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丹,蘇娜薇,楊俏文
(廣州華商學院,廣東 廣州 511300)
科技時代的到來,我國緊跟潮流,鼓勵大眾創業,互聯網+產業也隨之迅速發展壯大起來,企查查程序顯示,2016—2020年為4874家,雖然注冊數量有所回落,但較前期仍增長明顯,具體見圖 1。同時,互聯網企業面臨的市場的競爭也變得越來越激烈,而投資者也不希望通過犧牲利潤來擴大市場份額,而是進入了并購整合階段。

圖1 北上廣互聯網金融企業成立情況
與傳統金融業相比,該類企業在核心技術的需求上、產品的同質化上以及資源的有限性上都比傳統行業更加嚴峻。互聯金融網行業對核心技術的需求更高,通過并購具有核心技術的同類企業能夠快速達到他們在這方面的需求。同時,該類企業的競爭主要體現在市場占有率,因為互聯網產品存在同質化現象,橫向并購使其可以獲得足夠的市場份額。[1]此外,互聯網金融企業存在資源有限性的特點,通過并購可實現對互聯網資源的競爭優勢。
中國互聯網金融3巨頭(螞蟻金服、陸金所、宜信),他們正在推進行業的并購浪潮。2019年2月螞蟻金服收購了英國跨境支付公司萬里匯(WorldFirst);2018年4月阿里巴巴聯合螞蟻金服以95億美元全資收購餓了么;2015年8月陸金所以19.538億鯨吞平安惠普,可以看出,在現今的互聯網行業并購中,使被并購方成為自己企業的全資子公司案例逐漸增多。根據清科數據顯示,2021年2月中國并購市場共完成104筆交易,數量環比下降37.7%,同比上升73.3%。從案例數量來看,金融行業并列第一位,完成11筆并購交易,占本月案例數量的10.6%。金額方面,互聯網行業位居第一,涉及金額為235.67億人民幣,占本月總交易金額的34.0%。[2]具體如表1和表2。

表1 月度并購數量行業占比

表2 月度并購金額行業占比
對企業而言,所選擇的商業模式以及目前的擴張程度從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它能走多遠,互聯網金融企業是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整合的創新型企業,它成長速度較快,涉獵規模大,在市場、技術快速發展的情況下,該類企業進入市場的時間變短,但面臨各種進入壁壘,入市的成本降低但風險增加,并購則成為互聯網金融企業在短期內達到擴張發展目的有效手段。并購的頻繁發生實際上也是國內市場成熟的一種表現,以后并購會成為除了上市以外最主要的退出途徑。[3]
由于我國互聯網金融企業起步時間較晚,業務發展較為單一,并購能使企業在短時間內進入新的領域發展,但企業對新的市場領域還不熟悉,會承受著新領域市場技術、管理、業務及市場等方面所帶來的未知風險,如果盲目地將過多的資源投入新業務市場,則可能會削弱原主營業務的發展、競爭和抵御風險的能力,危及企業的生存。風險即機遇。歐美國家合并熱潮較早,國外專家對此的合并效應分析、各企業合并的戰略規劃分析便是我國互聯網金融企業更快速更生態發展的基礎。
通過縱向并購,企業產業鏈上下流進行人財物的流通,內部交易系統以最低交易成本成交,不僅成本低、效率高,還有利于實現企業并購的正向績效。不可否認的殘酷事實是,在互聯網金融行業,馬太效應更加顯著,規模大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占有流量、擁有核心技術、握有高技術人才,自然會將新的、規模小、發展較好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合并。[4]當企業發展到成熟狀態時,需要通過混合并購實現生態發展,以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通過混合并購,取得新企業在原有行業的成果,以低廉的成本進入新行業,打破行業壁壘。
規模不經濟是指隨著企業生產能力擴大而形成單位成本提高、收益遞減的現象。我國互聯網金融企業采取并購策略后,企業規模快速增長,管理環境會變得錯綜復雜,組織協調的難度也進一步加大,管理者在企業管理決策和戰略實施過程中就會出現失控現象,從而影響組織管理的效率,導致規模不經濟。[5]其次,橫向并購可能會有兩家企業業務重疊的情況,如果并購后兩家企業業務仍保持獨立,那么業務競爭依舊存在,會導致資源浪費,無法實現資源優化配置。[6]
在制定好本企業戰略規劃的前提下,明確不同階段要采取不同并購策略。企業并購策略的選擇與企業自身的成長與產業的發展之間存在著一定內在邏輯關系。由于互聯網具有跨地域進行信息傳遞與信息易被復制等特點,該類企業的并購策略應與傳統金融行業的規律有所區別,尤其是我國互聯網金融企業成長時間短,業務相對專一,網民規模巨大,該類企業在并購策略的選擇上更應考慮自身的特點與產業發展環境。阿里巴巴全資并購餓了么,屬于互補兼容,阿里巴巴缺乏O2O(線上到線下)模式但擁有成熟的電子商務市場,餓了么缺乏新的盈利點,難以與其他網上訂餐企業抗衡,但O2O模式成熟且占市場份額大。餓了么背靠強大的運營技術和資金,極大地降低了搶占市場新份額成本。阿里巴巴通過餓了么打破了行業壁壘,可以實現電子商務與O2O業務融合,協同發展,降低進入新模式的成本。互聯網金融企業并購帶來了成本的降低,同時實現利潤增長。
并購是一項高風險的經濟活動,為確保并購成功,并購有必要對被并購方進行詳細調查,制定合適并購方案與并購后整合策略。[7]在目前并購案例中,大部分并購的失敗絕大多數原因是信息不對稱。并購方對被并購方的背景、經營狀況、財務狀況等進行細致的調查分析是該并購能否成功完成的必要保證。由于商譽是不可辨認資產,是在未來可以帶給企業超額利潤的潛在價值,因而會出現不可避免的高估現象。[8]合并企業要合理評估被合并企業的商業價值和未來前景,作出客觀的分析和決策。2018年,阿里巴巴協螞蟻金服投資OFO,投資高達5.6億美元。在新經濟環境下,企業并購按照目的可細分為三種,分別是壟斷型、范圍經濟型、協調型。[9]阿里巴巴并購OFO屬于為獲取市場勢力的壟斷型并購,其動因是為了與騰訊分庭抗禮。但阿里巴巴在并購策略及商譽評估上的失誤,對OFO愿景判斷過于主觀,沒有合理地分析其償債能力、公司管理營運能力等,商譽構成的主觀成分過重,最后損失了5.6億美元。因此,企業并購行為的發生,即使對被并購企業有強大的信心,也要做好背景調查、多途徑多方面分析被并購企業的實力與未來發展能力。
互聯網金融企業作為新的經濟發展形式,近年來在我國獲得了高速發展,對我國居民的日常投融資和理財都產生很大影響。同時,互聯網金融企業并購的浪潮也越來越猛烈,企業希望通過并購來優化雙方的資源配置,加強數據資源上的整合策略,實現資源互補和價值增值,并希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企業的風險,提升企業自身的競爭實力,促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能夠搶占有利位置。[10]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并購活動對整個產業結構的調整具有深遠的意義,并購對產業結構所造成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