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慶遷
(福建省霞浦縣民族中學,福建寧德 352100)
史料是有關人類歷史的材料,史料教學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認知、解讀、重構歷史過程的痕跡。歷史作為初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積極順應當前新課程改革的潮流,在對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創新變革的同時,還需要借助類型多樣、內容豐富的史料來進一步豐富初中歷史內容,加強歷史知識點與史料之間的有效聯系,加深學生對初中歷史知識的理解。
在初中歷史新教材背景下,教師要以初中歷史教材為藍本,根據歷史知識點恰當選擇史料,正確處理史料與學生認知之間的關系,并對史料進行合理詮釋,以便為初中史料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有效地提高初中歷史教學質量[1]。
一方面,初中史料的類型多種多樣,如文字、圖片、影像、實物等,因此,教師在選擇過程中應以難度適中、趣味性較強、吸引力較強的史料為首選。例如,在“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在為學生提供文字史料的基礎上,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出示戰爭示意圖、紀錄片、照片等史料,通過直觀的影像資料加深學生對解放戰爭的理解,使其感受到人民解放戰爭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
另一方面,在為學生提供文字史料,特別是文言文史料時,教師要盡可能地降低史料難度,對其中的某些字、詞進行標注。例如,在“科舉制”這一知識點的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引用《唐摭言》中“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并對“縉紳”一詞進行重點標注,使學生明確科舉制的真正含義。值得說明的是,在文字史料的應用過程中,教師要考慮初中生的接受能力,所選擇的史料字數應控制在一定數量內。
在初中歷史新教材背景下,教師要以初中歷史教學知識點為基礎,根據所選擇的史料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以此來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加強其對史料問題的深入探究,達到強化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2]。
例如,在“北伐戰爭”這一知識點的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前為學生收集與北伐戰爭有關的示意圖,在課堂講解中為學生出示“北伐戰爭形式示意圖”,并根據地圖為學生設置相應的問題,如“北伐戰爭的進攻路線”“北伐軍到過哪些城市或者省份”等。教師通過直觀的地圖史料呈現,創設與之相對應的問題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對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初中歷史新教材背景下,教師要以初中歷史課程教學目標為依據,選擇具有可靠性、代表性、全面性的史料,達到初中歷史教學內容與史料選擇的有效承接,節約課堂教學時間,切實有效地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效性[3]。
第一,初中歷史教學中所應用的史料,在選擇過程中應秉持可靠、代表、全面的原則,切勿出現過多引用史料的情況,以教學目標為依據,高效、科學地整合史料。換言之,史料的選擇要為初中歷史課程教學目標的完成而服務,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達到節約時間、提高歷史教學效率的目的。第二,初中歷史教學中含有眾多史料,對此,教師要對中學歷史教材中的相應史料引起重視,加強對教材中所提及史料的仔細研讀。同時,改版后的初中歷史教材中包含眾多史料,如歷史故事、歷史地圖、文物圖片等,并根據教材配備了相應的歷史地圖冊,這便為初中歷史史料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必要條件,可以看作提高初中歷史教學效率的主要途徑。
例如,在“貞觀之治”這一初中歷史知識點的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從《貞觀政要·安邊》《資治通鑒》等史書中選擇與貞觀之治有關的文字史料,如“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吾為官擇人,唯才是與”等,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探究“貞觀之治”政治局面出現的成因。這些文字史料的列舉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唐太宗治國理念的認識,使其更好地理解、掌握唐太宗的君民之道、選官用人之道。
在初中歷史新教材背景下,教師要明確自身所選擇的史料類型,根據史料類型靈活選擇有針對性的研讀方法,以便引導學生更好地對史料進行分析,使其掌握相應的史料分析方法,加深對初中歷史知識的有效理解。
對此,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最為常見的史料類型主要有兩種,即文字史料和圖像史料。因此,在文字史料的教學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加強對學生研讀方法的有效指導,在引導學生對文字史料粗略閱讀的基礎上,對其相關內容進行深層次探究,如關鍵詞含義、句子邏輯關系、問題與提綱的關系等。
例如,在“漢初中央與地方關系”這一知識點的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史記·梁孝王世家》中選擇“得賜天子旌旗,出從千乘萬騎。東西馳獵,擬于天子。出言蹕,入言警。梁多作兵弩弓矛數十萬,而府庫金錢且百巨萬,珠玉寶器多余京師”這一句話,并對其中的“旌旗”“擬”“蹕”等生詞的含義進行重點標注,引導學生在理解史料含義的基礎上,回答“此材料反映了西漢時期何種現象”的問題。
在圖像史料的應用講解過程中,我們時常會看到歷史漫畫、軍事地圖等,教師在講解這類史料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善于抓住圖像的細節之處,根據圖像所呈現的信息深入挖掘其中的潛在含義,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歷史知識學習效率。例如,在“甲午中日戰爭”這一知識點的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出示“甲午中日戰爭示意圖”,引導學生首先閱讀地圖中的圖示部分,根據其中所呈現的內容明確清軍、日軍在地圖中的位置,借助教材中甲午中日戰爭的相關內容在地圖上尋找戰爭的主要地區,如威海衛、平壤、旅順等。最后,學生根據圖示信息明確中日雙方的戰爭路線,通過對地圖邏輯關系的理順,來加深對甲午中日戰爭過程的理解,將抽象的文字知識轉換為具象的作戰路線。
綜上所述,史料教學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不僅能大大提高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還能引導學生掌握正確學習歷史的方法。教師帶領學生分析史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切實有效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對此,在明確史料教學價值的基礎上,教師要運用科學合理的方法來進一步實現史料教學與初中歷史教學的高效融合。初中歷史教師要以課程教學目標為依據,精選史料,對其進行合理詮釋。同時,教師要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根據史料類型,靈活選擇研讀方法,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創設與之相承接的問題情境,最大限度地發揮史料教學的價值,從而增強初中歷史教學的實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