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霞
摘 要:初中地理被同事們戲稱為“文科中的理科”,教和學都有一定的難度。經過多年的一線教學,筆者找到了一條適合應試教育的地理教學法——地理素質教育。自從開展了素質教育,筆者教得輕松,學生學得開心,關鍵成績還高!那地理素質教育如何開展呢?文章主要從德育、學生的管理、興趣的調動、教學方法和鞏固練習這五方面入手。
關鍵詞:德育;抓管理;理想興趣;上好課;當堂鞏固
一、 德育為首,師德先行
只有教師品德高尚了,才有可能教出人品好的學生。教育事業的對象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學生,這是教育事業的特點,也是其優點。在筆者從教的22年里一直尊重每個學生,全面評價每個學生。堅持正面教育為主。平等對待優等生、中等生,偏愛學困生。到他們中間,給他們足夠的信任、鼓勵。筆者還曾以卡耐基的《羊皮卷》鼓勵學困生,建立了民主、平等、友好的師生關系。
前幾年一個初一成績不好的學生,在筆者的鼓勵和偏愛下,初二地理會考時考了42分(滿分50分)。還有一些優等生都考上了理想的大學,他們雖不經常問候,但筆者知道其實他們挺喜歡教師的。筆者曾經教過的一個全級第一名上大學的學生第一年的國慶節給筆者打了個電話,寒暄過后,他沒啥說的了。筆者笑著安慰他說:“沒說得了就不用說了,老師知道你心里有老師,這比多少句話都好!今天你能給我打這個電話,說實話我心里挺溫暖的,在學校教你的時候也沒怎么偏愛過你!……好了,大學要好好學習。”然后就掛斷了電話。前幾年筆者生了一場大病,結果一些筆者教過的學生都來看望,甚至有些學生筆者連名字都叫不上!去年國慶節筆者帶的兩個不太起眼的女生給筆者送了兩束一元錢的塑料花。筆者很感動,當場作了一副對聯送給了她倆。對聯是這樣的——上聯:一朵兩朵塑料花,下聯:一顆兩顆桃李心!橫批是:為師,好嗨喲!結果她倆和全班學生聽后都很開心。現在每逢什么節日,都有學生給筆者打電話或發短信問好,筆者也收獲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快樂和富足!
師德是教師職業的靈魂,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健康成長,關系到教育事業的健康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教師應以“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為準則,以教書育人、嚴謹治學為己任,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 抓管理
(一)家校共管抓管理
教師教得如何學生學得怎樣,關鍵在課堂,要向45分鐘要質量。如果在課堂上學生個個能夠做到專心聽講,認真思考,獨立完成作業,還怕教學不高效嗎?所以管理好45分鐘的學生紀律就顯得尤為重要。
筆者的課堂可以說是較高效的。
現在的學生打不得罵不得,更不能變相體罰,那應如何管理課堂紀律的呢?——家校共管。
筆者利用便利的互聯網把課堂上表現好的學生在家長群中表揚,以資鼓舞;把表現不太好的和家長私聊,及時反饋。但每個班總有那么幾個留守孩子,他們家長不在身邊,對此,表現好的筆者就當堂表揚,也在家長群中表揚;表現不好的筆者會個別談話,問明原委,對癥下藥。就這樣,筆者在沒動學生一根“毫毛”的情況下,課堂紀律好了。上課,只是認真講課、提問,學生只是專心聽講、思考、討論、認真回答問題。根本不用花一秒鐘的時間維持紀律,如此課堂能不高效嗎?
(二)分組管理
好的管理模式,很重要。在開學之初第一節課上,筆者會把學生根據座位分組,四人為一小組,組長由組員選舉。再把同一列的小組組長為一組,在同一列的組員中,選個大組長,管理小組長。這樣班上人人有人管,教師很輕松,學生也賣力!教師要做的就是思想工作,比如哪個組長包庇組員,管理不力,教師會告訴他這是不對的,會害了他;哪個組員嫌組長管理嚴,不愿意的,教師會協調兩人關系,讓組員意識到嚴是愛不是害;同時讓組長根據組員的實際學習情況,適當放寬條件,比如學習好的當天背會,學困生一天背一句也行。就這樣,同學之間關系融洽了,像有些學困生,因為和組長關系好,變成中等生了!始料不及啊!
(三)與班主任及代課老師多溝通形成合力
在教學之余筆者會與班主任及代課的其他教師多溝通,多在一起想辦法,以便形成管理的合力,更好更全方位地了解學生,教育學生,管理學生。
三、 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么如何讓學生喜歡地理并以學習地理為樂呢?
(一)理論聯系實際
讓學生覺得地理有用,并結合理想教育,展望未來,從而讓學生以知道地理知識為樂、為榮!
班上有個學生每節課睡覺,筆者為了讓他能翻一下地理書,就當著全班學生的面對他說“×××,你別的可以不學,但課本64頁的圖3-6、圖3-7你得記熟了,你初中畢業后,要是去打工,你就知道中國的哪兒有金礦,哪兒有石油了。”,結果他和全班學生都笑了,而且最近幾節課,筆者看到他竟然開始翻書了!
在學習了“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后,筆者問學生,像這兒的山間盆地適合發展什么農業?山上呢?咱們的大像山呢?幾乎每個學生都能答對,而后筆者就說,其實咱們的縣長也是這么想的,更是這么做的,你們竟然和縣長想的一樣!哈,地理一學,縣長會當了。學生喜形于色!
在開展“新型農業”有關的活動題時,筆者問了學生一個問題——為什么甲村賺錢了而乙村沒有?學生異口同聲地說因為甲村發展了觀光農業而乙村是傳統農業。筆者順勢說道:“對!所以我們應與時俱進,那在這個偉大的新時代,假如讓你帶領你們村致富,除了可以發展觀光農業,還可以發展什么農業?”“綠色農業”“創匯農業”……學生七嘴八舌地答道。筆者說對呀!你看,一學地理,村主任會當了。同學們笑了!
在學習“非可再生資源的利用”時,筆者提了一個問題:“除了節約、保護外,還應怎么做才有利于我們的子孫后代?同學們可結合活動題思考。”有些反應快的學生就說:“我們可以找新能源代替。”“那么有哪些新能源呢?”全班學生讀出了答案。筆者啟發地說:“說不定哪一天,地震、閃電、垃圾等都能變成新能源,為我們人類提供福利呢。”“當然這個變廢為寶的重任要靠你們,同學們,好好學習吧!”筆者說完這些話,看到有些學生中眼中有光!知道這一刻也許一顆理想的種子已悄然種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