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鐘法權長篇報告文學《張富清傳》"/>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2019年,為了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國家決定舉行隆重的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其中,獲頒國家勛章的一共8人,獲頒國家榮譽稱號的一共28人。盡管都屬于共和國的最高榮譽,但從次序的排列與人數的多寡我們卻不難判斷出,國家勛章較之于國家榮譽稱號肯定還是更加重要一些。而鐘法權這部長篇報告文學的傳主張富清,就赫然位列于這獲頒國家勛章的8人之中。張富清何許人也?能夠獲頒國家勛章的他所憑借的究竟是何功何德呢?我想,如果把時間僅僅只是再往前推一年,對這些問題人們都會感到一頭霧水,不知道該如何作答。原因在于,原本就名不見經傳的張富清,那時候的確也還處在名不見經傳的狀態之中。是啊,倘若我們認真地想一想,實際的情形恐怕也的確如此。一位不僅長期工作生活于湖北省西部的一個偏僻山區縣城,而且一直到離休的時候也都還仍然只是副科級干部的普通共產黨員,張富清的名不見經傳,是理所當然的一種客觀事實。如果不是依托于2018年底國家在各地普遍展開的“全國退役軍人信息采集”活動,那么,張富清的名不見經傳,就極有可能還會接著延續下去。不僅如此,即使他依照自然規律不幸辭世之后,也仍然還會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然而,事情的吊詭之處也正在這里。張富清如果不是長期默默無聞地處于名不見經傳的狀態之中,他還真的不可能在2019年一下子就名聞天下,更不可能隨后又很快獲頒國家勛章榮譽。實際上,國家之所以最終決定把國家勛章這樣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頒授給張富清,所主要表彰的,也正是他這么多年來的名不見經傳。從這個意義層面上說,作家鐘法權這部建立在堅實田野調查基礎上的長篇報告文學,所要探究的一個秘密,或者說要嘗試著回答的一個根本問題,就是張富清這樣一個普通共產黨員,為什么就能夠僅僅只是憑借他的名不見經傳就不僅可以一時名滿天下,而且還可以獲頒國家勛章這樣頂級的最高榮譽。
事實上,也只有在認真地讀過鐘法權的這部作品之后,我們才能夠了解到,張富清的人生以1955年為界,可以被明顯劃分為不同的兩個階段。前一個階段的時間相當短暫,從1948年瓦子街戰役中張富清被“解放”后毅然參加人民解放軍,成為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開始,一直到他1954年在武漢空軍文化補習學校畢業后接受組織安排,遠赴地處鄂西的恩施來鳳縣工作為止。前后加起來,也就差不多六七年的時間。這個階段張富清的主體身份,是一名作戰勇猛,敢于犧牲,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的戰斗英雄。雖然只是一位剛剛反正過來的解放兵,但張富清卻很快就因其在戰斗過程中的英勇善戰而成為上級指揮員所特別倚重的突擊隊員。無論是血戰永豐,還是激戰壺梯山,作為突擊隊員的張富清,都不僅沖鋒在前,而且也都還因為關鍵時刻的勇炸碉堡而立下了赫赫戰功。“在壺梯山戰斗中,他的右臂和右胸被敵人的燃燒彈灼傷,他咬著牙,忍受著疼痛,隨著部隊攻到了山頂。他以不怕死的勁頭,不僅炸毀了一個碉堡,還消滅了幾個敵人,繳獲了敵人三挺機槍。”正因為張富清在歷次戰斗中的表現都非常出色,所以才會不僅有“沖鋒在前打頭陣,不怕死的張富清”這樣的口頭語一時在戰士間流傳,而且他也多次立功受表彰,先后榮立:“西北野戰軍特等功一次、軍一等功一次、師一等功一次、師二等功一次和團一等功一次,并被授予軍‘戰斗英雄’稱號、師‘戰斗英雄’稱號和‘人民功臣’獎章。”他被組織接納為中共黨員,也就在這個時候。對于張富清之所以能夠成長為一名戰斗英雄的心理動因,鐘法權借助于指導員肖友恩的全文朗讀毛澤東《為人民服務》這一細節,給出了這樣的一種解釋:“指導員好比播種人,把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像一粒種子播撒在張富清的心田里。這粒孕育理想信念的種子,從此在春風細雨中生根發芽,在戰火考驗中茁壯成長,在艱難困苦中固基強本,直到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很顯然,在鐘法權的理解中,為人民服務思想在張富清內心世界的確立,是特別重要的一件事情。張富清之所以會在戰場上表現那么勇敢,主要就是因為他已經牢牢樹立了“為人民服務”思想的緣故。

《張富清傳》
1955年,武漢空軍文化補習學校的學業結束之后,張富清走到了一個人生的三岔路口,面臨著何去何從的三種不同選擇。一是回老家洋縣,二是留在武漢,三是到湖北恩施來鳳。三種選擇,意味著三種不同的人生。在征得了妻子孫玉蘭的認同之后,張富清毅然選擇了其中最艱苦的一種,他“正式提出了轉業到來鳳工作的申請”。如果說當年在戰場上的沖鋒陷陣在戰爭歲月里是一種英雄壯舉的話,那么,到了和平歲月里,在原本可以有更好選擇的這個時候,張富清選擇到自然條件最艱苦的來鳳去工作,就更是一種難能可貴的英雄壯舉。從這個時候開始,一直到1984年12月離休為止將近30年間的一系列事實,果然充分地證明了這一點。初到來鳳,由于糧食短缺的緣故,張富清首先擔任的第一個職務,就是城關鎮的糧油所主任。因為他工作勤懇認真,成績突出,很快就被組織提拔,分別擔任過糧食局副局長和紡織品公司黨支部書記的職務。但從一種更嚴格的意義上來說,張富清的“來鳳時間”,應該從1959年被安排到自然條件最為惡劣的三胡公社擔任副主任開始。之所以這么說,主要因為從這個時候開始,一直到被調回縣城工作的1979年,曾經的戰斗英雄張富清,竟然在農村基層整整工作了20年之久:“1979年底,在三胡和卯洞工作了整整20年的張富清接到縣委新的任命,由卯洞公社副主任轉任縣外貿局副局長。雖然還是副科級,但畢竟回到了縣城,也算是黨組織對他這個老基層、老山溝、老同志的一種照顧和關懷。”盡管深知作家鐘法權在寫作時絕無此意,但說實在話,從這樣的一些敘述話語中,我卻真的讀出了某種強烈的反諷意味。一位總是勇挑重擔的老革命,在條件艱苦的基層,不僅一干就是20年,而且還一直都停留在副科的行政級別上,不管怎么說,都讓人難以接受。而這,竟然還被看作是來自于組織的“照顧和關懷”,細細想來,的確不是個滋味,的確令人心酸不已,以至于忍不住要為張富清打抱不平。
關鍵的問題是,不管是否有人為張富清打抱不平,一個無法否認的事實卻是,從1979年被調回縣城工作,一直到1984年離休,張富清仍然也還只是一位副科級干部。但好在,對于自己的此種人生境遇,張富清本人打心眼里真的就不在乎。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張富清從來沒有想把官做多大,只要能把黨組織分配的任務完成好我就心滿意足了。”“人各有志,像我這樣的,也只適合為人民做點小事情。”一方面,我們必須承認,張富清的表達從來都是真誠的,他的一生從來都沒有想過要做多大的官。但在另一方面,只要把張富清近30年來為來鳳所做出的工作貢獻,與他自始至終都只是一名副科級干部這一現實狀況相比較,某種不平衡的存在,就是無法被否認的一種客觀事實。無論是找水筑壩,還是鐵匠鋪的打造,抑或還是炸山修路,都可以被看作是身為基層干部的張富清實實在在的工作業績。在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的同時,更有其他一些細節,足以說明張富清的高風亮節。一個是在1961年積極響應黨組織的號召,硬是逼著妻子孫玉蘭辭掉了公職。再一個,是不徇私情,從來都沒有利用自己手上那一點可憐的“權力”為子女謀取個人利益。還有一個就是,當母親的喪事與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撞車的時候,他寧肯永遠對母親心存愧疚,也不愿意因為千里奔喪而影響手里的工作。與此同時,更其難能可貴的一點是,張富清這么多年來一直都安心于所謂副科級的待遇,從來都沒有為此而感到憤憤不平,而“鳴冤叫屈”:“近30年時間里,換了一個又一個崗位,擔任了一個又一個職務,可他的級別始終定格在了副科級原地不動。與他在三胡公社、卯洞公社等單位共過事的班子成員,基本都被提拔了。級別最低的也是副縣級。”對此,他曾經的老部下董香彩備覺感慨:“他做事情從來不是為了升官,幾十年兢兢業業,直到離休了,還是個副科,可他從來沒有為提拔的事找過領導,也沒有任何怨言。”由以上這些方面的事實可見,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歲月,生性樸實的張富清,的的確確是只知道奉獻而從來都不求索取。既如此,他長期處于名不見經傳的狀態,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一種結果。
在了解到張富清人生的基本過程后,一個問題自然也就緊接著浮出水面。那就是,他的這種只知道默默奉獻而不求任何索取的心理動因究竟何在。對此,作家鐘法權其實也有著明確的意識。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明確意識到了這一點,他才會在后記中做這樣一種特別的說明:“回首張富清的一生,需要我從他95年的人生長河中找到指引他成長的燈塔,發現貫穿他一生的思想脈絡。最終我從大量的采訪素材中,從主人翁的成長足跡中,發現了一個照耀他一生的東西,那就是閃耀著毛澤東光輝思想的名篇《為人民服務》。張富清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后,正趕上西北野戰軍軍事政治整訓,連隊組織學習的第一篇文章就是《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像一簇火花點燃了他的理想之光,又像一粒種子播在了他的心田,張富清的人生從此有了光明的前景,人生的追求從此有了力量的源泉,人生的大廈從此有了堅如磐石的根基。找到了打開金礦大門的鑰匙,獲得了尋找寶藏的路徑,也就擁有了構建《張富清傳》的堅固基石。”很顯然,在鐘法權的理解中,為人民服務這一思想的確立,不僅使張富清成為戰爭年代沖鋒陷陣的英雄,更促使他心甘情愿地成為和平歲月里一名默默無聞的奉獻者。而鐘法權自己,也正是在找到了“為人民服務”這一貫穿了張富清一生的思想脈絡之后,方才得以在這種思想主旨的燭照下,最終完成了這部《張富清傳》的創作。
一方面,我們固然承認,鐘法權的上述發現與思考,既有其合理性,也有一定的內在脈絡可循,但在另一方面,長期以來支撐著張富清精神世界的,是否真的僅僅只有“為人民服務”這種光輝思想,倘若聯系傳主的生平,尤其是他那明顯要低得多的文化水平,作者給了我們兩塊可信的基石:一是存于大腦中的理想基石,張富清在聆聽了指導員關于毛澤東《為人民服務》的政治報告后,就在內心深處徹底打下了“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根基,徹底樹立了人生奮斗的理想;二是張富清有著與生俱來恪守本分的厚道美德,通讀《張富清傳》全書,可以窺見,張富清是一個苦水里泡大的孩子,從小養成了聽話、本分和老實的品行,特定的成長環境和個人品性,使他猶如一塊未經雕琢的美玉。即使已經成為戰場上視死如歸的英雄,已經有過那么顯赫的革命履歷,但從骨子里說,張富清也仍然只是一位平凡而樸實的革命戰士,或者干脆說就是一個恪守本分的普通人。唯其因為張富清自認為只是一位小人物,所以他才能夠真正地“不求聞達于諸侯”,設身處地地做到恪守本分,竭盡所能地把自己所應承擔的工作完成好。張富清之所以多少年都安于做一個副科級領導,堅決不肯向上級開口要官,與他骨子里的自認為只是一個平凡的普通人這一觀念,其實有著格外緊密的內在關聯。事實上,縱觀張富清的95年人生,除了戰爭年代幾次戰役中不怕流血犧牲的突擊行動之外,也的確沒有做出過什么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情。從這個角度來說,他的名不見經傳,似乎也還在情理之中。又或者,更進一步推理,我們雖然無法也無力去一一發現并列舉,但在蕓蕓眾生的現實生活中,類似于張富清這樣的一種存在,恐怕也并非孤例。
某種意義上說,張富清是幸運的。他的幸運在于,借助于2018年的“全國退役軍人信息采集”活動,既發現了當年曾經的赫赫戰功,也揭示了長期副科級的不公平待遇。由此而導致的直接結果,就是在國家最高領導人親自批示后,不僅打破了長期以來默默無聞的名不見經傳狀態,而且也還獲頒國家勛章這樣的最高榮譽。細細想來,能夠如同張富清這樣長期堅守某種“安于平凡”的精神,的確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就此而言,國家的表彰確實有著毋庸置疑的說服力。很大程度上,類似于張富清的這種情形,無論如何也都稱得上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一種巨大榮譽不期然間的獲得,也總算是獲得了人生的平衡。但由張富清的遭遇所引發的一個重要問題,卻不管怎么說都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那就是,雖然從他本人的真實心理來說,的確“不求聞達于諸侯”,從來都沒有過不僅想要當官而且還想屢獲升遷的欲望,但從一種社會運行機制的角度來說,如同張富清這樣不僅擁有赫赫戰功,而且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長期默默奉獻的普通干部,為什么得不到應有的回報,為什么就不能順理成章地被提拔到更高也更重要的領導崗位上,讓他在更高的平臺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其實是一個不容回避的重要問題。盡管我深知,鐘法權的創作初衷絕對不是要觸及這樣的一個命題,但筆者在閱讀他這部長篇報告文學作品的過程中,卻明確地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存在。因此,鐘法權的《張富清傳》雖然是一部英雄的贊歌,但作家在不經意間卻已經由張富清的不公平遭遇而進一步觸及到了社會體制是否合理公平的問題。而張富清在耄耋之年能夠獲得共和國勛章等五項崇高榮譽,所表達的正是我黨正本清源的力量。謳歌是需要的,唯有洞見的深度,才使得作品更顯張力。對于如此一種隱秘批判題旨的存在,明眼人無論如何都應該有足夠清醒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