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固平李昭會陳麗融何紅梅郭進喜
宮頸癌是婦科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 我國宮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目前,宮頸癌已成為嚴重危害女性健康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據報道,惡性腫瘤的發生與細胞微環境紊亂密切相關,而細胞外基質是細胞微環境的重要組分,有助于維持細胞的正常功能[1]。潛在轉化生長因子結合蛋白2(latent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2, LTBP2)是LTBP纖維蛋白家族的重要成員,也是細胞外基質的重要組分之一[2]。最近有文獻報道,LTBP2在多種惡性腫瘤組織中表達異常,且與病人的不良預后有關[3]。然而,目前國內有關LTBP2在宮頸癌中的表達及與宮頸癌關系的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LTBP2在老年宮頸癌病人血清中的表達,并分析血清表達水平與老年宮頸癌病人臨床病理特征間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達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收治的78例老年宮頸癌病人。納入標準:(1)均經病理檢查首次確診為宮頸癌;(2)入組前未接受過化療及放療;(3)確診后均接受手術切除治療;(4)年齡≥60歲。排除標準:(1)臨床分期為Ⅳ期,不能接受手術治療;(2)合并急性感染性疾病;(3)重要臟器功能障礙;(4)既往有腫瘤病史。78例病人中,年齡60~75歲,平均(69.72±8.55)歲,臨床分期:Ⅰ~Ⅱ期26例,Ⅲ期52例,分化程度:低分化23例、中分化34例、高分化21例。另納入同期確診為慢性宮頸炎的老年病人31例為慢性宮頸炎組,平均年齡為(67.39±9.42)歲,體檢的健康人群37例為正常對照組,平均年齡為(65.71±10.07)歲,3組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樣本采集 采集所有入組者的晨起空腹外周靜脈血4 mL,另采集老年宮頸癌病人手術后1、3、6個月時的外周靜脈血各4 mL,EDTA抗凝處理,室溫靜置30 min,3000 r/min離心20 min,抽取上層血清,于2 h內檢測完畢,整個過程避免溶血。
1.3 檢測方法 嚴格參照人組織LTBP2酶聯免疫吸附檢測試劑盒(上海潤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說明書進行操作,首先設置空白孔、標準孔和樣本孔,空白孔不加,標準孔加按一定比例稀釋好的標準品50μL,樣本孔加待測樣本50μL,然后除空白孔外,其余每孔均加辣根過氧化物酶(HRP)標記的檢測抗體100μL,附上封板膜,37 ℃溫育60 min,棄去孔內液體,甩干,洗板3次,每孔加洗滌液300μL,浸泡1 min,甩干,再向每孔加入底物溶液A、B各50μL,37 ℃避光溫育15 min,最后每孔加入終止液50μL,15 min內,使用Synergy 2型多功能酶標儀(美國BioTek公司)在450 nm波長處測定各孔的光密度(optical density, OD)值。

2.1 3組血清LTBP2水平比較 3組血清LTBP2水平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F=11.264,P<0.001),其中宮頸癌組血清LTBP2水平顯著高于慢性宮頸炎組和正常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慢性宮頸炎組和正常對照組血清LTBP2水平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血清LTBP2水平比較
2.2 血清LTBP2水平與宮頸癌病人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 不同臨床分期、分化程度的病人血清LTBP2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淋巴結轉移的病人血清LTBP2水平顯著高于未轉移者(P<0.05),但不同年齡、腫瘤直徑、肌層浸潤深度、脈管癌栓病人的血清LTBP2水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血清LTBP2水平與病人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
2.3 手術前后宮頸癌病人血清LTBP2水平及陽性率比較 與術前相比,宮頸癌病人術后1、3、6個月血清LTBP2水平逐漸降低,各時間點血清LTBP2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以術前血清LTBP2水平平均值為界限,將病人血清LTBP2水平>平均值(36.72μg/L)定義為陽性[4],78例病人中,術前血清LTBP2陽性率為46.15%,術后血清LTBP2陽性率顯著下降,各時間點血清LTBP2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術后3個月與術后6個月血清LTBP2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病人血清LTBP2陽性率僅為2.56%(2/78),這2例病人的病情較重,預后較差,見表3。

表3 手術前后宮頸癌病人血清LTBP2水平及陽性率比較(n=78)
宮頸癌是繼乳腺癌之后,威脅女性健康的“二號殺手”。盡管近年來通過早期篩查手段可以早期發現宮頸癌或癌前病變,甚至宮頸癌高危人群,但由于宮頸癌病人早期也容易發生淋巴結轉移,導致病人的遠期預后仍不理想[5]。因此,深入探究宮頸癌的發生發展過程中相關的分子機制,對于提高宮頸癌的精準靶向治療具有積極意義,有助于提高病人的遠期預后。
腫瘤的發生發展與腫瘤微環境關系密切。腫瘤細胞可通過釋放細胞因子調控腫瘤微環境,而腫瘤微環境也影響著腫瘤細胞的各種生物學特性[6-7]。近年來研究發現,對維持細胞功能具有重要作用的細胞外基質可能與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有關[8]。LTBP2是一種參與細胞外基質組成的胞外分泌蛋白,其在細胞黏附、彈性纖維聚集等生理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9]。既往有文獻報道,LTBP2與肝癌、乳腺癌、子宮內膜癌等多種實體惡性腫瘤關系密切[10]。LTBP2在肝癌病人血清中呈高表達,在胃癌組織中呈陽性表達,且可促進胃癌細胞的遷移和侵襲[11]。然而,目前國內有關LTBP2在宮頸癌中的表達及意義的研究較少。由于老年宮頸癌病人機體免疫力普遍降低、多合并基礎疾病、更易發生轉移,而LTBP2又與惡性腫瘤細胞轉移關系密切,因此,本研究將老年宮頸癌病人作為研究對象,分析了LTBP2在老年宮頸癌病人血清中的表達及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宮頸癌組血清LTBP2水平顯著高于慢性宮頸炎組和正常對照組,但慢性宮頸炎組和正常對照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明宮頸癌病人血清中LTBP2表達增加,其表達增加可能與宮頸癌的發病有關。
本研究進一步分析了血清LTBP2水平與宮頸癌病人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結果顯示,不同臨床分期、分化程度、有無淋巴結轉移的病人血清LTBP2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LTBP2表達與病人的臨床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結轉移有一定關系。據以往的文獻報道,血清LTBP2的表達與肝癌病人的腫瘤直徑有關[12],但本研究未發現血清LTBP2表達與腫瘤直徑存在明顯關系,這可能與腫瘤類型不同有關。
手術后,由于腫瘤切除后腫瘤細胞大量減少,導致LTBP2分泌到外周循環中的量減少,從而導致血清LTBP2水平顯著下降。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1、3、6個月血清LTBP2水平逐漸降低,術后6個月僅2例仍呈陽性表達,這2例病人的病情嚴重,預后較差。研究顯示,LTBP2可促進肝癌、乳腺癌、黑色素瘤細胞的增殖和轉移[13],與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關系密切,因此本研究結果提示血清LTBP2水平可作為宮頸癌病人病情觀察的輔助檢測指標,對于評估臨床治療效果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綜上所述,老年宮頸癌病人血清中LTBP2表達增加,并與臨床分期、分化程度及淋巴結轉移有一定關系,監測血清LTBP2水平對于老年宮頸癌病人手術前后的病情評估具有一定的臨床價值。但仍需在今后進行更多的實驗加以探究LTBP2在宮頸癌中的具體作用機制,以期為靶向宮頸癌微環境的治療奠定一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