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欣
紅色,是國企最鮮亮的底色。紅色基因,是國企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源泉,是“國企姓黨”的集中體現。紅色資源,是國企紅色基因的有機載體,是國企寶貴的歷史遺產。傳承國企紅色基因,就要用好國企紅色資源,激活紅色資源的生命力。
用“保護”讓紅色資源活起來。紅色資源是不可再生資源,保護紅色資源是各級領導干部的工作職責,更是一種政治擔當。在保持原樣原貌的基礎上對紅色資源進行適當適度開發,通過建設展覽場館、建立網絡數據庫等方式,讓國企紅色資源實現有形化、永久化保存。目前,各國有企業相繼建立了紅色展覽場館。其中,中核秦山核電站、鐵人王進喜紀念館等被列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航天科技中國航天紀念館、國機集團中國一拖東方紅農耕博物館等被列為全國中小學研學實踐基地。
用“機制”讓紅色資源活起來。紅色資源不是商業資源,避免媚俗化等不良傾向、謹防其“變色變味兒”是開發紅色資源的底線。從頂層設計入手,制定紅色資源動態管理考核辦法,使紅色基因傳承工作制度化、規范化,是確保紅色資源不褪色不變色的重要途徑。2018年,中辦、國辦印發《關于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強調要提升革命文物展示水平;2020年審議通過的全國首部全面規范紅色遺存和革命精神的省級地方性法規《山東省紅色文化保護傳承條例》,突破已有立法對紅色文化單一的物質層面保護,增加精神層面傳承的法律規定。
用“內涵”讓紅色資源活起來。文化內涵是紅色資源的靈魂。從歷史、人文等視角,對國企紅色資源進行再提煉再升華,深挖其精髓要義、揭示其時代價值,才能更好釋放紅色資源的感召力,引發人民群眾的情感共鳴和思想共振。大慶油田歷史陳列館就通過全面展示大慶油田發展歷程,突出表現了黨領導建設社會主義工業企業成功典范的主題。中國海油通過展示中國海洋石油工業40多年來高效高速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弘揚了“愛國、擔當、奮斗、創新”的新時代海油精神。
用“數字化”讓紅色資源活起來。在“互聯網+”大背景下,推進紅色資源數字化建設是時代要求。數字化修護,可實現紅色資源永久性保存,助推紅色資源數據共享和學術研究;數字化傳播,在擴大紅色資源傳播面的同時,還能節省人力物力成本;數字化展示,可以通過打造全景式、沉浸式紅色體驗,吸引越來越多的人來感受國企紅色魅力。中國鐵建鐵道兵紀念館就通過制作土壓平衡盾構機3D立體拼圖、鐵道兵趣味知識文具禮盒等教學用具,增進了學生對中國建筑領域的了解,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的鐵路事業。鞍鋼集團通過對數千張鞍鋼老照片和數十卷電影進行數字化轉化,將鞍鋼紅色資源打造成了鋼鐵工業“網紅”。
用“品牌”讓紅色資源活起來。紅色資源不僅有政治價值,還有品牌價值。積極推動紅色資源與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旅游產業等結合,開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實踐活動,擦亮屬于自己的紅色品牌,是國企增強紅色資源開發、保護、傳播能力的重要方式。三峽集團長期堅持開展香港、澳門和臺灣高校學子暑假赴三峽工地見習活動,不斷增強港澳臺學生對我國快速發展的基礎工業、制造業的系統認知和對華夏文明的歸屬感、認同感。沈飛公司2016年啟動“沈飛小小解說員”愛國主義教育項目,將“羅陽航空報國的故事”等沈飛特色歷史文化,融入到“沈飛小小講解員”培訓班,打造出了具有航空特色的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品牌。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人的血脈。國有企業擁有“與身俱來”的紅色基因。在用好用活紅色資源的進程中,國有企業應始終堅持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的原則,建立紅色資源保護機制,著力解決保護不力、管理不善等問題。要進一步打造學術隊伍,深入挖掘紅色資源的時代內涵,讓紅色資源更好地教育全黨、引導社會、激勵人民。要進一步創新紅色資源傳播方式,拉近紅色資源與受眾的距離,推動紅色教育入腦入心。尤其是在這次黨史學習教育中,國有企業更要充分利用好紅色資源,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以史增信、以史鑄魂。
我們永遠都不能忘記自己是從哪里走來的,永遠都要從革命的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國企人將牢記習總書記的教導,用活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精神,為“十四五”新征程貢獻國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