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高翔
看《掬水月在手》,電影在前,同名書在后,兩全其美。如水月交映,鐘鼓交響。
導演陳傳興籌劃拍電影在前,書是電影的衍生品,在電影上映期間面世,作為宣發策略的一部分。現象級的文學傳記電影,成就了獨特的書。
書以電影的采訪素材為基礎整理,按照另一種邏輯編排。全書四章,均以葉先生的一句詩為題,由“自述”和“眾說”兩部分組成。“植本出蓬灜”“逃禪不借隱為名”“變海為田夙愿休”“要見天孫織錦成”,四句題目,概括了她的一生。
書既是凝固的鏡頭,又是電影的延伸。紙質閱讀的優勢:莊重感、專注度,反復揣摩,與內容是天作之合。電影限于容量,有受訪者未能出鏡,在書中補足。而陳傳興談電影的創作理念,更是必不可少的觀影指南。
葉先生的人物敘事,交織著兩條線索:個人的命運和詩詞的成就。亂世、喪母、去國、囹圄、家困、喪女,她在人生的每個階段,特別是悲情時刻,都留有詩詞記錄心跡。是學術大家,也是創作巨擘。
哭母親早逝“瞻依猶是舊容顏,喚母千回總不還”;憶寄人籬下“剩撫懷中女,深宵忍淚吞”;悲白發人送黑發人“痛哭吾兒躬自悼,一生勞瘁竟何為”;憂歸鄉難了“漸看飛鳥歸巢盡,誰與安排去住心”;喜重返祖國“銀翼穿云認歸京,遙看燈火動鄉情”;感夫妻一場“一握臨歧恩怨泯,海天明月凈塵埃”……
“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一生寫照,詩意流淌。
書的畫風極唯美,有詩詞的豐盈,有國畫的寫意,也有傳主的堅韌。故事和意境無縫契合,學者的人間情懷真切,“生活秀”的空靈氣息彌漫。
影片同樣極具深刻的美感。以葉先生的北京察院胡同老宅為段落:門外、脈房、內院、庭院、西廂房,對應她的人生際遇。她和同為蒙古族的席慕容到葉赫古城尋根,影片框架的苦心方顯:講述回歸原鄉。最后一個段落無標題,開放式結尾,寓意“滅而后空”,無限遐思。
她的原鄉,是地理上的,更是心靈上的。她在最困厄時,有過輕生念頭,靠詩詞的力量支撐。她放棄在美國的優渥生活回國,也是一種必然。
片中有大量空鏡:岸邊積雪的河流、無人的擺渡船、雪地上的腳印、五臺山佛光寺、唐宋陶瓷壁畫。皆有所指,《嫦娥》《錦瑟》詩句有相應物器對應,投射到歷史的印記。
如此鏡頭語言,沒有詩詞打底和觀影沉浸,惜乎不知所云。而琴瑟共鳴先讀過書的,必定如沐春風。
書和電影,都是“用葉嘉瑩的方式講述葉嘉瑩”,拍成了古代詩詞,拍出了初衷“詩與存在”。時代巨變和個人苦難,讓蕓蕓眾生茍延,而葉先生用詩詞堅韌地活著,直至怒放盛開。
她的“弱德之美”,似月停空,皎潔燦爛,由書得到凝固,由電影得以形象化呈現。葉先生推崇的“吟誦”,由她本人在電影里示范出現;音樂《秋興八首》貫穿全片,由日本大師佐藤聰明譜曲,糅合唐朝雅樂和現代元素。這二者是電影語言獨有,書中也有詳細介紹,讀之得詳解,莞爾。
竊以為,書在電影之前推出,更有利推廣電影。因為看懂電影,進入葉嘉瑩先生的世界,需要相當力度的“科普”作鋪墊。而看懂書,不需要這般吃力。
電影獲得第33屆金雞獎最佳紀錄/科教片獎,實至名歸。截止到此時,票房為790萬元,沒有“大賣”,也在意料之中。它是俗世洪流中的回歸堅守,它的價值將由時間來證明。正如陳傳興所說,“是這個時代需要的一顆特殊的種子”。書,又何嘗不是如此?
對我來說,書和電影的震撼都是巨大的。趙軍老師將本片定義為“中文系師生必看的文學傳承電影”,激起我心底的萌動。當年高考,我報的都是經濟類專業,因分數不夠,大學被調配到中文系,很是郁悶。
學得多了,再到步入社會,越來越感到學中文不虧。文字、文學、文化的浸淫,“人學”的啟迪,在浮躁中獲得定力。而《掬水月在手》書和電影的雙重洗禮,更讓我堅信:詩意地迎難,是一種必須的人生狀態。
(作者為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廣東省電影家協會會員)

《掬水月在手》作者:行人文化 活字文化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年:2020-10頁數:316定價: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