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英光
茂名市人民醫院骨病科,廣東茂名 525000
下肢骨折在臨床中具有較高發病率,例如股骨脛骨骨折、髕骨骨折、脛腓骨骨折等,這對患者的下肢活動能力、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均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在治療期間為患者開展有效的護理干預,對降低患者并發癥風險和提升其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該疾病多采取內固定手術治療,雖然可以改善患者肢體功能,促進患者盡快康復,但是術后深靜脈血栓風險較高。若栓子脫落可能造成患者肺栓塞,嚴重者可致患者死亡,對患者的健康、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威脅,因此為下肢骨折手術患者提供有效的護理干預以預防深靜脈血栓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1]。為此該院于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間方便擇取72例下肢骨折手術患者分組開展常規護理與預防護理的臨床效果研究,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在該院接受治療的下肢骨折手術患者共72例,以患者入院時間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36例。對照組中男21例,女15例;年齡19~63歲,平均(38.2±2.4)歲;骨折類型:11例脛腓骨骨折、8例股骨頸骨折、11例跟骨骨折以及6例髕骨骨折。觀察組中男19例,女17例;年齡20~65歲,平均(39.1±2.3)歲;骨折類型:9例脛腓骨骨折、12例股骨頸骨折、11例跟骨骨折以及4例髕骨骨折。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及骨折類型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次研究符合醫院倫理委員會標準操作規程。
納入標準:均為單下肢部位骨折,并在該院完成下肢手術,并行超聲檢查確認其雙下肢無靜脈血栓;患者手術順利;無其他系統疾病或家族精神疾病史;患者及家屬對研究知情并自愿參與。
排除標準: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合并手術禁忌證患者;既往有靜脈血栓疾病史;合并凝血功能障礙患者;合并表達和認知功能障礙患者。
對照組執行常規護理:術前訪視、健康教育、術后切口清潔及換藥處理、病情觀察、出院指導等。
觀察組在常護理基礎上執行預防性護理:①術前護理。術前輔助患者進行血常規、血流動力學檢查,對其深靜脈血栓風險進行科學評估,以患者發生深靜脈血栓危險因素為依據制定護理方案。②術后護理。術后在患者患肢下方放置軟墊以適當抬高患肢,促進患肢深靜脈回流,鼓勵患者早期主動進行足部和腳趾活動;指導患者深呼吸和正確咳嗽方式避免肺栓塞。若患者伴有心臟病,其術后患肢外展不可超過30°。對患者患肢皮膚顏色及足背動脈進行嚴密觀察,定時對其雙下肢溫度進行測量,若患肢溫度相比健側下肢溫度高3℃則需考慮深靜脈血栓。詢問患者患肢是否有疼痛癥狀,是否發生紅腫表現,出現異常時及時進行彩超檢查。此外嚴密監測患者體位、脈頻、呼吸、咯血等情況,存在異常及時上報。針對術后無法主動活動患者,應為其輸注人血白蛋白等抗凝治療。針對老年患者給予抗凝治療行醫用彈力襪、充氣壓力泵或足底靜脈泵等措施促進其下肢靜脈回流。此外,術后鼓勵患者早期進行康復鍛煉,麻醉消退后即可進行踝關節被動運動,肌肉收縮練習以及患肢按摩等。
①記錄兩組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發生率、并發癥發生率,其中深靜脈血栓診斷標準[2]:下肢有嚴重脹痛、疼痛癥狀,患肢皮膚暗紅,皮膚溫度高于健康者,彩超檢查結果顯示患肢腘靜脈以及股靜脈內經顯著增寬,無血流信號;②下肢功能Lysholm評分[3]包括疼痛、交鎖、不穩定、腫脹、跛行、下蹲、爬樓梯和支撐,分值越高說明患者下肢功能恢復效果越理想。③SF-36生活質量量表評分[4]項包括軀體功能、精神功能、總體健康、情感職能,各計分項均以100分為滿分值,分值越高說明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深靜脈血栓發生率2.78%,術后并發癥發生率5.56%,對照組患者深靜脈血栓發生率19.44%,術后并發癥發生率2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觀察組下肢功能Lysholm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下肢功能Lysholm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下肢功能Lysholm評分比較[(±s),分]
組別疼痛交鎖不穩定腫脹跛行下蹲爬樓梯 支撐觀察組(n=36)對照組(n=36)t值P值23.21±1.12 19.32±1.06 13.48±0.35 11.14±0.62 23.64±0.52 20.02±0.41 9.12±0.33 7.15±0.21 4.52±0.23 3.64±0.16 4.63±0.24 3.38±0.21 8.89±0.43 6.58±0.51 4.73±0.28 3.68±0.17 15.135 19.720 32.800 30.218 18.845 23.518 20.778 19.233<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與對照組患者SF-36評分相比,觀察組對應指標顯著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SF-36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SF-36評分比較[(±s),分]
組別軀體功能精神功能總體健康 情感職能觀察組(n=36)對照組(n=36)t值P值80.15±2.53 69.45±2.58 80.74±3.12 70.28±2.61 81.18±2.52 70.36±2.41 80.37±2.72 69.37±2.66 17.766 15.428 18.618 17.348<0.05<0.05<0.05<0.05
有調查數據顯示[5],我國骨折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高達40%,對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地威脅。下肢骨折手術進行過程中的相關操作可能造成血小板聚集,加之患者術后制動周期較長,患者需長時間臥床休養以致其患肢局部靜脈、淋巴管血流緩慢、回流異常等因素的影響,導致深靜脈血栓風險大大提升,若未能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導致栓子脫落誘發肺栓塞,可引發患者死亡,因此針對該并發癥必須給予高度重視[6]。
當前針對下肢骨折術后深靜脈血栓尚無根治性藥物治療方案,因此該疾病的重點在于預防。有研究認為通過有效的護理干預對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具有一定的預防效果,為此應為患者提供術前術后護理干預。臨床研究[7-8]已經明確深靜脈血栓發生的主要原因為術后患者下肢靜脈血流緩慢、血液高凝及血管內膜損傷導致其靜脈中形成了血凝塊,使得其靜脈堵塞。因此針對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首先在術前對患者血管及靜脈血流狀態進行檢測以評估術后深靜脈血栓發生風險,術后通過觀察患肢狀況幫助醫護人員及時了解患者患肢是否存在深靜脈血栓發生征象,通過正確的體位護理、抗凝治療、物理預防及早期康復鍛煉等方式,促進患者下肢靜脈、淋巴管回流以及下肢功能恢復,加速血液循環以避免發生深靜脈血栓[9]。觀察組患者深靜脈血栓發生率2.78%,對照組19.44%;觀察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5.56%,對照組25.00%,與王月馨[10]的研究結果中研究組深靜脈血栓發生率2.00%,低于對照組深靜脈血栓發生率11.00%(P<0.05)具有一致性。與潘鴻桂[11]的研究結果中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10.00%,低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33.33%(P<0.05)具有一致性;觀察組疼 痛(23.21±1.12)分、交 鎖(13.48±0.35)分、不 穩 定(23.64±0.52)分、腫脹(9.12±0.33)分、跛行(4.52±0.23)分、下蹲(4.63±0.24)分、爬樓梯(8.89±0.43)分、支撐(4.73±0.28)分;高于對照組疼痛(19.32±1.06)分、交鎖(11.14±0.62)分、不穩定(20.02±0.41)分、腫脹(7.15±0.21)分、跛行(3.64±0.16)分、下蹲(3.38±0.21)分,爬樓梯(6.58±0.51)分、支撐(3.68±0.17)分(P<0.05);與朱紅燕[12]的研究結果中觀察組疼痛(20.13±3.59)分、閉鎖感(10.39±2.58)分、不 安 定 度(21.35±3.62)分、腫 脹 度(8.11±0.95)分,跛行(4.71±0.26)分、蹲姿(4.29±0.18)分、爬樓梯(7.53±1.09)分、使用支撐物(4.13±0.25)分;高于對照組疼痛(17.18±3.16)分、閉鎖感(7.63±1.35)分、不安定度(17.26±3.27)分、腫脹度(5.92±1.38)分、跛行(3.81±0.29)分、蹲姿(3.18±0.21)分、爬樓梯(5.81±1.24)分、使用支撐物(3.26±0.29)分(P<0.05)具有一致性;觀察組軀體功能(80.15±2.53)分、精神功能(80.74±3.12)分、總體健康(81.18±2.52)分、情感職能(80.37±2.72)分;高于對照組軀體功能(69.45±2.58)分、精神功能(70.28±2.61)分、總體健康(70.36±2.41)分、情感職能(69.37±2.66)分(P<0.05),與王月馨的研究結果中研究組BP(81.2±2.3)分,MH(84.9±2.3)分、GH(85.1±2.4)分、RE(85.6±1.5)分;高于對照組BP(64.8±1.5)分、MH(65.5±3.5)分、GH(65.5±3.4)分、RE(66.2±4.3)分,(P<0.05)具有一致性;足以說明預防性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下肢骨折手術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發生率,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預防下肢骨折手術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干預臨床效果顯著,具有較高的推廣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