繳克佳,張靜,石健
1.廊坊市中醫醫院神經內科,河北廊坊 065000;2.廊坊市中醫醫院內分泌科,河北廊坊 065000
腦卒中又可稱之為腦中風,是臨床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重,導致腦卒中的患病人數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下肢伸肌痙攣是腦卒中恢復期常見的功能障礙,也是導致患者殘疾的主要原因[1]。下肢伸肌痙攣患者若是未及時得到有效的處理,不僅會導致患肢出現永久性運動障礙,還會導致患者產生自卑等心理,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2]。因此,尋找一種合理有效的緩解腦卒中后下肢伸肌痙攣的治療方法是目前此領域的熱門課題。近年來,隨著傳統中醫學的發展與完善,中醫療法已逐漸用于腦卒中恢復期下肢伸肌痙攣的治療中,對患者的預后起著重要的作用。為進一步證實上述觀點,為今后的臨床研究提供依據,該文隨機選擇該院2018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100例患者進行分析,探討傳統推拿配合現代康復治療在下肢伸肌痙攣患者中的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該院收治的100例腦卒中恢復期下肢伸肌痙攣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照數字隨機表法將其分為參照組(n=50)與研究組(n=50)。參照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40~68歲,平均(54.26±3.15)歲;下肢伸肌痙攣病程15 d~40個月,平均(20.34±1.29)個月;偏癱部位:左側25例,右側25例。研究組男29例,女21例;年齡41~68歲,平均(54.39±3.18)歲;下肢伸肌痙攣病程16 d~40個月,平均(20.33±1.31)個月;偏癱部位:左側27例,右側23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下肢伸肌痙攣病程、偏癱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腦卒中早期康復治療指南》中腦卒中的診斷標準[3];②皆伴有下肢伸肌痙攣;③精神、智力以及交流溝通正常的患者;④此次研究獲得該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許可,100例患者及家屬簽字同意。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肌張力障礙的患者;②精神意識不清晰,無法正常交流的患者;③一般資料不全或中途退出的患者。
參照組給予現代康復訓練治療,具體措施為:(1)加強對患者的生活護理。主動與患者交談,引導患者述說內心真實感受,做好心理疏導與安撫工作;定時清理患者的皮膚、口腔衛生,使患者全身心獲得舒適感;叮囑患者食用低脂、清淡的流食或軟食,堅持葷素搭配、營養均衡。(2)加強對患者的肢體康復訓練。①臥床階段:護理人員采用冷熱敷、推拿、輕敲、軟毛刷刺激皮膚觸覺等方法刺激患者的患肢,同時指導患者進行肢體運動;②下床活動階段:指導患者以摸頭等方式進行肢體功能訓練,4次/d,10 min/次;采用伸展、內旋等方式進行下肢鍛煉,3次/d,15 min/次;同時鼓勵患者自行穿衣、刷牙、洗臉等日常活動;③出院指導:待患者出院時,囑咐患者每天按時進行肢體鍛煉,2次/d,30 min/次,直至完全康復方可停止。
研究組則行現代康復訓練結合傳統推拿治療,現代康復訓練方法與參照組相同,在此基礎上,給予患者傳統推拿治療,具體為:①指導患者采取俯臥體位,操作者采用平推法、掌揉法按摩患側下肢痙攣拮抗肌,確保患側總體放松。然后,采用拿捏法、滾法按摩患者的下肢屈肌,直至皮膚發熱方可停止。②操作者指導患者慢慢屈髖、背屈踝關節、屈膝,之后快速伸膝、伸髖、指屈踝關節,反復練習10次。③指導患者采取仰臥體位,在保持膝部伸展位狀態下進行練習,練習內容為髖關節屈曲、外展、內收,此過程由醫師輔助完成。④指導患者進行抗組訓練,在不引起髖關節、膝關節運動的基礎上進行肌肉緊繃、放松訓練。⑤采用擦法按摩患者背部脊柱兩側的肌肉,按摩至皮膚透紅為止。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4周、治療后8周、治療后12周后下肢運動能力。評估標準參照簡式Fugl-Meyer下肢運動功能量表[4],量表總共包括17項,分數與下肢運動功能呈正相關關系。
②統計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后4周、治療后8周、治療后12周后生活自理能力。采用改良Berthel指數[5]作為評估標準,分數越高,則表示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強。
③經治療12周后,觀察兩組患者下肢痙攣治療效果。采用改良Ashworth痙攣評定及進行評估[6],肌張力降低2級以上則表明顯效;肌張力降低1級或半級則說明有效;經治療后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在Fugl-Meyer指數評分上,兩組患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治療后,在Fugl-Meyer指數評分上,研究組顯著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下肢運動能力對比[(±s),周]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下肢運動能力對比[(±s),周]
組別治療前治療后4周治療后8周 治療后12周研究組(n=50)參照組(n=50)t值P值12.36±3.01 12.53±3.03 19.47±3.06 14.02±2.11 23.52±3.24 17.36±2.63 26.73±3.11 21.03±3.22 0.281 0.779 10.368 10.438<0.001<0.001 9.003<0.001
治療前,在Berthel指數評分上,兩組患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在Berthel指數評分上,研究組明顯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自理能力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自理能力對比[(±s),分]
組別治療前治療后4周治療后8周 治療后12周研究組(n=50)參照組(n=50)t值P值28.50±9.23 28.47±9.12 38.63±10.21 32.84±9.63 48.56±11.72 41.16±10.22 62.34±12.63 54.38±11.23 0.016 0.987 2.917 0.004 3.365 0.001 3.330 0.001
研究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8.00%,參照組為84.00%,研究組顯著高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下肢伸肌痙攣是腦卒中預后治療中常見的功能障礙,大約90%以上的腦卒中患者在臨床治療3周內皆會出現肢體痙攣癥狀,其中較為常見的就是下肢伸肌痙攣痙攣。腦卒中后痙攣是在多種原因共同作用下產生的,目前臨床對腦卒中后痙攣的發病機制尚未清楚,但多數專家學者認為該疾病的發生可能與肌張力以及牽張反射等相關[7]。當前臨床治療腦卒中后下肢伸肌痙攣的方法有手術、藥物等西醫治療,由于藥物不良反應多,手術難度比較大,在臨床推廣治療的難度較大。
中醫將腦卒中痙攣歸于“筋病”“拘攣”范疇。中醫學認為腦卒中痙攣主要是由內傷積損、氣虛邪中、陰陽失調等所致,治療疾病的關鍵就是活血舒筋、通絡強筋、調和陰陽[8]。現代中醫學認為腦卒中后出現下肢痙攣的原因可能是高級中樞喪失對隨意運動功能的控制能力,導致下肢出現異常運動模式[9]。傳統推拿是臨床比較常見的中醫療法,特別適用于肢體損傷、肌肉損傷患者,目前已在臨床廣泛應用。傳統推拿采用滾法能夠提升腱器官的興奮度,對肌肉α運動神經元的具有抑制作用,從而降低肌張力,緩解下肢痙攣情況;同時,傳統推拿能夠加強大腦皮層感覺區對酸脹感的感知,可有效抑制腦干網狀結構的易化作用,達到降低肌張力、改善痙攣的治療目的。此外,傳統推拿能夠調節患肢的神經功能與肌肉功能,促使肌肉放松,從而緩解肢體痙攣癥狀。
周宏杰等[10]在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的FMA評分(24.5±3.96)分高于對照組(15.9±2.83)分,這與該次研究結果一致,此次研究結果顯示,在Fugl-Meyer指數評分上,研究組(26.73±3.11)分高于參照組(21.03±3.22)分,進一步證實了傳統推拿聯合現代康復治療在臨床中的應用價值。原因可能是患者經治療后,其下肢痙攣癥狀得到了改善,從而促進下肢運動功能的恢復。許健等[11]在一項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的Berthel指數(76.36±16.66)分高于對照組(68.72±18.58)分,這與此次結果一致,研究組的Berthel指數評分(62.34±12.63)分高于參照組(54.38±11.23)分,表明傳統推拿結合現代康復治療能夠緩解患者的痙攣癥狀,增加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曹賢暢等[12]在一項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總有效率87.50%高于對照組62.50%,這與該次結果一致,該次研究結果顯示在臨床總有效率上,研究組98.00%高于參照組84.00%,說明下肢伸肌痙攣患者采用傳統推拿結合現代康復治療的效果確切,患者更加認可與滿意。
綜上所述,傳統推拿結合現代康復治療對腦卒中恢復期下肢伸肌痙攣患者的脹痛等癥狀有明顯的減輕作用,可增強患者的肢體功能,強化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值得推廣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