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高翔
大埔于我,有天然的親切感。我家鄉“大竹”在四川最東邊,與重慶交界。大埔在廣東東北角,緊鄰福建。每每在地圖看到,有兩縣互為克隆之感。我喜讀歷史書,讀到大埔眾多名人。它文化底蘊之深厚,就是本縣所不及的了?!耙桓谷苍骸薄案缸舆M士”“兄弟三將軍”“父子總理”“同期四省主席”,李光耀、田家炳、張弼士、羅卓英、吳奇偉、范漢杰……響當當的名字太多。3月中旬,到大埔公干,游西湖公園。名人長墻,蔚為壯觀,遠遠多過書本所見。
此行方知大埔別稱“客家香格里拉”。就打造地域形象,比“名人故里”更響亮、更新潮。轉了幾個地方,九山半水半分田,生態上佳,城鄉生機盎然,小城小鎮小村,都有世外桃源意境。


越轉越有所悟:“客家香格里拉”品牌,最厚重的底色,是浸染在大埔土地上的紅色。在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之際品味,更加悠遠綿長。
新到一個地方,食物就像開門的鑰匙。11 年前,從廣州到福建永定“土樓游”,經過大埔,在茶陽小停,飯都沒吃一口。這次吃到了老鼠粄、算盤子、憶子粄。廣州有家“印象大埔”餐館,規模頗大,烏龍茶、土豬肉湯、鴨雙羹、薄餅、苦筍、豆腐干等,讓我唇齒之間印象深刻?!爸袊〕悦h”,大埔擔當得起。
大埔還是“世界長壽之鄉”,現有百歲老人逾百位;盛產青花瓷,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遍布蜜柚,皮薄汁多味甜無核……若論出產,遠超“正版”的香格里拉了。
自然的天賜,人文的造化,成就一方水土。大埔是客家人南遷流播的必經之地,中土文化和海洋文化交織融合。還是那股中原老家口味,吃素吃野,吃粗吃雜?!盎{”為客家菜系專用,古漢語活化石,指用米漿或米粉制作的食品??图胰藷o“粄”不歡,吃出一股濃濃的歷史傳承感。
相比海邊的潮汕人,山里的客家人打拼精神不遑多讓,又多了一份厚重篤實。大埔人崇文重教、耕讀傳家,英才迭出,代不乏人。明清有翰林15人、進士58人、舉人298人。到了民國,有國共兩黨副軍級以上將領119人。
在西湖公園將軍名錄前,當“導游”的縣委宣傳部蔡副部長介紹,這些將領,大部分是國民黨的,共產黨方面,有開國少將楊永松、楊輝圖、女大校蕭月華等?!翱图胰顺鑫鋵ⅰ毕驗閭鹘y,廣東的開國將帥,梅州籍的占了一半。
大埔有“自產”將軍,更有在此戰斗、停留過的開國將帥元戎,璨若星辰。全縣像一間紅色博物館,紅色舊址俯拾皆是。中央黨史研究室認定的廣東第一個中央蘇區縣,即為大埔。
1925年,大埔成立第一個中共支部仰文學校支部。1927年,中共大埔縣黨部發動縣城茶陽暴動和高陂暴動,為南昌起義軍南下打開通道。三河壩戰役時,大埔工農軍直接參戰,組織群眾支前。
此后大埔成立蘇維埃政府。大埔蘇區與閩西蘇區聯為一體,成為閩西蘇區、閩粵贛蘇區進而成為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蘇區全盛時期,擁有全縣一半人口,一半以上地域。1940年,中共南方工作委員會成立,機關設在大埔楓朗。解放戰爭時期,大埔又是閩粵贛邊區領導機構所在地。
大埔現有80余處紅色舊址遺址。紅色基因,像血液一樣流淌,在山水,更在人心。大埔的紅,紅到徹骨。
來大埔作紅色主題教育、紅色游,必到三河壩“打卡”。今年學黨史活動掀高潮,這里再度升溫。我們來的時候是工作日,仍然停滿大巴,人流涌動。從車牌號可見,參觀者來自梅州本地和鄰近的閩贛。大埔一所小學的學生擠滿廣場,嘰嘰喳喳,在紀念碑前安靜了。
這座紀念碑出鏡率很高,看照片以為是在平地,原來在山頂。此山名為筆枝尾山。從紀念園門口拾級而上,經過紀念館,參觀三河壩戰役的將領塑像群。再到山頂,烈士紀念碑像筆尖矗立,直插云霄,正好切合山名。
我們一行在講解員蔣小靚帶領下,進行了簡短的瞻仰儀式,向紀念碑行三鞠躬,繞行一圈。居高臨下,視野開闊,盡覽梅江、汀江、梅潭河交匯。三河鎮和三河壩由此得名。風光奇特優美,也是軍事要沖。上扼興梅,下控潮汕,北臨閩贛,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1918年,為北伐護法組織的援閩粵軍,司令部就設在三河壩,孫中山召開過軍事會議。當地因此建有全國第一座中山紀念堂。
“沒有三河壩戰役,就沒有井岡山會師”,這是開國上將肖克的評價,一語中的。如今,這句話豎立在紀念園內。不過,肖克并沒有參加三河壩戰役。三河壩分兵時,他隨主力南下。作為南昌起義軍轉戰到三河壩的一員,他深知此役的意義。

大埔小吃:老鼠粄。

筆枝尾山復原當年“最后的敢死隊”陣地。

佇立山頂的三河壩戰役紀念碑。
參加了三河壩戰役的開國將帥和領導人有:朱德、林彪、陳毅、李井泉、許光達、李碩勛、周士第等。南昌起義軍在三河壩停留時,一批領導人在內:周恩來、劉伯承、賀龍、聶榮臻、葉挺等。也就是說,十大元帥中的六位,都曾在三河壩駐足。
1927年10月的這場戰役,驚天動地。第九軍副軍長朱德和二十五師師長周士第、黨代表李碩勛等率3000多人,據守三河壩。激戰三日,指揮部決定由七十五團三營營長蔡晴川率部阻擊,余部撤退。
山上復原修建了當年的戰壕,模擬展示戰斗場面,栩栩如生。標示為“最后的阻擊戰場”。電影《建軍大業》中,“最后的敢死隊”有濃墨重彩展示。24歲的蔡晴川率領全營200多名戰士留守,除一人外,全部壯烈犧牲。
這名幸存者,便是時任三營十一連三排排長、后來的開國大將許光達。他身負重傷,留在當地群眾家中,傷愈后歷經艱辛,找到黨組織?!白詈蟮母宜狸爢T”經歷,可以單獨拍成影視。遺憾的是,《建軍大業》沒有出現許光達的身影。
紀念館旁建有觀景平臺,再看三江匯合和山脈村落,如一幅宏偉畫卷。梅大高速公路、梅坎鐵路在山間穿過,火電廠巨大的煙囪上,噴涂上卡通型的土樓圍屋,煞是可愛,工業的壓迫感,被涂鴉喜感沖淡。
驅車經過重重群山,來到棣萼樓。這棟樓位于青溪鎮大水坑村,建于清嘉慶二年(1797年),樓高二層,四合院布局,共16個房間,呈“日”字形。對研究客家建筑有意義,更是中共黨史上的濃重一筆。
1930年,由時任中央軍委書記周恩來領導,開辟了從上海臨時中央到中央蘇區的秘密交通線。共有三條,另兩條都被破壞,經過大埔的這條未暴露。青溪交通站完成了黨中央機關的重大轉移,并運送大批物資到蘇區,從蘇區運出戰利品和貿易品。十多名交通員和革命群眾,為保護交通站的機密,獻出了生命。電視劇《絕密使命》再現了這段歷史。
經過青溪站進入中央蘇區的領導人有200多位: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陳云、任弼時、劉伯承、聶榮臻、葉劍英、張聞天、楊尚昆等。這些名字的份量無須贅言。有的在三河壩停留過,再添大埔緣分。
樓內物資儲存室、會議室、臥室等俱全,仿佛當年。講解員鐘家驥帶我們到二樓一間房,窗戶看似無奇,其實木條可以抽離,就成了一扇“門”,外面用梯子接應,緊急情況時轉移人員物資。他作演示,果然“門”出現了。窗外很平整,當年是茂密樹林。
大水坑村前有周恩來塑像,英姿勃發,直視前方。樓間民房辟作小型紀念館。當地群眾護送人員物資,在船上的竹竿插上草帽,作為“安全”的暗號??图胰藷崆楹每停瑑A其所有,把家里不多的食物和進山采摘的野味,做成餐飯招待客人。周恩來在青溪吃糙米飯、番薯、青菜,簡單又可口的客家家常飯。
不知當年經此轉移的他們,有沒有吃到客家粄?;{的魅力在于一個“精”字,選料要精,制作也要精。米漿細磨,餡料時鮮,火候準確。他們未必享到口福,卻為現在的我們,留下一處風光絕美、又蕩氣回腸的“客家香格里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