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炳光 張曉梅
【摘要】說明文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獲取主要信息”與“領會科學精神”是說明文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說明文本身就是闡釋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知識的,具有科學普及價值。《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經典的說明文,可從篩選主要信息、豐富科學知識,厘清嚴密結構、把握科學邏輯,品味準確語言、體會科學態度,介入相關資料、感受科學精神,質疑改寫不當、發展批判能力五個方面實施教學,發掘其科學教育價值和育人作用。
【關鍵詞】說明文,科學教育,價值
說明文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統編初中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下冊分別安排了一個說明文單元。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主要是介紹中國建筑、園林、繪畫藝術的事物說明文,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都是闡釋事理的說明文,涉及物候學、地質學、生態學等領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中關于說明文閱讀的要求是:“閱讀新聞和說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獲取主要信息。閱讀科技作品,還應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由此可見,“獲取主要信息”與“領會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應是說明文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
從教學現狀來看,說明文閱讀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往往走向兩個極端。一個是把理解說明文的說明內容作為教學著力點,教師對每一篇說明文都圍繞“提取有用信息,理解說明內容”展開,沒有語言品味,沒有邏輯辨識,沒有結構賞析,使得學生的這些閱讀能力主要通過課后的習題訓練獲得,而非來自真正的“閱讀”。另一個是將傳授說明文文體知識作為教學著力點,教師都是圍繞“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結構、說明方法、說明語言”展開教學,僅僅平面傳授共性文體知識而忽略個性表達,不敢也不愿涉及課文中闡釋的科學知識、體現的科學態度等問題,很少帶領學生探究課文所涉及的具體科學話題。顯然,這兩個極端的教學都不符合課標對說明文閱讀的教學要求。
說明文本身就是闡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的,具有科學普及價值。夏丐尊與葉圣陶合編的《開明國文講義》中說,解說文(說明文)的目的在傳授知識,使人了解。徐江教授明確指出:“講說明文最基本的目的是讓學生樹立科學意識。”根據課標要求,結合文體特點,筆者認為學生學習說明文,既要了解與掌握說明文的文體知識,學習將科學知識用簡明通俗的語言、生動有趣的方法來清晰闡釋的能力,也要自然地接受相應的科學教育熏陶,即學習科學知識,感受科學精神,領略科學方法,形成科學意識,并產生尋求科學真理的興趣、理想與信念。這不僅體現了說明文文體與眾不同的教育價值,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有機統一。下面筆者以《大自然的語言》教學為例,談談自己的實踐與思考。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經典的說明文,全文條理分明,介紹的物候學知識通俗易懂,讓人印象深刻。這篇文章被編排在統編教材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單元提示指出:“本單元的課文都是闡釋事理的說明文,涉及物候學、地質學、生態學等領域,體現了求真、嚴謹的科學精神”,“學習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質疑問難,激發科學探究的興趣”。根據單元學習要求,結合文本特質,教師可從以下五個方面設計、實施教學,充分發揮說明文的科學教育價值。
一、篩選主要信息,豐富科學知識
篩選主要信息是說明文閱讀的要求,也是科學研究的一個基本環節。教學伊始,教師引導學生交流:初讀文本,你在文中獲得了哪些信息?讓學生用文中的語句或自己的話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比如,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學,物候觀測對于農業有什么意義,影響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等。通過引導學生提取主要信息,理解文章闡述的事理,豐富科學知識。再者,本文講的“物候”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習見習聞的現象,易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作者以科學家的眼光看透現象背后的本質,揭示出其中的科學道理,這啟發學生:科學距離我們并不遙遠,而要想探索它,就要有科學精神,有科學知識的儲備,掌握科學的方法。
《大自然的語言》重點內容是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這個知識點恰好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時的難點。為了幫助學生突破這一難點,教師巧妙設計,多措并舉。一是通過分析舉例子說明方法的作用,理解抽象深奧的事理。例如在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時作者舉了兩個例子,眾所周知,冬天時近海地區比同緯度的內陸地區氣候溫和,若依此推論,在近海地區春天會來得早,但事實正好相反。舉一例讀者可能會認為是偶然的,所以作者連舉兩例,使人確信無疑。二是學以致用。本文所介紹的物候知識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也有不少詩歌是反映物候知識的,教師鏈接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讓學生聯系課文中的物候知識,談談對詩句的理解。學生活學活用,運用所學知識對詩歌中的物候現象作出科學的解釋,不僅讓知識真正服務于生活,而且加深了學生對影響物候現象來臨因素的理解。
二、厘清嚴密結構,把握科學邏輯
結構的分析與章法的審美是閱讀教學中重要的內容與任務之一。任何一篇優質的說明文,在整體說明條理的安排上可圈可點之處都很多,值得我們研讀和學習。《大自然的語言》天然地具有這方面的優勢,不論是著眼于全篇,關注于部分,還是聚焦于段落,乃至于句與句之間的關系,我們都能感受到其非常有條理,講究說明的順序,注重科學的邏輯。
在篩選主要信息、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教師順勢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的說明順序:從謀篇來看,文章先提出說明的對象是什么,說明它的重要性,然后說明它取決于什么因素,最后說明研究它的意義。這種由表及里、從現象到本質的說明順序符合人們對事物的認識規律,同時使得文章很有條理。就布局而言,文章的重點內容即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從時空的角度來看,按照從空間到時間的順序排列,文章條理明晰;從四個因素對物候的影響程度來看,則是由主要到次要安排說明順序,言之有序,主次分明。具體到段落的安排,以第九自然段為例,引導學生分析、理解作者行文的邏輯順序:先說一般情況,再講特殊情況,條理清楚,層次分明,結構嚴密。通過對謀篇、布局到組段的分析與理解,學生認識到整篇文章嚴密的結構層次和嚴謹的邏輯順序。
三、品味準確語言,體會科學態度
語言準確、嚴謹,不僅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更體現了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具體到《大自然的語言》一文,其語言的準確、嚴謹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一是運用限制性詞語,表現作者用詞的嚴謹。例如“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一句中,引導學生品析“許多”表示數量多,但不是全部,限制了范圍,如果去掉“許多”一詞,就變為所有古代流傳下來的農諺都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這樣一概而論,不符合實際。
二是運用數字,表現作者表達的精準。例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中的“20天”“10天”非常確切,而“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中的“十天左右”“五六天”并不精確。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在對某個事物不能精確表述時,用模糊的語言表述,留有余地,符合事實,更為準確。由此看來,數字的使用能體現出說明文語言的第一要義——準確,表現作者科學嚴謹的表達。
四、介入相關資料,感受科學精神
統編教材所選的說明文多數是名家名篇,既有中國氣象學家、地理學家竺可楨的《大自然的語言》,橋梁專家茅以升的《中國石拱橋》,也有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的《蟬》,美國生態學家利奧波德的《大雁歸來》。這些選文的作者多數既是相關科學領域的專業權威,又是科普方面的大師。因此,教師在教學說明文時可結合課文的學習,適時地介入作者的相關資料,引導學生感受其科學精神。
對于作者的了解,教師可先讓學生自主查閱資料,然后課上組織交流,并對相關要點、重點加以強調,讓學生感受作者專注的科學精神與卓越的科學成就,激發其閱讀興趣。
除整體了解之外,教師在引導學生品析說明語言時,還可以巧妙地介入作者的工作細節:作為我國物候學的創始人,竺可楨對物候學的研究長達半個世紀,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顫抖地記下了當天的氣溫、風力,并端正地寫上“局報”二字,他就是這樣一位嚴謹的科學家。教師通過深情地表述,引導學生在感人的故事中,領會作者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真的科學精神。
五、質疑改寫不當,發展批判能力
從科學的角度解讀文本,要打破對文本的尊崇膜拜,以科學的批判精神去解讀說明文。徐江教授認為,當前的說明文是“在講科學的平臺上表演著不科學”。科學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有些科學結論只代表一時,且不一定都是正確的。教師可以在行文邏輯的錯誤處、編者解讀的錯誤處、文本中的模糊點或有待于進一步驗證的地方,創新設計,引導學生大膽質疑、敢于批判,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與求真的科學精神。
《大自然的語言》是教材編者根據《科學大眾》1963年第1期中的《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一文改寫的。通過對比,筆者發現課文中有些改寫的詞句失之偏頗,不如原文表達得準確、恰當。例如,“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較”中的“開花日期”,原文中是“始花日期”,教師可引導學生揣摩分析,顯然“始花日期”更為精確。由此推薦學生進一步閱讀原文,比較異同,質疑批判其他改寫不當之處。這樣教學,能夠發展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引領學生逐步樹立科學意識,使說明文的科學教育價值得以彰顯。
有人認為,科普說明文缺少人文性,因此,語文教師只好通過關注遣詞造句和說明技巧來體現其工具性,其實這是一種誤區。說明文中滲透的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與科學信念,恰恰是真正的人文因素,也是學生亟須補充的人文素養。語文教師要準確把握說明文教學的方向,發掘說明文的科學教育價值和育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