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嬌妍 朱妍燁
摘要:近年來,全球心理健康問題愈發嚴重,和心理密切相關的慢病也已經成為我國重大的精神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國民心理亞健康人數的逐年激增與現有心理咨詢醫療資源嚴重緊缺存在激烈的矛盾,還有資源分布地區差異顯著、行業法律法規不健全、管理體系不合理等問題,迫切需要政府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
關鍵詞:心理健康;政府;宏觀調控
引言:
精神健康已經慢慢成為了全球共同的公共健康和安全問題。據聯合國的數據統計,目前世界上存在嚴重精神障礙的病例已經超過了10億,并且平均每分鐘就會有一個人因為精神問題選擇了自殺。但各國對于精神衛生方面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用于精神衛生的財政預算卻只占總衛生費用的2%。近年來,雖然我國已經逐漸開始重視國民心理健康狀況,但是我國精神衛生方面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和挑戰。根據中國民政調查的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9月,在全國記錄的患有嚴重精神障礙的患者的數量已經達到了六百多萬人,患有抑郁癥的概率高達2.1%,患有焦慮障礙的概率高達4.98%。由于2020年新冠疫情的大爆發,伴隨著社會隔離、事業損失、失業焦慮、對疾病傳播的恐懼以及家人的離世等因素使人們產生焦慮,人們對心理輔導的需求大幅增長。同時,也暴露出了我國在心理健康醫療方面出現了更為嚴峻的供需不平衡、地區心理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
一、現狀分析
近年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進步促使人們逐漸開始進入了快速有節奏的健康日常生活。然而,嚴重的日常生活心理焦慮、學習和社會市場競爭的雙重壓力使得人們的身體和心理精神上都已經出現了更加嚴重的健康問題。因此,我國也開始逐漸重視國民心理健康的發展。2016年國家下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進一步表明了國家對于心理健康的重視[1]。除此之外,十九大也提出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2]。2018年11月19日,十部委聯合發布《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方案》中明確“搭建社會心理服務平臺[3],將心理健康服務納入健康城市評價指標體系,作為健康細胞工程和基層平安建設的重要內容[4]。”2019年7月23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的雷正龍副局長表示,未來將加強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的登記報告率、治療率、規范管理率,提高對精神健康的管理和控制[5]。
但是根據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團隊完成的《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9~2020)》表明:目前我國的國民心理健康情況仍然存在著明顯的地域差異、城鄉差異、年齡差異,東部地區和城市戶籍人口的心理健康情況相對較好,而低收入、低學歷、失業/無業等特殊人群的心理健康問題更加凸顯,其中青少年更容易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二、問題分析
面對上述報告中我國國民心理健康狀況的分布特點,我國的心理服務資源還存在許多空缺和不足,本文將從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1.心理衛生服務機構和資源不能滿足現有需求。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支持心理咨詢機構數量不足1800家,精神病專業醫生僅為20000余名[6]。而從2003年開始,心理咨詢師的教育和培訓在我國也逐漸在擴展,市場占有率的漲幅每年在50%左右。到目前為止,參加咨詢師資格證考試的人總數已達200余萬人,而且超過一半的人獲得了心理咨詢師資格證。但是,對高達620萬已登記在冊的嚴重精神障礙患者以及數量更加龐大的普通心理亞健康患者,我國心理衛生機構和心理顧問工作者數量以及其他資源仍然無法滿足心理咨詢市場的需求,存在嚴重的供需不平衡問題。
2.城鄉心理咨詢資源配置差異顯著。
據《2020中國精神心理健康互聯網洞察報告和投資策略分析》顯示76%的精神心理科醫生集中在一線城市,若按職稱分,一線城市的主任與副主任醫師合占全部醫生的32%,普通醫師占全部醫生的37.1%;若按所在醫院級別分,三級醫院資源集中在一線城市,且占醫生總數的56%,二線城市為10.5%,三線城市僅有1.6%。主要的心理醫療資源配置存在顯著的城鄉差異。
3.心理咨詢行業法律法規不健全,管理體系不合理。
2013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是我國目前對心理咨詢機構與人員管理最具權威的法律[7]。但隨著社會精神健康需求的日益增加,有部門或個人在沒有詳細了解的情況下盲目追隨市場需求,成立了心理咨詢機構、開設心理門診、開發網站,出現了咨詢預約、時間、收費標準不統一;硬件缺失;心理咨詢培訓不到位,人員配置不合理等一系列問題,甚至出現了欺詐現象。因此心理咨詢行業迫切需要健全法律法規、加強規范。
發揮政府宏觀調控的作用
由于人民的精神健康已經發展成為了一個重大的社會公共衛生問題,因此單純依靠市場調控是不夠的,還需要政府充分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根據市場需求規律整合社會資源,加強心理咨詢師隊伍建設,并且鼓勵中小城市心理咨詢行業以及互聯網醫療的發展,縮小心理資源供需矛盾和地區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同時也要充分發揮政治職能,對心理咨詢行業提供相關的政策支持和法律規范,加強政府管理,如制定行業制度,完善心理咨詢師認證系統、成立專門的管理部門等以促進心理健康行業的健康發展。
此外政府可以助力構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實現心理服務網絡全面覆蓋,加強心理健康服務,提高人們防范心理疾病的意識,增強減壓抗壓能力,培育良好的社會心態。
總結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面臨著來自社會各界的各種壓力,在層層壓力之下人們的心理健康面臨著嚴重的危機。本文迎合時代潮流,在政府視角下對現有心理咨詢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供了幾點切實可行的建議:合理配置心理咨詢資源,縮小供需矛盾和地區資源分配不均問題;提供相關的政策支持和法律規范,加強政府管理;助力構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實現心理服務網絡全面覆蓋。希望能夠在政府的有效領導下,心理咨詢行業會更加規范,并幫助更多的人擺脫心理問題!
作者簡介:
肖嬌妍(2001-),女,漢族,湖南婁底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本科在讀,物流管理方向。
參考文獻:
[1]李宇智.安徽省公立醫院科技規劃實施成效及對策研究[D].安徽醫科大學,2018.
[2]王發明,朱小艷,葉春漢.高職院校“12345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探析——以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19(12):106-107.
[3]李方,何大源.我國校園心理健康建設的困境與對策[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9(12):8-9.
[4]周芮,閆洪豐,李康震.我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基本構成探析[J]. 殘疾人研究,2019(4):33-44.
[5]高凱.介休市通過國家愛衛會技術評估[J].人人健康,2015(1):84.
[6]海川.心理咨詢為什么這么火[J].新經濟導刊,2017(4):48-52.
[7]趙山,吳哲,趙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法律關系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0(6):9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