體及器官,幫助他人重獲新生,而另一些人出于種種因素,對器官捐獻持質疑態度。在世界各國,器官捐獻的現狀和發展態勢也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各有差異。
法律先行?道德輔助
器官捐獻源于器官移植技術。20世紀70年代,隨著科學家發現組織相容性(即對異體生理組織起同樣的作用)的類別之后,器官移植手術越來越多。80年代,器官移植技術愈發成熟,成功率逐漸上升,挽救了很多人的性命。然而,由于醫學的進步,很多疑難雜癥都有了救治的辦法,器官移植手術量大幅提高,對器官的需求也與日俱增。因此,器官捐獻正式走上醫學舞臺。
2007年1月20日至22日,中國首屆國際標準器官捐獻及分流系統聯席會議在廣州舉行,會議過程中,舉辦了中國首批“器官捐獻卡”首發儀式。自此之后,我國的器官捐獻征程開始。2018年中國人體器官年捐獻量居世界第二位。根據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發布的數據,截至2021年3月16日,器官捐獻有效志愿登記人數為3099429人次。
目前,我國對于器官捐獻方面的法律條文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根據其第一千零六條規定: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有權依法自主決定無償捐獻其人體細胞、人體組織、人體器官、遺體。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強迫、欺騙、利誘其捐獻。在捐獻器官的分配方面,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人體捐獻器官獲取與分配管理規定》,捐獻器官必須通過器官分配系統進行分配,保證捐獻器官可溯源。任何機構、組織和個人不得在器官分配系統外擅自分配捐獻器官,不得干擾、阻礙器官分配。然而,捐獻器官短缺問題依舊存在,我國每年約有30萬因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移植的患者,但僅有1萬多人有機會獲得器官移植,供需比例為1∶30。要想盡快解決器官短缺問題,就需要法律和道德兩方面共同發力,加大對器官捐獻的宣傳力 度。
在很多其他國家,器官捐獻也有著相對應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約束和管理。在1968年舉行的第22屆世界醫學大會上,哈佛大學醫學院特設委員會提出了“腦功能不可喪失”,也就是腦死亡的概念,自此之后,腦死亡成為確定一個人是否死亡的參考標準。
同年,美國律師協會等組織倡議并通過了《統一組織捐獻法》,直到1973年,該法案已在美國50個州及哥倫比亞特區統一實施。1984年,美國通過了《國家器官移植法案》,明文禁止器官和組織買賣,同時,在美國議會的批準下,國家器官獲取和移植網絡(OPTN)、器官移植接受者科學登記系統正式成立。此外,在1986年,美國還成立了器官共享聯合網絡,其功能是負責器官獲取和移植網絡的運營,負責美國等待移植器官患者的登記,并根據捐獻者和接受者之間的身體兼容性、接受者健康狀況和等候時間等選擇標準,進行捐贈器官的合理分配。
西班牙的器官捐獻率常年位居世界前列,其發展離不開政府的宣傳和民眾的主動,1989年,為緩解器官捐獻率低帶來的社會問題,西班牙衛生和社會事務部成立了國家器官移植中心,中心負責統籌全國器官的獲取和分配,沒有通過該中心的移植都被視為違法行為。此外,中心還需負責制定國際、地區、醫院三級標準的器官捐獻規范制度和捐獻流程,并在每個醫院建立標準化的器官捐獻協調小組。在這種模式下,西班牙的器官捐獻走上了正規化的道路。在經費方面,政府給予大力的支持,對需要移植但手術經費不足的患者提供財政補貼,這就減少了因財務問題而無法進行器官移植手術的比例。
英國的器官移植法案于1989年頒布,全稱為《人體器官移植法案》,其內容主要就器官移植商業化和非親屬間的器官捐獻作出了規定。2020年5月20日,《馬克斯和凱拉法》正式在英格蘭生效,該法案規定,除非家屬反對或個人自愿放棄,英國英格蘭地區所有成年人都將被默認為器官捐獻者。這一法案的實行有望大幅度增加英國器官捐獻量,但其實際效果如何,尚待時間來驗證。
瑞士器官捐獻和移植國家基金會是受瑞士聯邦政府委托,按照相關法律規定,負責建立相關的數據統計,管理器官接受者資料庫,分配移植器官,組織和協調國家所有與器官分配有關的活動,并且積極與國外的器官分配機構合作的機構。自2007年7月1日起,瑞士開始實行更廣泛的捐獻同意模式,即捐獻者本人或其親屬同意。只要年滿16歲,都可以通過填寫捐獻志愿卡,表達自己的捐獻意愿。如果死者沒有親屬或不能聯系到其親屬,則禁止進行器官獲取。如果死者委托可信任的人做組織、器官捐獻的決定,那么這個人將代替親屬做決定。死者的意愿優先于其親屬的意愿。
2018年,荷蘭議會一院(上院)通過器官捐獻“推定同意”法案。該法案生效后,除了明確表示拒絕捐獻者,18歲以上荷蘭公民均被推定為器官捐獻者。該法案旨在提高器官移植率,挽救更多生命。
在新加坡,根據1987年通過的《人體器官移植法令》,除非明確表明要退出器官捐獻計劃,否則所有21至60歲的新加坡人和永久居民去世后將捐出他們的器官。2009年,新加坡通過了《人體器官移植修正法令》,并于同年11月1日起生效,器官捐獻者最高將會得到2.6萬新元(約合人民幣13萬元)的保健補償。
法國思想家孟德斯鳩曾經說:“能將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的記憶中,生命仿佛就加長了一些;光榮是我們獲得的新生命,其可珍可貴,實不下于天賦的生命。”這句話與器官捐獻的意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器官捐獻能夠拯救他人的生命,給人以新生,在某種程度上,還有著延續生命的作用。在生命已無法挽救之際,將自己的器官捐獻給更需要它的人們,無疑是一件行善積德、功德無量的事情,而讓器官在他人的身體中繼續存活、運作,也令人覺得即便肉體已然消亡,逝者的精神依舊存在于這個美麗的世界中。
然而,由于器官短缺的問題短時間內難以解決,很多人都在急切地等待著適配的器官,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們珍惜生命的心理,在“黑市”高價售賣器官,并造成了不少令人唏噓不已的事件。
人體器官“黑市”
陽光下的罪惡之舉
人體器官“黑市”即指在沒有法律允許,不在正規醫院、沒有專業的醫護人員和醫療器械的情況下,私下買賣、移植器官。這是一條復雜的地下產業鏈,一般為團伙的形式進行。在一個團伙中,有人負責尋找急需器官移植的病人作為買家;有人負責聯系一些想要賺錢愿意賣器官的人;有人負責聯系愿意私下做非法器官移植手術的醫護人員……“分工明確、有條不紊”。
在這條產業鏈中,買家花費了大量的金錢,但賣家收到的可能只有十分之一,大部分的錢財被“黑中介”獨吞,而且,這種器官移植手術為了不被相關部門發現,一般都選在郊區進行,做手術的醫生、護士、麻醉師等人是否有做此類手術的資質無從確定。即使是手術成功,手術過程中的消毒技術也往往不夠完善,很容易造成感染,令買家和賣家的身體受到嚴重傷害。若是不幸手術失敗,做非法器官移植的團伙不會負責任,只會拿錢“跑路”,最終傷筋動骨的只有買家和賣家,經濟和健康兩方面都受損。
很多人或許都曾聽說過賣腎,即為了金錢,賣出自己的一個腎,由于每個人有兩個腎,少一個腎一般不會危及到生命。因此,一些人因急于用錢,選擇了賣掉自己的腎,雖然得到了不少的金錢,短期內看不出異樣,但時間久了以后,原本兩個腎負荷的工作被完全壓到了一個腎上,身體會逐漸變得虛弱,若是僅剩的一個腎再出現問題,那就是回天乏術,只能等待器官移植手術來挽救生命。然而,在“黑市”出賣腎臟所造成的惡果遠不止身體虛弱這么簡單。根據《東方日報》報道,一位曾為了買蘋果手機賣掉一個腎的青年,在賣腎的七年后,因當時做手術的操作環境未經過適宜的消毒,導致傷口感染,身體變得非常不好。這樣的事情不在少數,而他們通過賣器官得到的金錢也不足以支撐以后的生活,僅能供一時的“奢侈”,并非長遠之 計。
取締“黑市”
大力推動愛心器官捐獻
除了自愿賣器官的人外,還有另外一些被使用暴力手段強迫“獻出”器官的人們更加需要警方的解救和法律的保護。因供需不平衡而衍生出的黑色產業鏈急需有關部門設法取締,而要想徹底讓這一“黑市”消亡,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首先,在教育方面,應該大力普及買賣器官的危害性,讓人們知道為了獲取那一點錢財可能會付出的巨大代價。
其次,在法律方面,要大力宣傳器官買賣為非法行為,一旦被抓獲,則需要負法律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之一:組織出賣人體器官罪,組織他人出賣人體器官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最后,需要器官移植的病人很多,但能成功等到合適的器官,完成手術的人卻是少數。即使不考慮費用問題,很多人也難以等到能配型成功的器官,在漫長的等待過程中去世的大有人在。供遠遠小于求的情況短時間內無法解決。因此,大力推動愛心器官捐獻勢在必行,全國人大代表陳靜瑜建議,“假如說你本人,你的親人做過愛心捐獻,你的家屬便進入我們國家的網絡分配系統當中,假如說你的家屬也得了相應的器官功能的衰竭疾病,需要做器官移植的時候,會優先得到愛心捐獻的這個器官。”這種方式能夠提高人們對器官捐獻的接受度,或可增加我國器官捐獻量,讓更多的人有重獲新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