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蘭 王倩倩 莊英 葉海燕 宋瑞梅
下肢靜脈血栓(DVT)形成與血流速度減緩、血液淤滯凝固狀態等密切相關,是術后、分娩及長期臥床患者常見并發癥[1]。惡性腫瘤術后DVT 的發生還與年齡、手術時間、手術麻醉方式等有關[2-3]。肝膽胰外科惡性腫瘤以手術治療為主,配合藥物輔助治療,但由于制動臥床等諸多因素,常致原發性髂-股靜脈血栓、繼發性髂-股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的發生[4-5]。有數據顯示,術后并發DVT 概率約為15%,若控制處理不及時,血栓脫離原發部位,可引發遠端靜脈高壓、肢體疼痛腫脹,甚至急性肺栓塞,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6]。鑒于以上原因,本研究將肝膽胰外科惡性腫瘤患者術后DVT 預防的護理干預措施用于臨床,降低了DVT 發生率。
納入條件:首次確診惡性腫瘤,且行手術治療;積極配合治療與護理;患者及其家屬自愿參與。排除并發精神疾病或意識障礙患者。選取2018年1—12月預防護理干預應用前肝膽胰外科行惡性腫瘤手術患者45 例為對照組;按照組間基線資料匹配原則,選擇2019年1—12月45 例相同疾病術后患者為觀察組。對照組男23 例,女22 例;平均年齡50.90±11.79 歲;疾病類型:肝切除術11 例,膽道外科手術9 例,胰腺腫瘤外科手術25 例;有吸煙或飲酒史18 例。觀察組男24 例,女21 例;平均年齡51.28±12.46 歲;疾病類型:肝切除術9 例,膽道外科手術7 例,胰腺腫瘤外科手術29 例;有吸煙或飲酒史22 例。兩組上述信息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同意本研究。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包括肢體按摩、健康宣教、病情觀察、對癥護理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預防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1.2.1 確定臨床問題組建預防護理干預小組,團隊組員9 名,其中,邀請院外預防護理干預專家1 名,其他成員包括外科總護士長1 名,負責協調與控制工作的護理部副主任1 名,指導培訓護士、臨床預防護理干預轉化應用的護士長3 名,負責預防護理干預檢索、文獻質評級整理研究生3 名。
1.2.2 文獻查詢查閱中國知網、萬方、中國生物醫學文獻數據庫等, 本研究對象為肝膽胰外科惡性腫瘤患者或惡性腫瘤患者,涉及DVT 評估、篩查、預防、護理或管理等,結局指標為DVT 發生率或相關并發癥發生率,查閱高質量指南、系統評價、預防護理干預總結、專家共識、最佳臨床實踐信息冊等,結合可視具體情況,最終確定納入措施。
1.2.3 預防護理干預措施
(1)風險評估:個人危險因素:嚴重肝腎衰竭、并發急性卒中、活動性大出血等;既往創傷史與外科手術史、DVT 史;手術相關風險因素[7]:肝膽胰外科手術類型、手術時間、患者體位、術中是否使用止血帶等。至少每天1 次動態評估,檢查長期受壓部位皮膚情況,測定周徑并準確評估腫脹度[8]。
(2)差異化DVT 預防[9]:① 對VTE 極低風險(0 分)者,記錄每天飲水量+輸液量,低于2000 mL 的患者指導補充飲水量,作為基礎預防措施。②手術當日,指導患者30°~45°半臥位;術后第1 d,45°~90°半臥位,逐漸過渡到床邊站立,每天3 次,每次5~10 min;術后第2 d,病房扶行3 次,每次5~10 min,循序漸進增加以無疲勞感為宜。③低風險(1~2 分)者,首選機械預防,如:間歇充氣加壓裝置,每天2~3 次,每次30 min;穿戴彈力襪>18 h/d,并輔以踝泵運動3~4 次/d,20~30 組/次,加繃腿練習2~3 次/d,10 組/次,收縮10 次/1 組。④中(3~4 分)、高風險(≥5 分)伴高出血風險僅行基礎+機械預防,無高出血風險添加4000 U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藥物預防,每天1~2 次。
(3)制作教學微視頻:內容含間歇充氣加壓裝置、彈力襪使用指南,股四頭肌收縮、踝泵等運動,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及其他藥物操作演示。
(4)完善DVT 預防設備:設立機械預防產品清單,避免存在科室包括彈力襪、間歇充氣加壓裝置、足底靜脈泵等產品不足狀況,根據大小型號與樣式貼紅、黃、藍標簽便于區分。
比較兩組患者機械預防執行率、藥物預防執行率、健康宣教知曉率、術后DVT 發生率(診斷B 超檢查證實)。
采用SPSS 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后,觀察組預防護理措施執行率、健康宣教內容知曉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DVT 預防護理措施執行率及DVT 發生率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DVT 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DVT 發生率比較
肝膽胰外科惡性腫瘤手術術后DVT 形成風險、癥狀特點、預防或療護方法,預防護理干預針對DVT 風險級別,分別實施間歇性氣動壓縮裝置和彈力襪使用、臥床體位管理、肢體保暖、主被動鍛煉等科學手法,不斷提升肝膽胰外科惡性腫瘤行手術治療患者DVT 防護理論知識的目標。實施過程中,通過培訓,護理人員術后DVT 預防護理基礎知識、評估知識、預防知識及治療知識水平得到提高。
結果顯示,觀察組預防護理措施執行率、健康宣教內容知曉率高于對照組,DVT 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黃秀英等[10]研究結果接近。原因分析如下:預防護理干預人員圍繞患者實際需求,結合醫護患醫院與科室臨床實際,分析詳細障礙因素,制定對應策略并加強質量控制。分析肝膽胰外科惡性腫瘤手術治療DVT 危險因素,實施DVT 臨床評估、篩查、注意事項,增加病情觀察頻次與內容,抓住DVT 預防最佳時機,根據患者不同風險等級予以對應防護策略,綜合考慮機械防護、藥物防治及體位管理、長期藥物治療優劣勢等要素,加強患者健康教育與醫護培訓。
本研究綜合考慮肝膽胰外科惡性腫瘤手術治療患者特殊性,通過初步篩查、是否適用于超聲或配合血漿D-二聚體評估等,個體化評估后,分為極低、低、中、高等不同風險等級,圍術期行差異性有效DVT 預防策略,重視護理人員動態監測與個體化防護,護理人員給患者講解術后DVT 形成相關知識,調動患者自身的預防積極性,使其明白下肢靜脈血流減緩、血管內皮細胞受損、血液高凝狀態3 個高危因素,提高了治療依從性[11-12]。將肝膽胰外科惡性腫瘤患者術后DVT 預防護理預防護理干預納入院內日常管理工作,通過提升護理人員DVT 認知、規范工作行為,完善DVT 預防流程并協調多部門多元防護監督,提高護患預防護理DVT 依從性[13-14],有效改善臨床護理質量及患者結局。日后工作中應持續關注針對肝膽胰外科惡性腫瘤患者術后DVT 防護預防護理干預更新與國內外前沿臨床實踐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