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峰,曹勇
1.日照市中心醫院普通外科,山東日照 276800;2.日照市中心醫院泌尿外科,山東日照 276800
膽囊結石伴膽囊炎是現今臨床上一種發病率較高的疾病,且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一旦患有膽囊結石伴膽囊炎,將出現右上腹疼痛,且隨著病情的發展,將出現嘔吐、黃疸等癥狀,并對患者的其他器官造成嚴重影響,最終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1]。對于膽囊結石伴膽囊炎的治療,藥物治療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的發展,但無法徹底根治,且病情極易發生反復,并引起諸多并發癥。因而,臨床上提出采取手術的方式治療此病,但實際可用術式較多,效果也不盡相同,比如傳統膽囊切除術、小切口膽囊切除術等[2]。鑒于此,為了解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在疾病治療中的應用價值,該文將對該院2019年5月—2020年4月收治的60例膽結石伴膽囊炎患者分別予以不同的術式,并分析其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便利選擇該院收治的60例膽囊結石伴膽囊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按治療方案不同,將上述患者分成傳統組與研究組,每組30例。傳統組男11例,女19例;年齡33~59歲,平均年齡(42.4±2.9)歲;病程1~11年,平均病程為(5.7±1.8)年。研究組男13例,女17例;年齡31~57歲,平均年齡(41.8±2.7)歲;病程1~10年,平均病程(5.5±1.9)年。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基線資料(如性別、年齡、病程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開展組間比較。所有患者均存在右上腹疼痛,且經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最終確診為膽囊結石,并伴有膽囊炎。將術前已發生感染者、精神異常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中途退出者等予以排除。該次研究已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的認可;患者及家屬對該項研究知情,且簽署同意書。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對其予以常規對癥治療,如控制血壓、血糖,對其予以抗生素,調節電解質酸堿平衡度等。
傳統組:對該組患者予以傳統膽囊切除術治療,即做好術前評估后,將患者轉移至手術室,并對其予以全麻或是持續硬膜外麻醉,待麻醉生效之后,將患者右肋緣下腹直肌作為切口,長度為10~12 cm,按順序將其皮膚及其皮下組織予以切開,以便將膽囊充分暴露出來。隨后,對膽囊予以分離處理,并將其切除。隨后,放置引流管,并對皮膚及皮下組織進行縫合;為避免術后感染的發生,可對其予以抗生素治療。
研究組:對該組患者予以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即做好術前評估后,將患者轉移至手術室,并對其予以全麻或是持續硬膜外麻醉,待麻醉生效之后,將患者右肋緣下腹直肌作為切口,長度為5 cm。對腹直肌予以離斷處理,隨后進至腹腔,采取帶光源拉鉤對膽囊實施鉤拉,以便使膽囊充分顯現出來。將小鹽紗布置于溫氏孔,對膽囊底和膽囊頸予以提夾,且將膽囊輕輕拉出,從而使Calot三角區能充分暴露出來。在對膽囊三管所在位置予以明確后,針對體積相對較大的結石,可直接取出,并對膽囊動脈實施結扎,于膽總管相距5 mm處實施離斷,以7號線對膽囊殘端實施雙層結扎處理,夾緊膽囊,離斷遠端,且向外實施牽拉,實現游離[3]。之后,通過順向與逆向相結合的形式,對膽囊管進行切除,順利完成手術。如果出現膽囊床滲血,可采用電刀進行止血操作。將甲硝唑+生理鹽水所制成的混合液予以加熱處理,待溫度到36℃之后,對術野進行徹底沖洗;無需對膽囊床進行縫合處理。密切注意滲血、炎性表現,以此判定是否需對患者予以腹腔引流。
對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初次下床時間、初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以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等進行觀察與記錄,并進行組間對比分析。
經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如右上腹部疼痛)完全消退,為治愈;經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顯著緩解,右上腹部依然存在輕微疼痛癥狀,但無需特殊治療,可自行改善,為好轉;經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并未緩解,且甚至有加劇的趨勢,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例數+好轉例數)/30×100.00%。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s),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傳統組患者治療后的總有效率為73.3%,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的總有效率為93.3%。研究組的總有效率高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n(%)]
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初次下床時間、初次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等均低于傳統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對比(±s)
組別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切口長度(cm)初次下床時間(d)初次排氣時間(h) 住院時間(d)傳統組(n=30)研究組(n=30)t值P值65.7±6.8 42.8±6.5 13.334<0.05 66.8±7.2 37.6±4.5 18.837<0.05 11.2±0.6 4.6±0.3 53.889<0.05 3.9±0.9 1.4±0.5 9.9±1.6 5.2±0.9 13.300<0.05 51.4±4.9 16.8±3.0 32.985<0.05 14.023<0.05
傳統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30.0%,研究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6.7%。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相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n(%)]
在臨床上,引發膽囊結石的因素有許多,如基因、飲食、年齡、體重等,一般是諸多因素綜合作用所致。現今,由于生活壓力變大,飲食結構的改變,以及運動量下降,使得膽囊結石的發病率呈現逐年增長態勢。而膽囊結石通常會伴有膽囊炎,這主要是因為結石致使膽囊管出現梗阻,繼而引發膽汁瘀滯、細菌感染,最終導致膽囊炎的發生[4-5]。依據病情,可將膽囊炎分成兩種,即慢性膽囊炎與急性膽囊炎。其中,前者是由于長時間的慢性刺激所致,而較為多見的刺激源即為膽結石;慢性膽囊炎往往會伴有其他病癥,如膽石癥。后者是較為多見的急腹癥,其發病原因通常是急性梗阻,主要發病群體為老年人,且女性高于男性。若患有膽結石伴膽囊炎,將對患者的身體健康乃至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威脅,因而,采取切實有效的方法治療此病,是十分關鍵且有必要的。
對于膽囊結石伴膽囊炎,臨床上一般是采取手術的方式加以治療,而傳統膽囊切除術是其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傳統膽囊切除術的切口大,一般在10~12 cm,術野相對開闊,有助于手術操作的進行[6]。但是,在實施該術式時,手術時間比較長,機體組織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將增加感染的發生概率,且出血量大,如此一來,將在一定程度影響患者術后身體的康復。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提升,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微創手術在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推廣,也獲得廣大患者的認可[7-10]。在膽囊結石伴膽囊炎治療上,同樣推出了微創術式,小切口膽囊切除術為其中之一。該術式在操作過程中無需將患者腹直肌切斷,如此可在一定程度減輕患者的疼痛,降低對患者的傷害,且由于切口較小,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更有助于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繼而促進患者術后身體的快速恢復[11-13]。另外,因為切口小,術后不易留下明顯的瘢痕,保證了美觀性,從而使得患者更容易接受。除此之外,小切口膽囊切除術對相關醫療設備的要求較小,因而不會受到醫療條件的制約;再者,該術式操作較為簡單,對術者的技術要求相對較低,所以適用于不同規模的醫院[14-16]。
在該次研究中,采取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的研究組患者,其治療后的總有效率為93.3%,顯著低于傳統組73.3%(P<0.05);此研究結果與劉光洪[17]的研究相類似,在其研究中采取小切口切除術治療的34例患者,其總有效率97.06%顯著高于采取傳統切除術治療的82.35%;且在并發癥發生率方面,前者為5.88%,低于后者的23.53%(P<0.05)。由此說明小切口膽囊切除術在膽結石伴膽囊炎治療上,可發揮顯著成效。在各項手術指標上,研究組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初次下床時間、初次排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等低于傳統組,這表明研究組患者的手術時間更短、出血量更少、切口更小、下床活動時間與排氣時間更快,且住院時間更短,也說明研究組患者術后恢復速度更快。此外,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傳統組,即6.7%vs 30.0%,存在顯著差異;這說明采取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能減少或避免并發癥的發生,有較高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對膽囊結石伴膽囊炎患者實施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可取得令人滿意度的治療效果,且能減少或避免并發癥的發生,是一種值得在臨床上大力推行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