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格類型與情緒體驗的研究起源于雙生子的研究,Tellegen等人的研究表明人格在兒童情緒體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之后的研究驗證并拓展了之前的結果。人格特質是幸福感最穩定和最有力的指標并且適用于各個年齡階段。自我監控(Snyder,2015)是個體在不同情境中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情境需要的一種傾向,也指個體在面對社會情境的需要時采取相應行動時表現的敏感性和靈活性。Snyder(2015)將自我監控者分為兩種類型:高自我監控者和低自我監控者。高自我監控者比低自我監控者更善于利用情景信息調節自我表現,使得其行為符合情境的要求。從人際交往的角度,高自我監控者的社交技能會更勝一籌。他們更擅長捕捉環境因素,把握和控制環境,對人際線索有很好的知覺能力,能清楚的認識到人際互動中的相互影響,他們通常被認為是靈活的,彈性的和務實的。低自我監控者則是能依照自己的原則對待不同的人、事、物,具有一致性的價值觀,擅長以不變應萬變,遇到問題時有意見會直接表達(Snyder,2015)。因此,自我監控在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可以被認為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認知和人際交往能力,直接影響著個體(與)他人之間積極,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建立。同樣自我監控人格也體現在生活滿意度上,之前的研究表明,自我監控水平高的人為自己可以靈活的監控自己的行為而對生活更加滿意,而低自我監控的人則相反。更具體的說,自我監控與積極情緒相關是因為積極情緒是個體受外界和自身內部刺激所產生的愉悅感受(Plimmer,Smith,Duggan & Englert,2000)。但是自我監控與積極情緒相關是否適用于集體主義的東方文化是一個等待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許多研究表明,外向性人格與積極情感體驗呈現出正相關的關系(Wang,Hu,& Dong,2015)。隨后的許多研究也證實并擴展了先前的結果。人格特質是情感體驗的穩定而有力的指標并且適用于所有年齡(Miao,Yuanjiang,2003)。但是,關于自我監控、外向性和積極情緒之間的關系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是探究自我監控,外向性與積極情緒之間的關系以及外傾性是否在兩者中起到了中介作用。本研究假設,自我監控與外向性正相關關系,外向性與積極情緒正相關關系,外向性在自我監控與積極情緒之間起中介作用。
該研究召集了35名廣州某大學心理學系的研究生。(男:7人,女:28人,M=25,SD=9.28,被試均無精神疾病和軀體疾病) 。
該研究采用自我監測量表、大五人格量表簡化版和積極情緒量表。自我檢測量表用來測量被試有意識地在社交場合中進行印象管理的程度,一共含有25個條目,采用“是”,“否”兩級計分法,15到22分之間的被試被認為具有高自我監控水平,9到14之間的被試被認為具有中等的自我監控能力。而低于8分的被試被認為是低自我監控者。
大五人格量表簡化版(Neurot-icism Extraversion Openness Five-Factor Inventory)其中的關于外向性部分被提取出來被用來測試被試的外向性程度。一共包含12個項目。被試從五點量表(從完全同意到完全不同意)中選擇與自己的情況符合的選項。
積極情緒量表是 Multidimensi-onal Happiness Questionnaire (MHQ)的亞量表。被試根據李斯特量表從1到7打分,表示他們在過去一個月體驗到積極情緒的程度。該量表一共包含6個項目。總分越高的被試被認為在過去一個月體驗到積極情緒的程度越高。
皮爾遜相關分析結果顯示(見表1)自我監控與外向性呈現顯著的正相關(r=.37,p<.05)。同時的,積極情緒與外向性呈現顯著的正相關(r=.66,p<.01),但是自我監控與積極情緒相關性不顯著(r=.07,p>.05)。
通過中介分析發現外向性是解釋自我監控與積極情緒之間關系的重要中介,間接效應=.07。

表1 自我監控人格、外向性與積極情緒的相關性(n=35)
本研究結果表明自我監控與外向性之間以及積極情緒與外向性之間均有顯著的正相關。這一結果與之前的研究相同,個體是根據來自情境的信息和來自自身的信息進行整合后而做出行為上的反應 (Snyder,2015)。另一方面高自我監控者可以很好的將這兩種信息進行協調,從而做出受大眾歡迎的反應,所以他們通常被認為是外向的。而低自我監控者傾向于表現出自己原本的價值觀與信仰,因而被認為是相對內向的 (Bono & Vey,2007)。同時,很多研究探究了積極情緒與外向性之間相關關系的原因,他們認為外向的人可能有能力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表達,同時他們被發現更擅長于表達情緒,一定程度上,情緒的表達是可以促進積極情感體驗的出現。但是,該研究發現自我監控與積極情緒之間相關不顯著。這可能是因為當頻繁的對情緒進行自我監控的時候,很可能讓個體察覺到自己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快樂,進而產生沮喪,失望等消極情緒。研究發現,對積極情感狀態進行監控會降低實際的積極情感程度。例如,將欣賞音樂時被監控的被試與單純欣賞音樂的被試相比,那些被要求對自己積極情感程度進行監控的被試體驗到更少的快樂(Schooler et al,2003)。相似的,當要求報告幸福感次數逐漸增多時,被試的主觀幸福感會逐漸降低。在高自我監控狀態下人們的積極情緒體驗通常沒有期望的那么強烈。如果一個人嘗試通過改變自身的真實自我去滿足他人的期望,這可能會造成降低自我一致性現象,從而降低了積極情緒的體驗(Snyder,2015)。
本研究更直接地探討了自我監控、外向性和積極情緒之間的關系。此外,本研究還發現外向性是自我監控與積極情緒之間的中介變量。然而,從發展的角度來看,還需要更詳細的研究來確定自我監控、積極情緒和外向性之間的關系的應用范圍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