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凡亞菲
近一百年來,市北區劃不斷調整,區劃調整的背后,是一個城區的輾轉騰挪。老城重塑、產業新舊更替、項目引源活水,新城區需要新定位,更需要新路徑。

廣興里,以青島工業設計創新中心的新身份重新亮相(圖 / 本刊記者 盛軍)
市北,是一座老城。
市北的“老”,來自于1929年它就成為青島的6個區之一,來自于城區那些百年建筑、老商業街和商業街上的老字號,也來自于區域內的百年企業、工業遺址和民俗文化。市北是青島工商業的發祥地,是啤酒、紡織等青島現代民族工業的聚集地,也是青島民俗文化的重要發源地。
近一百年來,市北區劃不斷調整。最新的調整來自于2012年12月,青島原市北區和四方區合并,成立新的市北區。區劃調整的背后,是一個城區的輾轉騰挪。老城重塑、產業新舊更替、項目引源活水,新城區需要新定位,更需要新路徑。
“市北突破了,青島老城復興就有了希望;市北崛起了,青島主城高質量發展就有了未來。”青島市市北區委書記張新竹的一席話,道出的正是市北在青島城市發展中的角色和地位。
有人說,要想了解青島,應該從青島市北老城的記憶開始。在市北,以四方路、館陶路為代表的老街區,既是這座城市歷史變遷的見證者,也是城市文脈的發祥地。
2020年5月28日,位于市北區四方路街區海泊路63號的廣興里,以青島工業設計創新中心的新身份重新亮相。作為山東省青島市歷史城區保護與更新首批試點項目,這個有著超過120年歷史的老里院,始建于1897年,建筑面積達4000余平米,是青島最大的老里院。起初是德國人蓋的商業網點房,后來逐漸合攏,變成了一座典型的里院建筑。繁盛時,這里住過300戶居民。
青島人有句話:“有錢不用出里院”。形成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青島里院,是島城特有的傳統民居,既可售貨,又可居住。隨著城市功能的變遷,曾經繁盛的廣興里與其他老街區一樣,成為留存的城市記憶。如今,修繕一新的廣興里,成為了青島的“里院樣板”,也有了新的身份。
廣興里變身青島工業設計創新中心的背后,是青島市市北區讓老城區煥發活力的創新之舉。
市北區對14平方公里歷史文化片區、以廣興里為代表的565處老建筑,進行了整體規劃設計和修繕,導入新興產業。甫一亮相,就有近20家海內外設計機構確定入駐,而其所在的四方路街區,也將聚焦工業設計、文化創意,構建以產品創新為核心的工業設計產業鏈,形成工業設計特色街區。
老城復興,建筑的修繕只是外表,其內里在于產業的導入。結合館陶路、四方路、武定路、長山路、黃臺路、三江路、無棣路等七大街區的現實條件和歷史基礎,市北區認準了新航運、新貿易、新金融等產業方向,點穴式引入重點產業項目,盤活街區資源,促進老城蝶變。
為有源頭活水來。老城區的煥新為產業的導入提供了載體,創造了條件。產業的活水,也必將重新激活老城區的內在底蘊,創新出一條產業發展的新路。
因為與郵輪母港一街之隔,市北的歷史文化街區也被定義為打造青島市國際航運貿易金融創新中心的先行承載區。
在市北,大港一直被視作區域發展崛起的引領和戰略支點,“是市北獨一無二的優勢”。港產城一體化,也是“十四五”期間市北發展的主要目標。市北要做好港產城一體化的文章,就要利用好大港這個龍頭。
2020年3月28日,青島國際郵輪母港開工,同時面向全球招商,也拉開了市北區再發展的大幕。
在創新中心核心區產業發展專班辦公室主任朱宏年看來,“現在母港區核心區處于開發建設階段,4.2平方公里內的產業載體還不足,主導產業集聚度不高,但聚焦新航運、新貿易、新金融‘三新’產業簽約的項目外溢,使得周邊歷史城區以及協同區的承接作用得以凸顯。”
據悉,大港片區在近3-5年的招商期期間,前期將主要以發展總部經濟,帶動金融、貿易、航運等相關產業的總部企業在老城區落地為主。市北區在每一個街區將先期引進1-2家全國行業內的頭部企業,并通過總部經濟的聚集效應為區域帶來創新驅動力,從而帶動原有傳統業態的轉型升級。
“三新”產業是市北請著名管理咨詢機構麥肯錫為其“量身定制”的發展規劃。張新竹說,市北要發展三新產業,建設創新燈塔,開展全球招商,打造青島開放新窗口和產業新高地。同時,聚焦“三新”,在重點引進和培育大量優質高端的航運主體、貿易主體、金融主體上實現新突破。
目前,新航運方面,山東省港口集團的金控、文旅、航運板塊已落戶,挪威船級社、中國船級社、上海海事大學青島研究院等已入駐青島國際航運中心;新貿易方面,依托“新金橋5號”暢通中日韓海上高速公路,建設“跨境貿易+特色消費”集聚區,9家新貿易企業注冊落地,中國北方油氣交易中心、央聯萬貿共享平臺等項目快速推進;新金融方面,國投數字產業基金、北汽金融等項目簽約,融光保險等項目也在加速推進中。
位于市北區的洛陽路,因為匯聚了青島科技大學國家科技園、橡膠谷等橡膠新材料產業園區,被視為青島橡膠產業的發源地,擁有著響亮的名號。
如今,位于洛陽路8號的大樓掛上了一個新招牌——青島市工業互聯網產業示范基地。這是市北區整合青島科技大學、海爾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和雙星集團資源,依托中冶大廈、中航工業青島科技園等載體,打造出的青島市第一個工業互聯網示范基地。
目前,該基地已先行啟動了紡織服裝、橡膠化工、智能制造三大板塊,入駐了精銳視覺、科大有志等企業,匯聚了節能環保、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興產業。
此外,市北區還打造了青島橡膠產業數字化科技平臺,集大宗原材料交易中心、流通服務平臺、電子商務平臺于一體,通過工業互聯網整合紡織棉花、橡膠化工產業的上下游企業以及現代物流、信息技術、制造技術等資源,建設紡織棉花、橡膠新材料供應鏈體系。
目前,致力于打造中國北方濱海科創城的市北區,正在全面推進“六個千畝”產業集聚區規劃建設,其中就包括依托創新資源集聚示范片區,著力打造數字科技大道和產業互聯網集聚區,精準導入數字經濟和智能制造等相關產業。
自2008年青島老企業搬遷啟動以來,海晶化工、青啤麥芽廠等老企業的相繼搬遷,為市北“騰籠換鳥”留出了空間,也為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新的契機。正是有了新空間,市北才引進了大健康、人工智能、高端新材料等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并規劃了“六個千畝”產業集聚區。
沒有充足的空間,區域就難以騰轉挪移,產業結構調整就無法快速實現,企業升級改造也難以完成。而有了充足的空間,市北繪就好的藍圖才能由想象一步步變為現實。
選擇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作為經濟驅動“內核”,打造人工智能產業高地,是因為市北看到了人工智能對傳統產業和實體經濟的重要賦能作用,以及對區域發展的引領。
近年來,青島提出要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對于市北而言,布局人工智能,擁抱數智化戰略,也是對工業互聯網之都夢想的激活。張新竹說:“站在青島未來10年、20年產業發展的高度倒推市北坐標,打造人工智能產業高地,為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建設添動能。”
2020年7月31日,千畝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人工智能國際客廳啟用。從規劃論證到建成使用,人工智能國際客廳僅用了4個月,體現了發展中的“市北速度”。
2020年,青島下發了4億元的獎補資金,用于加速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融合,市北受益的企業就有400余家。目前,市北已聚集了曠視科技、北科瑞聲、達闥科技等一批人工智能頭部企業。預計到2022年,全區將集聚AI頭部企業20余家,建成集研發、應用、產業化于一體的人工智能生態體系,實現人工智能產業垂直崛起。
從“1412”發展戰略到新航運、新貿易、新金融的“三新”產業,從“5大產業賽場、17條產業賽道”到“1+6+N”產業布局,市北的產業發展一直在更新迭代。正是這種不斷的自我革新和探索,讓市北的發展總能捕捉到經濟前沿的脈搏。
新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些當下區域發展的標簽,也一樣貼在市北身上,而如何在近乎同樣的賽道中,趟出一條自己的新路,決定了這座老城轉型的成功與否,也昭示著市北不一樣的未來。
2020年12月1日,RCEP青島經貿合作先行創新試驗基地啟動。青島國際郵輪港區是RCEP創新試驗基地的核心區,對于市北而言,這無疑于抓住了又一次開放發展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