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萍,林秀孟,吳雪華,馮秋紅
寧德師范學院附屬寧德市醫院神經內科,福建寧德 352100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自身對疾病的重視度增加,但就當下的情況來看,腦部疾病發生率卻仍然居高不下,特別是腦梗死,該疾病具有致殘、致死的高風險,即使治療良好、搶救及時,仍然會給患者預后帶來不可估計的后果。與此同時,高血壓、高脂血癥或糖尿病是腦梗死主要危險因素,該疾病多見于中老年人,部分患者可能具有頭暈、一側肢體麻木等相關癥狀,溶栓治療是常用治療方式[1]。有研究機構表明在患者發病后3~6 h是黃金治療周期,臨床不僅對早期溶栓治療提出要求,還需以運用科學、嚴謹的護理輔之,保證治療效果[2]。鑒于此,隨機抽選2017年4月—2019年5月期間收治的腦梗死溶栓患者80例,觀察細節化優質護理效果。現報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該院常規護理的腦梗死溶栓患者(80例)設置為對照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齡53~72歲,平均年齡(62.53±8.32)歲。挑選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間采用細節化優質護理患設置為觀察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齡54~73歲,平均年齡(63.51±9.45)歲。納入標準:①患者均知情同意;②均符合腦梗死溶栓標準[3];③該研究經醫院理論部門許可。排除標準:患有其他重大疾病者。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及時接待患者,做好應急處理準備工作,開放綠色通道,護理人員遵醫囑為患者安排各項檢測,詳細了解患者實際情況,明確患者病史、體征等基本信息,做好生命體征監測工作,遵醫囑進行用藥指導,對陪同家屬進行安撫,說明患者病情和治療方案,介紹成功治療案例,解答家屬疑問,避免家屬出現哭鬧、不安等問題。
觀察組采用細節化優質護理:①溶栓前。在接收患者后,護理人員需第一時間為患者進行采血、檢測患者各項凝血功能,詢問患者有無溶栓治療禁忌證,包括嚴重創傷、大手術及出血等,確認無誤后,立即為患者進行治療。②溶栓中。在治療過程中,需定期測量患者體溫、血壓及肌力等變化,增加巡視次數,若患者出現溶栓過敏,立即停藥,并查看患者有無出現出血癥狀(測皮下出血、穿刺點出血、口腔牙齦出血、便血、泌尿系統出血等),若出現異常立即與醫師進行溝通,協助醫師進行處理。③心理疏導。對患者的意識狀態及情緒進行評估,觀察患者的情緒有無出現波動,給予患者相應的鼓勵、安慰,并開導患者不良情緒。在醫生允許范圍內,護理人員為患者播放舒緩音樂,安撫患者波動情緒,同時護理人員可與患者進行交談,讓患者感受到關心和關懷,若患者意識不清醒,也可與患者交談,對其進行良性刺激,安撫其神經狀態。④溶栓后。護理人員需將護理重心放于預防并發癥上,不僅需要熟讀后腦損傷、血管再閉塞、臟器實質性出血等多種并發癥相關知識,同時需加以預防,如叮囑換患者絕對臥床休息,加強生命體征的觀察、評估神經系統的變化等。密切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重點監測其血壓、心率和血脂水平變化趨勢,做好應急處理準備工作,強化床旁監測工作,此外為患者提供針對性干預和疏導工作,及時解決患者出現的突發事件,評估靜脈溶栓治療效果,根據具體恢復情況評判血管再堵塞風險,制訂針對性處理方案。
①護理效果:顯效(護理后患者情緒穩定,各項指標檢查結果基本趨于正常,患者遵循醫護人員指導,無抵抗情況)、有效(護理后患者情緒波動減輕,各項檢查結果均改善,在護理人員和家屬協助下遵醫行為改善)、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患者整體狀態不佳),護理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②情緒變化: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4]進行評估,兩組均對患者生命體征狀況、心理狀態、社會功能、情感功能等進行評估,以分值評判情緒狀態程度,0~80分評分,得分低即情緒好,其中前者臨界值為50分,后者臨界值為53分,于治療前和治療后進行評估;③生活質量:簡易生活質量表(SF-36)[5],對患者健康狀況、精力、情感狀態、社會功能等進行評估,以分值評判生活質量,得分高即生活質量好;④希望水平評估,使用希望水平量表,主要評估患者對現在、未來的積極態度、積極行動和與他人保持親密關系的情況,共計12項條目,1~4分評分,總分48分,分值越高說明希望水平越高。
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s),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護理總有效率 (92.50%)高于對照組(7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治療前,兩組情緒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SAS為(34.28±1.32)分,SDS為(34.28±1.42)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情緒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情緒評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組別SAS治療前 治療后SDS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40)觀察組(n=40)t值P值55.28±2.34 55.36±1.25(45.24±1.23)#(34.28±1.32)#55.24±2.14 55.27±1.24(45.28±1.35)#(34.28±1.42)#0.197 0.849 38.419 35.507<0.001 0.077 0.939<0.001
護理前,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為(72.25±1.25)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組別對照組(n=40)觀察組(n=40)t值P值生活質量護理前 護理后45.28±1.25 45.26±1.23(64.58±1.34)*(72.25±1.25)*0.072 0.942 27.507<0.001
護理前,兩組生活希望水平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希望水平評分為(35.58±2.98)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希望水平評分比較[(±s),分]

表4 兩組患者希望水平評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組別對照組(n=40)觀察組(n=40)t值P值希望水平護理前 護理后24.28±3.25 24.26±3.23(30.25±3.11)&(35.58±2.98)&0.028 0.978 7.826<0.001
依據當下的臨床數據報道,腦梗死作為腦部疾病中致殘、致死高的病癥之一,發病原因多在于局部性腦組織供血不及,致使該區域組織缺氧死亡,一旦發現不及時該患者就會出現嚴重性后果,比如:全癱、死亡[5-6]。腦梗死治療過程中,靜脈溶栓治療效果良好,及時對腦梗死患者采用早期靜脈溶栓治療,具有提升活血漿中的纖維蛋白原活性,促進于血栓組織的溶解的作用,但針對早期溶栓治療時機的掌握一直是臨床治療的難點,不僅需要醫師精湛的技術,同時也需要護理人員的配合,這樣既可以實現保證治療效果的目的,又能夠幫助患者早期康復[7-8]。因此對于腦梗死靜脈溶栓患者,在保證溶栓治療效果的同時,還應強化護理干預服務工作,結合患者實際情況,了解其真實需求,為其提供針對性服務,消除風險因素,促進患者更好地恢復,利于患者預后癥狀及體征改善,進而達到良好的干預效果。
該文研究結果得出:觀察組醫護總有效率92.50%顯著高于對照組77.50%(P<0.05);在實施治療后,觀察組情緒評分SAS(34.28±1.32)分、SDS(34.28±1.42)分顯著低于對照組[(45.24±1.23)分、(45.28±1.35)分](P<0.05);在實施護理后,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72.25±1.25)分顯著高于對照組(64.58±1.34)分(P<0.05);護理后,觀察組希望水平評分(35.58±2.98)分高于對照組(P<0.05)。原因分析:①細節性優質護理依據溶栓治療的時機,護理人員第一時間采集血標并完成檢驗,通過凝血功能數據變化,協助醫生迅速完成患者既往史信息采集,特別是一月內是否存在出血現象、是否接受手術治療或者就診,以便排除禁忌證,進而以便減少入院到救治時間[9-10]。②于腦梗死患者來說,若不能得以早期治療,會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針對早期溶栓治療時間內患者的情緒進行安撫,較大的情緒波動不僅會加劇病情進展,還會引起其他的一系列病灶,所以護理人員應通過肢體接觸、語言鼓勵等方法,使他們的情緒穩定下來,使患者盡早得到精心救治,做到不耽誤患者病情[11]。③劉玉娥等[12]研究顯示:給予患者細節化優質護理,臨床治療有效率為90%,生活質量為(98.40±12.50)分,與該次研究結果相似。原因在于溶栓治療過程中,細節化優質護理重點在患者,實時觀察患者病情變化,依據患者的病情進展及恢復情況,合理開展工作,并在溶栓治療完畢后,加強并發癥預防措施,能改善患者預后,在一定程度上縮短患者住院時間。④細節化優質護理與常規護理相對比,細節化優質護理立足于常規上,故其既具有常規的優勢,又將自身優化的護理措施應用于臨床護理,重視整個溶栓治療期間的每項細節工作,開展圍繞患者的一系列細節護理服務,維持患者治療效果的同時,改善患者情緒,進而改善其預后。因此,兩種護理方法相對比,細節化優質護理更符合臨床的需求。
綜上所述,細節化優質護理應用于腦梗死靜脈溶栓患者中效果較好,有利于患者情緒的穩定及生活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