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厚倩
山東省滕州市中醫醫院ICU,山東滕州 277599
因ICU重癥監護病房限定家屬的探視時間,且受插管、氣管切開等各項操作的影響,容易導致患者出現各種不良情緒,例如煩躁、焦慮等,這會對患者的疾病恢復產生不良影響[1]。因此,為提高治療效果,促進患者疾病恢復,需要加強對患者的有效護理干預。同時,在ICU重癥監護室的患者多為危重患者,其病情復雜,對護理質量的要求較高,因此,醫院會對其提供高質量的護理場所,有利于使患者生理和心理保持健康狀態。受工作特殊性的影響,ICU護理人員和醫師的能力應較高,例如快速反應相關化驗結果的能力、對患者進行心肺復蘇的能力等,因此要求護理人員必須具備較高的護理水平和綜合素質水平[2]。該文隨機選取2017年9月—2019年6月在該院ICU收治的重癥患者70例,探究在ICU重癥護理中實施綜合護理干預的臨床價值。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70例在該院ICU收治的重癥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其中觀察組男20例、女15例,平均年齡(43.28±9.52)歲。對照組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齡(40.39±8.54)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予以比較。該研究所選病例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時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嚴密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和病情狀況,根據醫囑對患者實施針對性的藥物治療,及時清理患者的皮膚、口腔和呼吸道,使其呼吸道時刻保持通暢狀態。
除上述常規護理外,還給予觀察組綜合護理干預,①按照患者的認知程度和文化水平,將個性化的健康教育提供給患者,在健康宣教過程中注意語氣和藹可親,態度溫和,將疾病的相關知識向患者進行詳細介紹,加強對患者的積極引導,使其建立正確的認知?;蛘呖梢詫⒂嘘P疾病的資料卡片和宣傳手冊發放給患者家屬,讓其對相關知識自行查閱。②護理人員應當將患者的具體需要和實際病情狀況有效地結合,合理改善患者探視條件,例如在ICU病房內可以準許患者家屬對患者進行陪伴,囑患者家屬積極與患者進行交流和溝通,使患者得到心理上的慰藉,從而使患者的不良情緒和孤獨感得到有效緩解。③ICU重癥監護室的空間相對獨立,會導致患者出現心理負擔。所以,護理人員需要積極改善病室環境,有效降低環境對患者心理狀況的影響,護理人員應當對病房環境定期消毒、清潔、整理,按照患者的喜好,在病房內合理擺放相關物品,同時病室內保持適宜的濕度和溫度,確保具有舒適的光照,以便將清潔、舒適、干爽的病房環境提供給患者,促進呼吸、心理歸屬感有效提升,從而有利于促進患者疾病迅速恢復。④心理護理干預,護理人員應當加強與患者的積極溝通和交流,在交流期間應當做到態度坦誠,使患者更加信任自己,有利于使自身和患者之間的距離感縮?。蝗艋颊卟荒芎妥o理人員進行語言溝通,可以利用寫字板或簡單的肢體語言與患者進行交流;如果患者具有較高的配合度和較好的表現,應當對患者進行表揚,對患者的某些想法表示支持和理解,將患者的病情狀況及時告知,使其不良情緒得到消除,從而提高其治療疾病的信心。⑤生活護理,ICU病房對室內潔凈度具有較高的要求,醫護人員應當將衛生清理工作做好,避免細菌在室內大量滋生,而對患者的病情恢復產生不利影響;使患者的呼吸道時刻保持通暢狀態,部分患者需要借助呼吸機治療,長時間的佩戴呼吸機會導致呼吸道感染情況發生,為使上述問題得到改善,需要對患者的呼吸道及時清理,同時協助患者進行拍背、翻身,防止患者的呼吸道內進入分泌物,避免發生呼吸道堵塞情況,從而有效提高患者的呼吸質量。⑥睡眠護理:為使ICU患者的睡眠質量得到保證,護理人員應當采取有效的措施干預患者的夜間睡眠,盡可能地減少對患者的打擾次數,按照患者的病情狀況集中進行各項操作,針對各種監護儀器,應當合理的進行報警設置,將報警音量調節至合適的范圍內,同時消除各種報警聲音的干擾。此外,護理人員在值班過程中應當減少走路和交談,保持良好的狀態,控制好ICU的噪音分貝。必要的情況下遵照醫囑對患者進行鎮痛劑或鎮靜劑治療,從而使患者的睡眠質量和睡眠時間得到保障。
比較兩組護理滿意度、不良心理發生情況。
運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及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不良心理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心理發生情況對比
重癥監護病房主要收治危重癥患者,例如嚴重創傷、重度燒傷及復雜疑難手術等患者,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重癥護理主要擔任治療和搶救的工作,也就是說醫護人員需要熟練掌握專業的操作技能[3-4]。與其他科室相比,重癥患者對護理技巧和護理操作流程的要求更高,采取針對性的重癥護理干預能夠促進搶救成功率有效提高,使患者的疾病預后得到改善。重癥患者具有比較危重的病情發展狀況,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發生很難接受,治療信心不足,嚴重者會導致失望、悲觀等各種不良情緒出現,醫護人員的護理效果和專業技術直接影響著患者的配合度和治療信心[5-6]。重癥護理在護理過程中對人性化、親情化、科學化護理的重視度較高,其主要目的是將更多、更好地服務提供給患者及家屬,使病痛對患者的折磨減輕,使患者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降低,從而使患者提高治療疾病的信念和決心[7-8]。
相關研究顯示,導致ICU重癥監護室患者出現不良心理的原因包括:①疾病本身的因素:患者多為多發病或意外事故導致的疾病,所以患者較易出現各種不良情緒,例如恐懼、焦躁等,因此導致不良情緒出現的關鍵原因為疾病本身的因素,嚴重者可能會導致其他神經功能疾病伴隨發生;②自身因素:因患者存在生活環境、家庭條件及自身條件等方面的不同,且受疾病因素的影響,使得患者較易出現各種不良情緒[9-10]。研究顯示,如果患者具有較高的文化程度,則其會具有較高的心理適應能力,使得不良情緒的發生率降低。緊張的氣氛會使患者心理負擔增加,使得患者出現抑郁、緊張及失眠等相關情緒,導致患者治療效果受到嚴重影響[11-12]。綜合護理干預屬于一種全新的護理模式,在護理工作期間融入個性化的理念,按照患者需求、心理特點、文化程度及性格特點的不同,對患者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加強與患者之間的積極交流和溝通,充分了解導致患者出現不良心理的影響因素,并給予積極干預。同時,利用健康宣教、環境護理等相關手段加強對患者的護理干預,能夠拉近護患之間的距離,使患者的配合度和治療疾病的信心提高,將患者錯誤的心態糾正過來,有利于實現對患者病情的有效控制,避免出現嚴重的并發癥,從而促進治療效果得到顯著提高[13-14]。
該文通過探究在ICU重癥護理中實施綜合護理干預的臨床價值,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護理滿意度(94.29%)較高(P<0.05),該研究結果和陳桂蘭學者[15]研究的對照組患者總滿意度為73.3%低于干預組患者總滿意度90.0%(P<0.05)的結果一致;同時,相比對照組,觀察組不良心理發生率(8.57%)較低(P<0.05)。
綜上所述,在ICU重癥護理中實施綜合護理干預后,能夠提高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減少不良心理的發生,有利于患者積極配合各項治療和護理工作,促進疾病恢復。因此,應當推廣應用于臨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