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志燕 劉薇 史婷婷 楊金奎
隨著生活水平的升高,全球糖尿病發病率不斷上升。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微血管并發癥,是老年糖尿病病人致殘致盲的主要原因。病程超過15年的T2DM病人DR發生率為70%[1]。近年來很多研究發現,氧化應激可致微血管損傷,與DR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2-3]。膽紅素作為Hb的代謝產物,可有效減輕氧化應激,是一種重要的保護性因子[4-5]。膽汁酸是肝臟合成的膽固醇代謝產物,研究證實其可參與糖、脂肪及能量代謝過程,對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產生重要影響[6-7]。有研究發現,膽紅素及膽汁酸水平與DR相關[8],但專門針對老年T2DM的相關研究較少,本文回顧分析老年DR與血清膽紅素及膽汁酸水平的關系,以期明確膽紅素及膽汁酸對老年人群DR的影響。
1.1 研究對象 回顧性分析2018~2019年于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內分泌科住院的老年T2DM病人363例,年齡60~89歲,平均(68.28±6.09)歲,病程(15.31±6.95)年。其中合并增殖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者153例,無糖尿病視網膜病變(non-diabetic retinopathy,NDR)者210例。入選標準:(1)入選者均符合1999年WHO確定的糖尿病診斷標準;(2)若T2DM病人無DR,則要求T2DM病史>10年。
排除標準:合并感染、發熱、糖尿病急性并發癥等應激情況;合并其他原因所致慢性腎臟、肝臟疾病;肝功能明顯異常 (ALT或AST>80 U/L);存在甲狀腺功能異常、腎上腺疾病、垂體疾病、慢性胰腺炎、惡性腫瘤、貧血等疾病;服用影響血糖、膽紅素及膽汁酸的其他藥物(不包括降糖藥)。
1.2 研究方法
1.2.1 體格檢查指標:收集病歷資料中記載的病人身高、體質量、腰圍、臀圍、SBP和DBP,計算BMI、腰臀比(waist to hip ratio, WHR)。
1.2.2 實驗室檢查項目:收集住院期間第1次檢測的生化指標,FPG、TG、TC、 LDL-C、HDL-C、UA、總膽汁酸 (total bile acids, TBA) 、總膽紅素(total bilirubin, TBIL)、直接膽紅素(direct bilirubin, DB)等指標,計算得出間接膽紅素(indirect-bilirubin, IBIL);采用高壓液相法檢測HbA1c;留取過夜8 h尿測定尿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s, UAER)。
1.2.3 PDR診斷:單視野免散瞳眼底照相,雙側各7個視野;眼科專業醫師直接眼底鏡檢查眼底。依據2002年國際眼科協會制定的DR分級標準,出現以下1種或多種病變的(新生血管形成,玻璃體積血或視網膜前出血),診斷為PDR,眼科醫師檢查與眼底照像結果診斷一致者,入選PDR組。

2.1 NDR組與PDR組一般資料及生化指標比較 2組性別、年齡、病程、SBP、DBP、BMI、WHR、FPG、HbA1c、TG、HDL-C等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NDR組TBIL、DB、IBIL、TBA水平顯著高于PDR組(均P<0.05),UA、TC、LDL-C、UAER水平顯著低于PDR組(均P<0.05)。見表1。

表1 NDR組與PDR組一般資料及實驗室指標比較
2.2 不同TBIL水平組PDR發生率比較 依據TBIL水平由低到高,將所有病人分為3組:A1組為低水平組(TBIL≤10.4μmol/L),B1組為中水平組(TBIL≤10.5~12.6μmol/L),C1組為高水平組(TBIL≥12.7μmol/L),比較3組PDR發生率。隨著血清TBIL水平升高,PDR發生率逐漸下降,其中高水平組PDR發生率顯著低于低、中水平組(P<0.05)。見表2。

表2 不同TBIL水平組PDR發生率比較
2.3 不同TBA水平組PDR發生率比較 依據TBA水平由低到高,將所有病人等分為3組:A2組為低水平組(TBA≤3.0μmol/L),B2組為中水平組(TBA 3.1~5.4μmol/L),C2組為高水平組((TBA≥5.5μmol/L)),比較3組PDR發生率。結果顯示隨著TBA水平升高, PDR發生率亦逐漸降低,其中低水平組PDR發生率顯著高于中、高水平組(P<0.05)。見表3。

表3 不同TBA水平組PDR發生率比較(n=121)
2.4 DR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以是否合并PDR為因變量,以表1中有統計學意義的臨床指標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其中TBIL及TBA是PDR的保護性因素,LDL-C、 UAER異常(UAER>20μg/min)是危險因素。見表4。

表4 PDR危險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DR是常見的糖尿病微血管并發癥,PDR更是造成老年人視力損失四大常見原因之一。目前研究發現,DR的發生與氧化應激、炎性反應、新生血管形成等有關,其中糖尿病病程、血糖、血壓、血脂控制狀況是公認的危險因素[7-9]。氧化應激可破壞細胞膜的完整性,加速細胞凋亡、損害微血管和血-眼屏障破壞,參與DR的發生及發展。許多研究證明,血清TBIL和TBA與氧化應激和炎癥反應有關[10-12]。目前在老年T2DM中,PDR與長病程NDR病人的血清TBIL及TBA水平比較的研究較少。本研究回顧分析我科住院的老年T2DM病人,發現PDR病人TBIL及TBA水平均顯著低于長病程NDR者(P<0.05)。2組性別、年齡、病程、SBP、DBP、BMI、WHR、FBG、HbA1c、TG、HDL-C等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病程、HbA1c等是DR已知的危險因素,2組病程及HbA1c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考慮與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有關。依據不同TBIL及TBA水平分組,比較PDR發生率發現,隨著TBIL及TBA水平升高,PDR發生率逐漸下降,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提示TBIL及TBA是PDR的保護性因素。以上結果均提示血清TBIL、TBA水平與DR有關,可能為DR的保護性因素。
TBIL是人體重要的天然抗氧化劑,已有較多人體研究及動物實驗證實TBIL的抗氧化能力[13]。TBIL還可通過血紅素氧含酶(HO-1)發揮抗炎作用,維持血管內皮細胞的完整性[14]。Yasuda等[15]研究發現,生理濃度的TBIL具有強抗氧化性,可消除自由基,可能是微血管并發癥的保護性因素。Jin等[16]研究證實DR病人體內氧化應激水平明顯高于非DR者。目前關于TBIL與DR關系的研究,大多提示TBIL對DR有保護作用[17]。
TBA作為膽固醇代謝產物之一,在人體內參與信號傳遞系統作用,通過激活不同的信號通路參與糖脂代謝調節[18-19]。Sun等[20]研究發現,TBA可作用于G蛋白偶聯膽汁酸受體Gpbar1(TGR5)受體,促進腸道L細胞分泌,增加腸促胰效應,改善糖代謝;TBA還可促使外周血中甲狀腺激素T4轉化為T3,增加能量消耗[21],進一步提示TBA水平的改變可能受胰島素抵抗的影響。研究發現,NDR組血清TBA水平顯著高于PDR組;隨著血清TBA水平升高,PDR發生率下降;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亦顯示TBA是DR的保護性因素,提示TBA在DR中可能發揮保護作用。
綜上所述,老年T2DM病人,血清TBIL及TBA水平與DR相關,可能為DR的保護性因素,是延緩DR進展的重要因子,該保護作用可能與TBIL對抗氧化應激,TBA參與糖、脂肪及能量代謝,增加腸促胰效應有關。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為單中心回顧性研究,病例較少,且未完全排除藥物等混雜因素的影響。未來我們需要更多基礎及臨床研究進一步闡明TBIL及TBA與DR的關系,并探討相關機制,以期為糖尿病及視網膜病變的防治,提供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