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生平 薛瑞祥 周桂官 張小峰 許鵬 袁飛
東臺自古有“高田好種瓜,低田能放鴨”的諺語。東臺作為中國首個西瓜之鄉,已有800多年的種植歷史,擁有早春紅玉、特小鳳、小蘭、84-24、全美4K、夜須、蘇蜜系列等品種和獨特的雙大棚多層覆蓋栽培方式,東臺西瓜以其特定品質甜透了大江南北。
2019年全市種植西瓜近30萬畝,總產量90多萬t,種植規模居江蘇第一,小果型精品西瓜種植規模居全國第一。東臺西瓜品質獨樹一幟,十分暢銷,有“東臺西瓜,品冠天下”之說,以三倉為原產地的“東臺西瓜”入選中國農業品牌目錄,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東臺西瓜建立有“企業+合作社+農戶”等多形態聯農帶農機制,開展育苗、生產、包裝、運輸、銷售全產業鏈服務,新的東臺西瓜協會現擁有協會會員5 000多人,發展西瓜專業合作社54家、本地經紀人1 000多人,“東臺西瓜”授權使用經營主體166個,初步統計會員錯峰上市的“東臺西瓜”畝均收入突破1萬元,總產值近50億元,純效益30億元。目前開展合作產銷的有百果園、盒馬鮮生、鮮豐水果等20多家鮮果銷售大鱷,另有各種物業聯盟、社群營銷平臺100多戶紛紛入局。
2020年,東臺西瓜致力于科技創新,圍繞打造精品,創立了江蘇省西甜瓜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和吳明珠院士工作站,建立了江蘇省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東臺基地,組織實施精選品種,著力綠色產地建設,采用大棚多層覆蓋保護地栽培,注重施用有機肥料和鉀肥,實施全程標準化種植與管理,新開發了夜須、蘇蜜518、嘉年華五號、日初等系列新品種,培植了26家種苗場,試驗示范了大棚西瓜主要環節機械化生產技術,申報并認證了20萬畝綠色優質西瓜生產基地,建立了5 000 t級西瓜無傷全自動分選線,新技術及新裝備樹立了東臺西瓜全程質量安全可追溯生產經營典范。
新的“東臺西瓜”實施精確定位授粉和計時采收,全程貫穿了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產品質量過硬,其產品普遍達到品質優良、食用安全的要求。小果型西瓜既是人們消費食用的佳品,也是饋贈親友的禮品。經營者十分注重內在質量和箱型設計,堅持規格分級套網罩,分品種定量包裝,包裝精美別致,贏得消費者喜愛?!皷|臺西瓜”已在全國建立直銷窗口800多個,暢銷盒馬鮮生、百果園等數千家連鎖門店。先后被評為江蘇省著名商標、江蘇省地理標志產品20強、我最喜愛的江蘇商標50強、江蘇十大人氣地理標志產品、江蘇十強區域公用品牌。金東臺,好味來,“東臺西瓜”成為名揚全國的知名品牌。相繼創出無公害西瓜、綠色西瓜、有機西瓜,現又提升到原產地西瓜,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東臺西瓜協會率先捐款50萬元支持武漢人民抗疫,東臺品牌更響了,名氣更大了,這是東臺市著力實施農產品品牌化戰略的又一喜人成績。
2020年,東臺西瓜走高效農業規模化之路。東臺市市政府主動介入,先后引導多方投入2 000萬元打造西瓜品牌。布局科技創新,江蘇省三倉現代農業園借助成功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園區的東風,主動爭取吳明珠院士支持創建江蘇省吳明珠院士工作站,當年引進示范西甜瓜新品種76個,引進示范推廣新技術20多項;與此同時,由東臺金津果業公司牽頭,聯合新疆農業科學院等7家科研單位和東臺市果之優果業有限公司等8家企業,創辦了江蘇省首家西甜瓜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并在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及日本名古屋朝日農園建立了新品種、新技術研發基地,研發推出了蘇蜜518、夜須等一批新品種。
開展銀企合作,東臺西瓜協會獲得5 000萬元授信,在廣東海豐縣、甘肅張掖市甘州區等打造了萬畝拎包入住東臺西瓜基地,“東臺西瓜”成為江蘇省繼“盱眙龍蝦”之后的又一個具有地理標志的品牌商品。有權威專家指出,目前全國西瓜種植比較上規模和管理比較科學的當屬東臺,上市量最大的西瓜也來自東臺,東臺西瓜因大小適中、甜而不膩、水分充足、入口即化而深受消費者喜愛,雖然價格比同類瓜要高,銷量卻占整個瓜市的大頭,有時還供不應求。
經過2年調整,我國農產品供給結構逐步調優,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明顯增加,但低端產品供給仍然偏多,農產品供需結構性失衡仍然存在,同時農業質量效益仍然不高。仔細分析,東臺西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困難(瓶頸)、機遇與挑戰,主要概括為9個方面。
第一,現有的產業鏈條短,現有品牌帶動力不強,競爭力不強,好產品賣不上好價錢。由于價格不穩定、收益下降、成本(尤其是人工)上升,嚴重影響了生產者的積極性。
第二,傳統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遠遠不能滿足現代化生產的需要,基礎設施抗自然災害能力較差,因種植西瓜產生的連作障礙、潛在污染來不及調理(其產生的有害物質需經過長期生理生化活動轉換),綠色優質產地有持續萎縮的危險。
第三,東臺西瓜市場風險預警體系不健全,產供銷之間信息交流不暢,其相關數據不對稱(政府決策部門與種植農戶缺乏交流),產業發展支持決策缺少依據。
第四,品種更新慢,設施裝備落后,生產監測儀器和手段饋乏,尤其是機械化配套方面及后處理等技術支撐還不能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
第五,東臺西瓜品質安全的壓力還很大,誠信管理與產業指導頂層設計不盡合理。
第六,消費者需求與生產者供應的結構性矛盾還沒有很好地得到解決。
第七,傳統代理商及城巿銷售平臺充分競爭弱化,新的營銷方式尚未得到充分的普及和應用。
第八,東臺西瓜對新農村建設影響不大,商品生產組織化程度偏低,現代企業經營理念尚未深入人心;高素質的勞動力資源出現斷檔,且其培植后繼乏力。
第九,品牌維護和提升能力不足,誠信經營理念普及不到位。把控質量的標準化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個性化品牌策劃和創新相對粗糙;品牌規劃和服務跟不上優質市場營銷的需要;危機管控與公關意識不強,品牌的社會責任和公眾形象樹立乏力。
當前,消費升級真實發生,特別是年輕一代群體對農產品口感和品質更為關注。而在供給端,我國并不缺少生產優質農產品的主體,但擁有自有品牌或者生產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的經營主體較少。
展望未來,結構一調天地寬。東臺西瓜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四大靚點待構建。一是優化東臺西瓜產地結構,著眼綠色優質西瓜生產基地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通過各類項目支持中低產改造,引導園地及基礎設施填平補缺和實施土壤有機質提升工程,調優種植產地類型布局,加大綠色西甜瓜產地所占比重,提升東臺西瓜地力水平;二是優化種植人力資源結構,著眼于瓜農種植技工隊伍建設,鄉村振興關鍵在人,需要進一步強化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建設,通過政府政策支持職業農民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帶徒結對培植,種植主體請求專業機構定向委培,和公益組織實施社會化網絡培訓工程,調優職業農民結構,改善東臺西瓜瓜農水平,放大專技瓜農所占比重;三是優化東臺西瓜生產經營主體結構,著眼于適度規模經營主體隊伍建設,需要進一步引導土地經營權及其他農業企業資產流轉,實施新型農民經營組織培植工程,通過協會指導、產業政策支持和農村新型經營組織健身強體,調優規模經營主體資本結構,改善和普及標準化管理與社會化服務,放大經營業態穩定、信用等級高等優質經營主體所占比重;四是優化東臺西瓜品牌成色結構,著眼于名優東臺西瓜產業品牌建設,進一步研究地理標志、地名商標特色建設,通過編制和出臺品牌創建政策指導農產品質量提升,引導創建個性標記,推動有信用背書的法人品牌建設,充實東臺西瓜品牌的綿趣口感、咸甜風味、不老誠信,調優績優品牌系列布局,加大知名個性化品牌所占比重,提升東臺西瓜品牌產業發展水平。
展望未來,走出東臺天地寬。東臺人追著太陽種植西瓜,有三大機遇在期待。一是東臺西瓜品牌走出東臺,經過多年打拼,東臺西瓜目前已甜遍大江南北,2019年經廣東轉銷香港市場。但受西瓜貨架期和采后貯運手段的制約,產銷直徑尚難突破2 000 km,需要進一步拓寬思路,開辟新的技術體系。

二是種植技術走出東臺。鑒于東臺本地土地資源相對緊張,充分利用我國各地推進工業化、城市化的契機,東臺西瓜協會在總結金津果業和諾亞農業近年來經營基礎上,適時把握機遇,組織協會成員走出去,應邀承接農業招商項目,組織技術人員開展東臺西瓜產地區域外認證,通過派出種植能手試點探索種植模式在東臺市外開花結果,為完成整建制(西瓜種植經營綜合體,即西瓜種植農場+西瓜運銷公司)打下基礎。
三是經營方式走出東臺。目前東臺諾亞農業通過廣東金津果業、廣東百果園等平臺已經在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平東鎮、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明永鎮建立異地種植基地,取得初步成功。東臺金津果業投資5 000萬元,新上全國最先進的西甜瓜無傷分選生產線,率先以可靠的品質保證支持深圳百果園等全國一流果品大腕創建“無理由退貨”示范店,僅2021年落實訂單產銷西瓜2萬余t,海升集團東臺公司一期投資10億元,2021年計劃新投產2條西瓜果汁生產線,年加工處理西瓜5 000 t。
面向未來,“東臺西瓜”已具備了較好的基礎,未來進一步發揮優勢,推進高效農業規?;选皷|臺西瓜”的產業水平做得更高,讓更多的農民從西瓜中得到更多的收益,東臺人很有信心,也有扎實的措施。近期決心進一步規范生產流程,進一步普及技術與產業服務數字化,進一步開發產后精深加工和禮品加工產業;力爭用5年時間,把全市西瓜種植面積穩定在30萬畝,畝均純收入穩定在1萬元以上。主要措施如下:推進結構調整,發揮特色產品、區域種植、優質安全優勢,進一步開展綠色優質西甜瓜生產基地創建,優化生態環境,增加設施投入,提升產業競爭水平;深入科技創新,組建新品種創制聯盟,主攻環境調節技術優化,進一步推進機器換人、實時監測與網絡化服務,強化組織化標準化生產,強化產品質量管理,通過檢測包裝健全西甜瓜高質量發展產業鏈,加速產業現代化;生產上不斷推進西瓜品種更新,繼續擴大雙層大棚普及示范,完善滴灌等配套技術;經營上主攻方向是用足用好“東臺西瓜”品牌,統一標識,統一標準,同時為經紀人營造寬松發展環境,進一步發揮好西瓜產銷協會、瓜果批發市場等載體作用,提高瓜農進入市場的組織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