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麗娟(教授)王凱 王鑫(副教授)
(河南理工大學財經學院 河南焦作 454150)
在知識經濟時代,科技與創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企業是科技創新的重要承載者,近年來,學者們紛紛將目光轉向影響企業創新的外部治理因素,引發了學術界的不斷探討。隨著資本市場的蓬勃發展,媒體作為一種社會監督力量,其“鎂光燈”效應對公司治理產生的影響已經得到了諸多學者的驗證。那么,媒體關注這一外部治理因素是否會影響企業決策進而影響企業的創新行為?媒體關注是促進還是抑制了企業創新?媒體報道的態度對企業創新的影響是否有差異?這種提升作用是否會受到企業性質等其他方面的影響?以上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關于媒體關注對企業創新產生的影響,已有文獻尚未達成一致結論。劉萌[1]等從“市場壓力”角度出發,探討媒體關注與企業研發投入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二者之間呈顯著負相關,主要是由于媒體關注所帶來的巨大的市場壓力所致。Dai et al.[2]等研究發現,媒體報道抑制了企業創新。楊道廣[3]等利用T+1期的專利申請量研究了企業創新績效,實證分析結果表明,不同態度的媒體報道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的關系不同,正面報道對企業創新具有促進作用。許瑜[4]等從內部控制角度出發,研究發現媒體關注與企業創新績效顯著正相關,張岳[5]等也認為媒體報道會提升企業的創新績效,在控制了內生性問題后結論仍然成立。本文在對已有文獻進行總結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了兩者之間的關系,并分析了不同態度的媒體報道對企業創新的不同作用。
本文的貢獻在于:第一,豐富了媒體關注與企業創新的相關研究。本文研究發現媒體關注與企業創新之間呈正相關關系,與已有研究略有不同,對于重新認識媒體關注如何影響企業創新具有一定的啟示。第二,本文研究發現媒體關注對于企業創新的作用受到企業性質的影響,為企業創新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媒體報道對公司治理的作用主要有兩條路徑,一是媒體報道可以減少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有助于緩解代理問題、降低代理成本[6]。二是媒體關注對于企業具有監督作用,政府部門和投資者可以根據披露的信息對企業進行監督,媒體報道可以揭露高管的違法行為[7]。
結合企業創新的特點,可知豐富的資金保證是企業開展創新活動的必要條件[8],并且有學者驗證了融資約束對企業創新的抑制作用。仲秋雁和石曉峰[9]驗證了媒體關注對企業融資約束的負向作用。另外企業創新是一項失敗率極高的活動,所以要想促進企業創新需要有一個對創新風險具有高容忍度的環境,能夠接受合理的研發失敗[10]。高層管理者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往往注重短期收益的增長,而不愿去進行創新這種開發周期長、不能立即增加企業收益且風險較高的活動,這主要是因為信息不對稱,也就是說企業短期利潤的增長可以及時有效地體現在企業的年報季報之中,而創新行為成果由于其具有長期性和不可預測性,很難成為高管短期業績的反映,會使得高管的努力程度被低估,進而打擊高管的創新動力[11]。此外投資者可能會因為對企業的創新行為信息掌握不全面,從而對企業喪失投資信心,造成企業股價波動。而媒體關注則可以有效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作為信息中介,媒體關注可以使投資者深入詳細地了解企業的創新行為,避免高管的努力程度被低估,同時還可以堅定中小股東的信心,提升企業的創新績效[1]。
從監督效應來看,利益相關者往往會因為缺乏搜集企業相關信息的渠道、增加了監督成本而減少對企業的監督,但媒體關注可以為中小投資者提供充足的信息[12]。媒體監督對于規范高管行為具有重要作用。管理層是企業決策的制定者,風險偏好低的高管不愿進行創新活動[13]。但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企業不創新就沒有發展前景。同時,媒體關注帶來的強大市場壓力迫使高管必須做出促進企業向前發展的創新戰略。創新不足或不合理的創新資金支配都可能導致企業的損失,從而影響企業的聲譽,最終影響高管的聲譽。媒體關注度越高,越能有效地約束高管的機會主義行為[14],促進企業創新。另外,決定進行創新的企業往往會投入數額較大的研發資金并且可能會獲得相應的政府補貼,面對利益的誘惑,難保企業高管不會產生投機動機,投資者對這一點也存在擔憂[15]。而媒體的監督效應可以有效地對高管產生震懾作用,相應的法律懲戒后果可以有效地打擊其投機行為。聲譽機制和法律監督相結合不僅可以減少投資者與高管之間的矛盾,減少投資者對創新活動的監管成本,還可以有效抑制高管的不法行為[16]。綜上所述,本文提出假設:
假設1:媒體關注能夠增加企業的創新投入。
從媒體關注對企業融資的影響來看,相較于民營企業,國有企業一般來說比較容易通過借款審批,受市場的影響較小。而對于民營企業來說,從金融機構借款需要接受資質審查,媒體對企業相關財務信息的報道披露,弱化了信息不對稱程度,進而有效提高了企業在金融機構獲得授信的機會與額度。從市場壓力來看,媒體關注對不同所有制企業帶來的市場壓力并不相同。國有企業背后大多有政府支持,具有一定的地位優勢。媒體在對國有企業進行報道時可能會有所斟酌[17]。另外,政府還可能會出于某些方面的原因直接向國有企業提供援助,干預媒體報道,保障企業的聲譽[18]。而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民營企業則沒有這方面的優勢。因此,相比之下,民營企業更容易受到媒體關注所帶來的壓力,企業需要不斷地自我革新、自我發展,在媒體面前展示良好的企業形象,以獲得投資者的信任。另外,在我國特殊的經濟背景下,國有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應政府的要求還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會接到更多來自政府布置的創新研發任務,接受政府相應的補貼,受市場的影響較小。另外國有企業的高管大多由政府任命,相較于民營企業來說創新動力可能不足。而對于民營企業來說,資本市場蓬勃發展,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企業必須接受市場的檢驗,如果創新能力不足,就會被時代所淘汰。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假設2:相對于國有企業來說,媒體關注對民營企業的影響更加顯著。
本文以2010—2018年間在我國滬深A股上市的企業為樣本,并進行如下操作:(1)剔除ST等特殊企業;(2)剔除金融保險類企業;(3)對變量進行1%和99%分位點的Win?sorize處理。最終得到14 122個樣本。
1.被解釋變量。企業創新指標,本文以國泰安數據庫中的企業研發投入作為衡量對象。目前對于企業創新的主要計量方法是利用企業R&D投入和T1期專利申請量兩類指標對企業創新成效進行衡量。
本文認為,由于我國專利申請與保護制度尚不完善,有些企業可能并未將其研發成果進行專利申報,并且企業專利只能在研究和開發階段完成后才能進行申請,很可能會導致企業專利分布不均勻,不具有連續性,不能呈現正態分布,會影響研究結論。另外,企業還可能同時從事多項創新活動,R&D投入是一個連續的指標,能夠持續地反映企業每年的創新投入。因此,本文借鑒倪靜潔[19]等的方法,采用國泰安數據庫的R&D指標來衡量企業創新。另外本文在進行穩健性檢驗時,用T1期的專利申請量替代了R&D指標。
2.解釋變量。媒體關注指標,本文以“百度新聞搜索引擎”為基礎,輸入企業名稱,分年度檢索媒體報道,統計有關新聞報道的次數。考慮到數據的完整性和精確性,本文選取了全部媒體報道數作為度量指標。本文認為不同態度的媒體報道對企業創新的影響程度可能不同,因此本文根據搜索結果,將媒體報道分為正面報道和負面報道兩種進行具體研究。
3.調節變量。產權性質指標,用虛擬變量Soe來表示。國有企業取值為1,否則為0。
4.控制變量。(1)總資產收益率。總資產收益率反映的是企業的經營效果,較高的盈利能力是企業研發投入的保障,也會影響企業的創新績效,故本文選擇該指標作為控制變量,記為Roa。(2)資產負債率。資產負債率反映了企業的負債水平,目前對于企業負債水平與創新績效關系的研究并未形成一致結論,部分研究認為兩者之間呈負相關關系,原因在于企業為定期償還借款本金及利息,會留存一部分資金,從而擠占了創新投入、降低了創新績效[20]。但在當前企業普遍采用外源融資的情況下,借款是企業重要的資金來源,充足的資金可以提高企業的創新績效,已有研究也驗證了兩者的正相關關系。故本文選擇該指標作為控制變量,記為Lev。(3)企業規模。企業規模反映了企業的整體實力,不同規模的企業對創新的重視程度不同,對創新方面的投入也存在差異,因此本文選擇其作為控制變量,使用年末資產總額取自然對數來衡量,記為Size。(4)公司治理。公司治理包括股權結構、治理結構兩部分內容,由前文分析可知,已有研究證明了公司治理會影響企業的創新績效,因此本文從這兩個方面分別選取指標,主要包括股權集中度(Top1)、董事會規模(Board)、獨立董事比例(Ratio)、高管薪酬(LnSalary)。
表1 變量定義
媒體關注與企業創新之間的關系,以及產權性質是否起到了調節作用是本文研究的重點。針對本文提出的假設和上述調節效應檢驗方法,建立如下模型:
模型一:媒體關注對企業創新的影響。
模型二:產權性質的調節效應。
模型二中controls代表控制變量集合,ε表示隨機誤差項,若β1為正,則本文假設1得到驗證,反之則假設2得到驗證。
主要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2所示。從創新投入來看,最大值為21.642,最小值為13.619,平均值為17.747,標準差為1.440,創新投入的差異較大。媒體關注自然對數的平均值(Sumnews)為 5.214,標準差為 0.983,最小值(2.944)與最大值(7.953)相差甚遠,但分散度較低。從企業性質來看,均值為0.317,說明在所選的樣本中,民營企業占多數。
表2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在進行回歸分析前,本文首先對相關變量的密切度進行了相關系數分析,如表3所示。結果表明,媒體關注與R&D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283,且在1%水平上顯著,說明媒體對企業的關注度與創新投入呈顯著正相關,初步驗證了假設1。在各控制變量與創新投入的關系中,資產規模Size、凈資產收益率Roa與R&D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相關。企業規模越大,資本和抗風險能力越強,研發投入越高。企業收益正常,利潤在增加,自然也會穩步增加研發方面的投資。
表3 變量的相關性分析
根據表3的相關性分析,除個別變量不相關外,大多數變量都在1%的水平上具有相關關系,表明本文的控制變量選擇得較為合理。并對變量間的多重共線性問題進行了檢驗,結果顯示VIF的最大值為2.90,不超過5,這表明各變量間不存在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問題。
1.媒體關注與企業創新。根據模型一,本文主要使用了Stata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了回歸分析,結果如下頁表4所示。可以看出,媒體關注Media的系數為0.054,并且通過了1%顯著性水平的T檢驗,說明媒體關注度與企業創新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假設1得到驗證。說明媒體關注帶來的信息功能正面促進了企業的創新活動,提高了企業的創新投入,這一結論可能與已有研究不太符合。
表4 媒體關注與企業創新的回歸分析
2.進一步分析。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將媒體報道分為正面報道(zhengmian)以及負面報道(fumian)兩類,對企業創新進行回歸分析,具體結果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正面報道的系數為0.097,且通過了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說明其與企業創新之間呈顯著正相關。負面報道的系數為0.007,并未通過顯著性檢驗。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媒體關注對企業創新的促進作用主要是通過正面報道帶來的,負面報道的影響并不突出。
從控制變量的角度來看,企業凈資產收益率Roa和企業規模Size的系數為2.234、0.742,均通過了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并且系數都為正。從資金充足的角度來看,企業的創新活動需要充足的資金作為保障,企業的收益率越高,說明企業的盈利狀況良好,有豐富的資金可以投入到研發之中,因此凈資產收益率Roa的系數為正值符合邏輯,也符合預期。從企業規模來看,大型企業無論是在資本規模還是風險承擔能力方面,都比小規模企業要強,所以規模較大的企業創新意愿會更強,因此Size的系數為正,企業規模與企業創新呈顯著正相關。
3.產權性質的調節作用。首先對媒體關注Media和產權性質Soe進行中心化處理。對模型二進行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Media的回歸系數為0.067,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交乘項(Media*Soe)的系數為-0.035,在5%的水平上顯著為負。說明相較于國有企業來說,媒體關注對民營企業創新投入的影響更為顯著。這意味著民營企業在受到更多媒體關注時,更有可能增加研發投入,假設2得以驗證。
表5 媒體關注、產權性質與企業創新的回歸分析
此外,本文還對不同態度的媒體報道、產權性質對兩種關系的影響進行了深入考察。表5的回歸結果表明:正面、負面報道的系數分別為0.108,0.017,正面報道的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產權性質與正面、負面報道的交乘項系數分別為-0.031、-0.029,均在10%水平上顯著為負。說明與國有企業相比,正面報道對民營企業的影響更大,假設3依然成立。
本文定義了報刊媒體關注(Media2),并將其作為媒體關注的替換指標重新對模型一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6所示,可知報刊媒體關注的系數為0.046,而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報刊媒體關注與企業創新投入也呈顯著正相關,符合本文假設。
表6 穩健性檢驗的回歸分析
在上文中提到,對于企業創新的衡量指標有兩種,分別是企業研發投入和專利申請量。此處將企業專利申請量(Patent)作為被解釋變量,重新進行了回歸分析,結果如表6所示。Media的系數為0.575,而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說明媒體關注可以顯著增加企業的專利申請量,促進企業創新。
第一,媒體關注與企業創新之間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即無論是從研發產出角度還是從研發投入角度衡量企業創新,無論是用網絡還是用報刊來代表媒體關注,這一結論都成立。第二,在不同的產權性質下,媒體關注對企業研發投入的影響不同,結果顯示對民營企業的影響更大。第三,本文進一步將媒體報道分為正面報道和負面報道,結果發現正面報道與企業創新具有顯著正相關關系,而負面報道對企業研發投入的影響并不顯著。第四,在區分正面報道和負面報道的情況下,仍能驗證媒體關注對民營企業的影響更大。
第一,應進一步發揮媒體的信息中介作用,通過媒體關注來緩解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增強企業高管創新的勇氣和動力。同時媒體作為信息溝通的橋梁,更要保證信息的真實準確性,政府部門應加大監督力度,防止新聞媒體的惡意炒作和盲目跟風。第二,媒體關注之所以能夠發揮對企業創新績效的促進作用,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基于政府部門與市場聲譽機制而產生的監督效應,因此政府部門應及時捕捉媒體披露的企業信息,從而實現對企業違規行為的及時處理。同時,應加強對經理人的監督,發揮聲譽機制的作用,從而有效規范高管行為。第三,由于民營企業受市場機制的影響較大,因此,政府部門應加強對媒體的監督,防止媒體不實報道的惡意跟風,使企業受損。此外,可以對民營企業實施創新激勵研究,鼓勵其積極參與到創新的浪潮中。對于國有企業,要承擔起創新的重任,政府部門更要加強監管,防止創新資金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