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原始時期開始,人類為了滿足生活當中的一些需求,開始進行一系列的造物活動,這種以“人”為主體進行創作的活動,伴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不斷發展,進而形成以手工藝為核心的特殊造物活動,并在發展過程當中創造出許多有價值的藝術作品,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當中的重要構成內容。時代的發展及人類生活條件的改善,以工業化為背景的現代設計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傳統的手工藝活動。人們開始大批量地提供人類生活所需的各類用品,并以多元化的服務、功能帶給人全新的體驗。而此時也引發了一系列問題,如何規避這些不良影響因素,促使傳統手工藝產品與時代接軌、與工業化生產相協調,成為眾多研究者不斷探討的重要話題。
關鍵詞:手工藝;現代設計;融合共享;傳承發展
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促使現代設計活動產生許多不同的問題,例如:資源浪費、環境污染以及粗制濫造等。與此同時,傳統手工藝也面臨著生存和發展的考驗。由此,本文以“談手工藝與設計融合共享”為研究視角,希望通過本文研究,促使傳統手工藝與現代設計融合發展,進而在滿足社會需求的背景下不斷傳承我國傳統手工藝的特色設計活動以及文化精髓。
一、我國傳統手工藝的發展狀況
傳統的手工藝活動,主要是依靠“人”的手工技藝進行產品創造活動,這種創造規模相對較小,創造者和生產者大多沒有分開,傳播和交流也大多以經驗與傳授的形式為主,整體生產效率低且生產量也比較小。從現當代的設計表現來看,由于工業化生產的普及,大規模、大批量生產成為了主要特點,并融入了現代化技術,其中包括工藝、加工技術等,還包括更加科學而又嚴謹的管理模式,確保采用最低的成本達到最高的經濟效益。然而,也正是這樣的差距,才會導致許多人都認為我國傳統手工藝的創作形式已經“過時”,他們在現當代的環境背景下,往往認為傳統手工藝的創造效率過低,已經很難滿足人們日常的需求以及當代的審美需求,也難以滿足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導致傳統手工藝的發展走向了邊緣化,甚至需要通過地方政府來制定相應的解決對策才能夠給予保護和支持。因此,從其創作的本源來說,不管是傳統的手工藝還是現當代的設計都具備一定的“手工性”,只是現代化的設計在發展過程當中得到了更多的技術性支持,以至于創造者的雙手直接參與創作的環節不斷減少。
二、中國傳統手工藝創作的發展優勢
(一)傳統手工藝的制作方式對自然生態影響較小
在過去傳統手工藝創作與發展的過程當中,所有的作品都是通過創作者手工制作完成的,這就決定此產品在后期的工藝表現上相對簡單,或者是制作難度應當控制在創造者能夠完成的范圍之內。由此,在針對產品選材的過程當中,人們更加傾向于“就地取材”這一方式,例如巖石、泥土、金屬、木頭等。然而,就現當代產品設計而言,大部分都是通過一些技術性手段加工制作而成,這也就決定了在材料選定上大多采用的是高科技合成的一些化學材料,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塑料”材質。當然,在制作過程當中,通過運用以塑料為代表的一些新型材料。雖然材料多樣且利用率相對較高,但是在發展過程當中,我們也從中發現一些問題,這樣一種注重產品形式的創造設計,很少將創作的精力放在廢舊材料的處理上。在這當中我們可以參考一些權威的調查數據:我國作為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產以及消費國之一。在近些年的發展過程當中,我國每年的塑料消費總量大約為1500萬噸,在這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夠得到及時而又規范性的再利用。而其他沒有被回收的材料如果被當作垃圾填埋的話,至少需要1000年才能夠得到降解,而且會對掩埋的土壤帶來很大的污染,如果被焚燒的話,則會對大氣帶來極為可怕的影響。這就為我們的生產和創作敲響了警鐘,雖然現代工業的快速發展帶給人們更為美觀、便捷、優越的產品,但是為了人類長遠的發展,依舊需要有所“謀劃”。
(二)傳統手工藝制作的產品更具民族性
傳統的手工藝活動作為某一區域農耕時代當中主要的造物活動,通過當地的民族文化、民俗風情、歷史文脈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一地區該民族眾多的極具特色化的非物質文化內涵。例如,對于大部分的傳統手工藝創作者而言,其所創作的主題大多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點,在創作和設計的過程當中,往往會將當地的地域圖騰特點、寓言故事、民俗風情、色彩喜好等方面融入作品當中,進而展現出強烈的地域文化特點。但是,就目前現代化的設計表現來看,設計初期則被“形式追隨功能”這一口號所主導[1],在發展到設計中期的時候,便開始了千篇一律的具有“國際現代主義”特點的產品,這些產品形式表現大多過于單一乏味。但是,伴隨著當代人類物質化水平的提升,社會消費結構也產生了很大的變化,現代化設計在發展過程當中逐漸走向一種“多元化”的發展階段。與此同時,有一些區域所表現出來的設計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延續了自身所獨有的民族特點,例如斯堪的納維亞所設計的“人情味”、日本的“侘寂”、德國的“嚴謹與高質量”等[2]。這些國家所表現出來的現代化設計都會呈現出不同地區所獨有的特點,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這些設計并非與其地方性的傳統手工藝表現毫無關聯性。在這當中我們可以將其看作是一種民族文化元素的提煉、延續與創新,但是在文化主線的表現上卻并沒有轉變。這也對我國現代化產品設計活動具有非常良好的引導作用,能夠進一步促使我國的設計方向在發展過程當中以其自身獨有的地方性特色面向世界。
三、傳統手工藝與現代設計融合共享的創新策略
(一)將傳統手工藝優秀的設計理念融入現代設計當中
對于現代的設計活動來說,大多都是圍繞現當代社會發展特點、文化、科學技術以及市場等展開的,與傳統的手工藝相比,加工技術的條件、制作工藝等方面都更加先進,但是前者具有的耕讀設計觀點以及設計理念則是現代設計可以借鑒的,例如傳統手工藝制作所使用的材料、制作工藝理念、裝飾理念以及造型理念等。有關材料的運用,在《考工記》中記載:“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則不時,不得地氣也。”[3]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先人針對材料的認知依舊停留在感性判斷這一層面,主要還是通過“看、摸、聞、嘗”等方式來了解材料所表現出來的密度、質量、彈性等特征,但是其卻能夠明確而又清晰地注意到材料的時節以及產地,這樣一種極為樸素的材料觀是非常值得現代設計活動借鑒的[4]。
(二)將傳統手工藝技法與現代生產技術有效融合
在現當代的產品設計過程當中,主要是借助于機械化生產以及技術性改革來提升造物活動的相關效率,進而節約時間成本、人力和物力成本。雖然傳統的手工藝制作有著不可替代的人文特性,但是由于時代的發展,我們不能將眼光停留在傳統的制作表現當中,而應當在基于大工業生產的基礎之上,將傳統手工藝制作當中優秀的制作技法與現代化的生產技術相融合,構建出與社會生活相適應的全新傳統手工藝文化。
雖然,在當下已經具備了通過機械化生產來模擬傳統手工生產的相關技術,并且通過機械化的制造來生產陶瓷產品、刺繡產品以及染織產品等,但是其本質還是針對傳統的材料進行使用的,并不是對傳統手工藝進行真正的復興。從其發展的本質而言,這些不同的產品制作依舊是為了產量的提升以及降低成本而生產出來的一種“偽傳統手工藝品”。現當代的設計活動創作者應當全面了解、評估傳統手工藝活動當中的每一個環節,并且針對不同環節進行更加科學合理的分配、制作工具的改良、制度的管理等,然后再重新進行規劃,形成良好的工藝制作“流水線”,也只有通過這種特殊方式的變革與創新,才能夠有效提升傳統手工藝的整體生產效率。
(三)創作與當代新型傳統手工藝文化相符合的產品
對于傳統手工藝創作我們在其傳承與創新的過程當中,不能只停留在最為簡單的復制和模仿這一層面。現當代的創作者在傳統手工藝制作產品“再設計”的過程中,還必須與現階段的科學技術、社會審美特點、制作工藝等方面有效結合,進而創作出符合現當代人生活需求以及精神需求的產品。在近些年的發展過程當中,傳統手工藝雖然已經獲得了許多人群的關注,但是從某一層面上來看,許多學者依舊過分“照顧”,并沒有真正考慮到時代的快速發展,進而導致傳統手工藝產品陷入了一種機械化的重復以及樣式回顧而又缺乏創新的局面。由此,我們應當在創作過程當中,從整體觀念入手,對傳統手工藝進行更加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并且與現當代社會所表現出來的價值取向、工藝技術表現、審美取向相結合,從而創作與當下新型傳統手工藝文化相符合的設計產品,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綜上所述,傳統手工藝與現代設計在本質上都是為人們提供服務的創造活動,二者在其“理性”與“感性”上都有著自己的發展優勢和不足,對二者所表現出來的方式方法、創作手段、制作工藝等進行研究,并且將其優點擴大,結合時代發展特征和科學技術手段的整合進行創新,使其能夠相互協調、互相促進,實現共享發展,為人類的美好生活增添光彩。
參考文獻:
[1]吳昉.傳統手工藝的媒材轉化與融合研究[J].包裝工程,2019(24):292-296.
[2]楊曉燕,楊豐瑞.關中手工藝文化與動畫媒體的跨界融合[J].西部皮革,2019(21):90,97.
[3]牟艾莉.民間手工藝“彩粽”的創新再設計:以繪本《粽子娃娃》為例[J].裝飾,2019(10):132-133
[4]張月,趙希崗.淺析中國傳統手工藝在文化創意產品中的“再設計”[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6(10):125-127.
作者簡介:姚翊姁,碩士,長沙師范學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