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彪 朱鋒

摘要:保安防衛技能是保安員必備的安全防范技術,是保安專業基本專業技能之一,而傳統武術修身養性、防身健體的功能特點能夠很好地契合防衛技能訓練的需求。開展傳統武術融入防衛技能教學的實踐,還存在教師能力、學生基礎、教學實施等方面的不足,通過推行“一校一拳”模式、構建新型師徒制、推進武術段位制進校園等策略可以有效推進實踐的開展。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傳統武術;保安專業;防衛技能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02/03C-0061-03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尤其是伴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加速,社會對保安從業人員的需求不斷增加,保安人員所面臨的職業環境也更加復雜。在國家大力推進武術進校園的背景下,開展將傳統武術與保安防衛技能教學相融合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本文擬對保安專業防衛技能訓練引入傳統武術教學實踐所面臨的問題和應采取的策略進行梳理和分析,以期為相關領域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借鑒。
一、開展實踐面臨的主要問題
1.教師專業能力不足
武術專業教師匱乏及教學水平參差不齊是當前學校開展武術教學面臨的首要問題。根據對學校教師的調查,與體育運動相關的專業教師在高校時均通過選修等方式接觸過武術教育,但由于傳統武術博大精深,高質量的武術專業教學有賴于教師規范準確的示范和通俗簡明的講解,沒有武術專業背景的教師很難勝任教學工作。另外,在保安專業防衛技能訓練中開展傳統武術教學,不僅僅是傳統武術套路的教學,而且更重在防衛和技擊實戰技法的訓練,這就對專業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專業教師能力不過關、隊伍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保安專業武術教學的開展。
2.學生武術素養不強
中職保安專業的學生主要來自于中考招生,受到學習壓力大等因素影響,學生有習武經歷的不多,普遍存在對武術接觸較少、興趣不高、基本功較弱的問題。以學校保安專業學生為例,根據問卷調查(見表1),僅有7%的學生有過練習武術的經歷,有52%的學生不喜歡上武術課,只有20%的學生喜歡上武術課,其他學生則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在對武術課的認識上,有64%的學生認為,武術動作復雜難以掌握,有15%的學生認為武術課單調枯燥、缺乏趣味性。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學生不喜歡武術課的原因首先是武術動作難度大、套路復雜,其次是教學方式的單一和粗放導致學生缺乏習武的興趣。而在對武術課的建議方面,有25%的學生希望提高訓練的實用性,有46%的學生希望教師要有專業背景,具有較強的指導能力。
3.教學實施環節薄弱
第一,在教學內容上,中職保安專業的防衛技能課程突出實戰技能,如擒拿控制、防奪兇器、徒手帶離、捆綁帶離等,而傳統武術則注重修身養性和動作套路的修習,二者在學習要求和內容方面有明顯差異。第二,在課堂教學中,把防衛技能訓練當作體育課組織教學的現象比較普遍,過分注重體能訓練和動作套路練習,講解、示范、模仿、輔導、練習的教學過程枯燥單調,難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三,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系松散,不具備傳統武術“師徒”關系的緊密性、傳承性。而傳統武術有許多難以用語言表達的隱性知識,只有依靠師父的經驗和智慧去教授弟子,弟子通過反復練習和感悟,才能使拳術招式、技法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1]。第四,在實訓實習環節,不論是保安行業還是傳統武術都顯得非常小眾,保安專業學生社會實踐需要的資源缺乏,比賽與交流的機會不多。地方文化和教育部門在這些領域投入的人力、物力不足,項目受重視程度明顯不夠,學校可以整合和利用的資源有限。
二、開展實踐采取的主要策略
1.優選地方傳統武術資源,推行“一校一拳”模式
“一校一拳”模式是指學校在開展武術教學的過程中,以一種拳為教學重點,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傳統武術中的門戶之見、宗派之分,由于這種方法推廣的是當地帶有一定文化特色的拳法,更容易在校園推廣實施,為本地學生所接受[2]。首先,通過共建共享,充分發揮學校與地方武術資源優勢,梳理傳統武術套路和技擊技法,對照防衛技能教學要求整合拳法套路和技擊動作要領,編制校本教材,突出武術的實用性和攻防技擊性,加強教材的創新與運用,打造符合保安防衛技能教學需求的校本教材[3]。其次,充分依托地方武術協會,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本地區及周邊各級各類武術、散手比賽,以賽促練,對取得佳績的學生予以表彰,培養學生對武術專項技能課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實戰水平。
2.弘揚師徒傳承優秀文化,構建新型師徒制教學模式
傳統武術師徒制是師徒雙方聚合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規范要求和權利義務,以傳習某種技藝為紐帶而組成的一種社會活動的方式[4]。開展實踐研究應發揚“武術師徒制”蘊含的優秀文化精髓,積極吸納現代教育理念中的有益元素,探索適合中職保安專業技能訓練的新型師徒制教學模式。第一,通過與武術學校合作開展武術專業教師、教練的交流、聘用,組建一支專兼結合的高水平專業教師隊伍。通過師生結對、以老帶新的教學方法,加強師生之間的紐帶聯系,構建教師與學生、教練與學員、師傅與徒弟多種類型的復合關系。第二,實施“精英化、特色化和個性化”的培養模式,促進傳統武術師徒式教育與學?,F代教育融合,取長補短,實現共同發展。第三,建立合作學校間學生的交流機制,利用每日晨練和實訓課等時間組織學生與武校學員一起生活、訓練、比賽、展演,讓學生耳濡目染感受傳統武術文化氛圍,體會修習武術的艱辛,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忠誠勇敢的職業精神。
3.參照1+X證書試點方案,推進武術段位制進校園
武術段位制是國家體育總局設立的一項以廣大武術鍛煉者為對象,全面評價習武者武術水平的等級制度。參照1+X證書試點方案要求,將武術段位證書列入學生職業技能等級考評項目。首先,密切聯系合作武術學校,整合師資、訓練場地等資源,向省武術運動協會申報中國武術二級段位制考評點,成立學校武術段位制工作管理機構,負責武術段位制評審、授段及晉段工作[5],定期組織學生參加段位制考評,將武術段位制評定列入學校工作計劃。其次,依據武術段位制試點工作方案,將武術段位制考核內容及要求納入到課程標準中,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利用武術段位的晉升機制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提升訓練動力,增強學生的獲得感、成就感。
三、開展實踐取得的主要成效
1.傳統武術的融入促進了保安專業防衛技能教學成效的明顯提升
學校在深入開展校校合作與資源共享的基礎上,組建專兼結合的高水平師資隊伍,有力地保障了專項技能訓練的實效。地方特色拳種的引進和武術段位制的推廣,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力,促使學生的防衛技能提質升級,進一步提升了學生對保安職業的認可度和歸屬感。復合的訓練環境和豐富的賽事交流活動,提升了學生防衛技能運用的實戰能力和服務社會的實踐能力,拓寬了職業的選擇方向。有些學生憑借武術專長升入了本科院校繼續深造,還有些學生進入隨身護衛等社會特殊需求行業,進一步提高了社會對專業的認可度和滿意度。
2.“新型師徒制”教學模式促進了傳統武術與保安防衛技能教學的深度融合
基于傳統武術“師徒”關系構建的現代教育理念下的“新型師徒制”教學模式建立了更為緊密的師生關系紐帶,學生在與自己關系更為密切的“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將武術素養、職業素養有機地融入防衛技能訓練的過程中,綜合職業能力有了全面提高。這種親密的“師徒”關系也將學生、教師和學校更加長期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促進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實現終身教育。
參考文獻:
[1]周建新.武術師徒制傳承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15(2).
[2]王愛琪.略談武術進校園推廣模式的多路徑[J].學周刊,2017(33).
[3]林瀅.論健身武術在中職學校中的教育現狀與對策[J].當代體育科技,2014(21).
[4]周偉良.文化安全視野下中華武術的繼承與發展[J].學術界,2007(1).
[5]王國成,高亮.學校推廣武術段位制的優勢與策略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1(3).
責任編輯:章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