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茹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第七十三集團軍醫院心血管內科,福建廈門 361001
近年來,老年人病發心血管疾病的占比率逐漸上升,而心力衰竭成為威脅老年患者生命安全的常見疾病[1]。經臨床研究發現[2],多數心力衰竭的患者會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癥狀,且這現象在老年患者中最為常見。當患者受多種因素影響出現心肌損傷時,會影響其心臟的正常舒張和收縮功能,使患者心臟泵血功能下降,加重患者的病情,增加患者病死的風險。而在臨床,重度心力衰竭伴快速心律失常的現象好發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癥末期,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嚴重的威脅,故而多以糾正患者心律失常癥狀進行治療[3]。目前,胺碘酮在治療心律失常方面的作用已得到廣泛的認可,該藥物因其自身無明顯負性肌力作用而適用于多種類型心律失常[4]。基于此點,該研究選取2018年5月—2020年1月期間該院66例重度心力衰竭伴快速心律失常癥狀的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靜脈注射胺碘酮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便利選取66例重度心力衰竭伴快速心律失常患者按照抽簽的方式分為常規組(n=33)和實驗組(n=33)。常規組組內男性17例、女性16例;年齡64~83歲,平均(75.12±3.56)歲;根據患者的原發疾病顯示:冠心病患者16例、老年性瓣膜病7例、擴張性心肌病6例、風濕性心臟病4例。實驗組組內男性18例、女性15例;年齡62~82歲,平均(75.09±3.55)歲;原發疾病顯示:冠心病患者15例、老年性瓣膜病8例、擴張性心肌病5例、風濕性心臟病5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已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的審批。
納入標準:①患者對治療用藥不存在過敏癥狀;②排除因電解質紊亂而引發的心律異常;③患者甲狀腺功能正常;④所有患者均在知情的前提下自愿參與該項研究,已簽署相關知情文書。
排除標準:①患者甲狀腺功能異常;②患者是因酸堿平衡紊亂而引發的心律失常;③患者不存在心血管疾病;④患者的臨床資料不完整。
兩組患者均采用心力衰竭癥狀的常規治療措施,遵醫囑給予患者吸氧、心電監護、利尿劑、洋地黃類藥物或血管緊張素還原酶抑制劑等藥物進行治療。而實驗組在此基礎上給予患者鹽酸胺碘酮注射液(國藥準字J20070056;規格:3 mL:0.15 g)治療,選取3 mL的胺碘酮溶于5%的葡萄糖溶液中,在治療開始的前10 min以15 mg/min的劑量靜脈滴注,10 min后降低給藥速度,以1 mg/min的劑量持續滴注6 h,6 h后再以0.5 mg/min的劑量繼續滴注,保障患者24 h內的注射總量在1 000 mg以下。
根據患者臨床癥狀的改善情況評估患者的治療效果,若患者用藥后臨床癥狀基本消失或慢性改善即為顯效;若患者用藥后大部分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即為好轉;除上述兩種現象外即為無效,比較兩組總有效率。同時分別于患者用藥前和用藥后給予患者心臟超聲檢查測定患者射血分數(EF)、心臟指數(CI)、E峰與A峰的比值(E/A),并且測量患者的平均動脈壓(MAP),比較兩組上述血流動力學指標的差異。參考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5]評價患者用藥前后的獨立能力,量表的評分范圍在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獨立能力越高。
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0.91%,常規組78.79%,實驗組明顯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的治療效果比較
用藥前,常規組和實驗組EF、CI、E/A和MAP水平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用藥后實驗組上述4項指標的水平均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用藥前,常規組和實驗組獨立能力評分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用藥后,實驗組獨立能力評分明顯高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用藥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用藥前后血流動力學指標比較(±s)
組別EF(%)用藥前 用藥后CI[L/(min·mm2)]用藥前 用藥后E/A用藥前 用藥后MAP(mmHg)用藥前 用藥后常規組(n=33)實驗組(n=33)t值P值33.65±4.27 33.61±4.35 37.89±3.55 49.98±5.24 2.23±0.38 2.22±0.39 2.41±0.35 2.89±0.27 0.88±0.25 0.89±0.24 1.02±0.32 1.69±0.34 74.29±5.36 74.31±5.29 81.55±5.23 88.99±4.58 0.038 0.970 10.973 0.001 0.105 0.916 6.238 0.001 0.166 0.869 8.243 0.001 0.015 0.988 6.148 0.001

表3 兩組用藥前后獨立能力評分比較[(x±s),分]
目前,隨著我國人口老年化問題的加劇,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呈現逐年上升,而心力衰竭則是心血管疾病最終發展階段。對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而言,隨著身體機能的不斷下降,患者會伴有不同程度的肝腎功能減退癥狀,在一定程度上會誘發患者心臟電生理變化,故而導致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癥狀[6]。經臨床研究發現[7],心力衰竭和快速心力失常兩種病癥經常會同時存在,并隨著病情發展,患者的嚴重程度會逐漸加深,繼而形成重度心力衰竭。重度心力衰竭伴快速心律失常患者若不及時就醫則會加重患者心肌缺血的程度,造成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從而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然后對于老年重度心力衰竭的患者而言,快速心律失常的存在會直接加重其心肌缺血的癥狀,造成患者血流動力學的改變,不僅加重患者的病情,更增加老年患者的病死風險。
現如今,臨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藥物具有一定的負性頻率和負性肌力的作用,在改善患者心肌缺血癥狀的同時也具備抗心律失常的作用。相比之下,胺碘酮對心肌的收縮作用無明顯影響,更無明顯的負性肌力作用,在治療心力衰竭方面的安全性已得到廣泛的認可。另外胺碘酮作為一種抗心律失常的藥物雖然具有明顯的電生理作用,但其臨床作用機制較為復雜,普遍認為是在阻斷鈉離子和鈣離子通道后發揮出的延長動作電位、減緩心房和心室的傳導作用。經臨床研究發現[8],胺碘酮用于老年心力衰竭伴有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療中既可以發揮顯著的治療效果,也可以保障藥物治療的安全性,對于老年患者而言、臨床接受程度和治療的依從性頗高。而經該研究發現,實驗組EF、CI、E/A和MAP水平均高于常規組(P<0.05);該研究結果與梁裕聰等[9]研究結果一致,觀察組靜脈滴注胺碘酮治療后MAP、CI、EF以及E/A水平優于對照組(P<0.05)。由此表明,胺碘酮可以有效提升重度心力衰竭伴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射血分數,抑制其心室重構現象,進而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除此以外,胺碘酮還是一種苯呋喃衍生物,可以高效阻滯腎上腺素受體,當其作用于心肌動作電位時,可以直接通過阻滯作用來實現延長有效不應期的目的,進而抑制室性期前收縮和室性心動持續性過速,降低傳導速度和房結自律性,從而消除折返激動[10-11]。不僅如此,該藥物的負性肌力作用較低,可以有效抑制室性心動過速,繼而改善心肌缺血或血管擴張血的現象。而且胺碘酮還屬于多通道阻斷劑藥物,不僅可以有效阻斷L型鈣、鈉、鉀通道,還可以非競爭性阻斷α、β受體,從而發揮顯著的治療效果。經該研究證實,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90.91%明顯高于常規組78.79%(P<0.05)。該研究結果與周杰等[12]研究結果一致,使用胺碘酮治療的觀察組,其總有效率8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2.5%(P<0.05),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同時,該研究還發現,實驗組用藥后獨立能力評分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由此證實,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胺碘酮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情況,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應用價值顯著。
綜上所述,對于重度心力衰竭伴快速心律失常患者而言,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靜脈滴注胺碘酮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患者心功能的恢復,在提高患者治療效果的同時,也有助于保障患者治療的安全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治療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