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關乎到整個民族的發展和未來。世界各國普遍重視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講,文化的重要性已經超過了政治和經濟,成為世界各國溝通和交流的紐帶,體現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核心競爭力。正如著名學者亨廷頓所說的:未來世界的沖突時文化的,而并非政治和經濟的。
文化自信是主體對民族文化價值的高度認可和充分肯定,是推動國家和民族發展的精神紐帶。增加文化自信不僅是時局問題,更是一個現實問題。中國是個文化大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然而,由于歷史的原因,中華民族經歷了長時間的屈辱歷史,整個民族對自己的文化自信產生了動搖。新中國建立歷來,中國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社會主義事業蓬勃發展,但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還遠不如西方國家。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的場合多次強調文化自信的重要性。黨的十九大報告更是把文化自信提高到了一定的時代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的精神指引,如果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大學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主體,肩負著民族復興的偉大重任。當代大學生正處于思想活躍、積極進取的階段,是樹立文化自信的關鍵時期。隨著人才競爭的不斷加劇,當代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需要大學生有較強的專業能力,還需要有正確的價值觀、職業素養和道德情操,而這些都離不開文化的有力支持,可見,加強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勢在必行。
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文化自信程度良好。但仍有相當數量的大學生文化意識淡薄,不關心、不了解文化,文化冷漠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主要表現為:一是受實用主義的影響,大學生主要關心和自己就業直接有關的事情,例如考研、考證、專業課等,部分大學生狹隘的認為文化學習對自己沒有什么幫助,只是浪費時間而已。他們對文化選修課、政治理論課程比較排斥,曠課率比較高,文化活動的參與率也比較低。二是對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不了解。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和魂,是寶貴的精神財富。革命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重要源頭。優秀傳統文化包羅萬象,然而一些大學生只知道一些傳統節日、四大名著,不了解傳統中醫、茶道、棋道、書法、武術以及其他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革命文化是新時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大學生僅僅了解一些簡單的革命故事和人物,對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長征精神等革命文化一知半解,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能充分了解和踐行。
首先,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課程不系統。調查顯示,高校文化自信教育主要通過思想政治課程來進行,旨在通過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來幫助大學生了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愛國熱情,提高價值認同,進而起到文化自信培育的目的。但僅僅通過思想政治課程進行文化自信教育顯得過于單薄,缺少文化選修課、優秀傳統文化課程作為補充,直接影響文化自信培育的效果。另外,我們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內容主要集中在近現代史方面,很少涉及優秀傳統文化和外國文化的內容,不能幫助學生理性的對比和辨別中外文化以及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差別,不能使其正確認識我們優秀傳統文化的優越性,這也給外國文化的滲透提供了條件。其次,教學方式單一。很多學生反映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主要以理論灌輸為主,教學方式單一、枯燥,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生聽得昏昏欲睡,教學效果差強人意。另外,高校也很少組織一些校園文化活動和校外實踐活動來進行文化自信培育。調查顯示,只有11%的學生對學校開展的文化自信相關活動感到滿意。
文化自信培育是一個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過程,需要社會、家長、學校、相關部門等形成合力,共同發揮作用。從目前來看,我們的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明顯缺乏合力,彼此缺乏互動和聯合。從社會看,市場經濟發展帶來了個人主義和拜金主義的泛濫,這些給涉世未深的大學生的價值觀帶來深刻的影響,一定程度上挑戰和沖擊了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導致部分大學生出現文化冷漠、物質至上、思想迷茫的狀況;從家庭教育來看,很多家長自身文化意識意識淡薄,在情感表達和價值取向上不能給孩子以表率,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很難進行有效的文化培育;從校園來看,很多高校缺少文化氛圍,校園文化沒有吸引力,文化活動組織不力,造成文化自信培育的效果難以體現。
一是樹立主體意識。大學生是文化自信培育的主體,只有大學生正確認識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提高積極性和主動性,強化內生動力,自覺的進行自我教育,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水平。大學生要了解自身的使命,意識到自身主體意識的重要性,自覺承擔起新時代文化發展和傳播的責任和使命。二是加強文化學習。隨著世界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思想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文化環境日益復雜。在多元文化背景的當下,大學生要加強自身文化學習,積極主動的學習文化知識,增加自身的知識儲備,提升文化修養,不斷提升文化自信水平。大學生不僅要系統的學習和了解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還要主動了解、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三是踐行文化自信行為。文化自信不能僅僅停留在理論和口號上,還應該在實踐中進行傳承。大學生要積極參加各種文化實踐活動,學習和了解刺繡、剪紙、京劇、書法等傳統民間藝術;積極參加美術館、博物館、紅色旅游景區等文化場所;主動參加學校舉辦的詩詞大會、書法比賽以及其他紅色主題活動等,在實踐中感受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內涵,提升文化自信。
首先,課堂教學是加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主陣地,思想政治課具有其自身獨特的教育功能,應該在文化自信教育中占據主導地位。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授課教師在授課過程要有意識的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內容,引導大學生了解和認識我國燦爛的優秀傳統文化、偉大的革命文化等精神財富等,這些精神財富對大學生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著積極的影響。其次,思政教師要主動開發教學資源,改變教學模式。實踐證明,文化教育不能采用灌輸的方式,而應該根據大學生的興趣、需求以及專業特點來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和滲透。例如中華民族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了延安精神、長征精神等諸多革命文化,教師可以用視頻、故事等方式來進行教學,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潛移默化中進行文化自信教育。
首先,校園是學生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場所,校園文化環境對大學生文化自信有著重要影響。校園內的建筑群、綠化帶、雕塑等都是校園文化的物質體現,在一定程度上都體現著該學校的文化積淀、精神品格、教育理念以及價值理念。高校要加強對文化建筑設施的投入,打造文化景觀,使大學生置于培育文化自信的環境和氛圍之中,提升文化自信。其次,注重家庭熏陶,鋪墊文化基礎。重視優良家風家訓教育是每個家庭的重要責任,家長要弘揚優秀的家訓文化,培育優良的家風,營造和諧的家庭文化環境。同時,家長要多引導和鼓勵大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支持大學生參與各種先進文化的實踐活動,讓孩子切身體驗我國文化的魅力,培養大學生對中華優秀文化的熱愛和自信。最后,大眾傳媒要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的報道和宣傳,營造濃厚的社會文化氛圍,為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
習近平總書記在師生座談會中曾說過,“青年是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毙聲r代的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也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繼承者和傳承者,加強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不僅關乎大學生的自身發展,更關系到我國的文化安全和主流意識安全。為此,高校應該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大力培育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通過文化自信培育給與大學生精神支撐,使其保持健康、昂揚的斗志,不會被挫折和困難所擊倒。通過文化自信培育,培養大學生的民族和國家認同感,打造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