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梅
摘 要:隨著“藝考新政”的實施,音樂專業難度不斷加大,文化分數要求越來越高,音樂高考已經不再是令人羨慕的捷徑,我校音樂高考在這種情況下依然取得歷史性突破,高考成績連續三年實現專業和文化雙100%過本科錄取線的成績,創造了“集體跳龍門”的奇跡,培養出大批綜合素質更全面的社會音樂后備人才。文章就如何協調好音樂生專業課和文化課之間的關系,從而更好促進音樂生的專業發展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高中音樂生;專業與文化;平衡發展
2013年教育部《藝術學門類專業招生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提出提高藝術類文化課控制分數線,音樂類專業考生不能低于同批次普通高考生文化課成績的65%,并于2015年、2016年,再次提出要逐步提高文化課分數線;2017年廣東省教育廳《關于2018年深入推進普通高等學校考試招生改革的通知》明確規定各批次藝術類統考以文化課成績占40%、藝術科成績占60%的綜合分進行投檔錄取。教育部門對藝考政策進行晉級調整,反映出我國高等教育重視人才培養的質量的大方向,逐漸改變成績不好才學藝術的傳統觀念,有助于提高藝術類專業學生的整體文化素養。
一、 音樂生專業與文化學習現狀
(一)音樂生個體差異大、整體文化水平偏低
我校音樂生主要有三類學生構成,一類學生是從小學習音樂、具有一定音樂天賦和音樂發展潛能,把音樂作為終身追求的學生,這部分學生由于從小在專業上的時間投入較多,用于文化課學習的時間相對較少,導致文化基礎比較薄弱;另一類學生是缺乏音樂基礎但熱愛音樂,文化成績不理想、打算通過音樂高考這條捷徑考進大學的學生;還有一類學生是音樂基礎和興趣平平,文化基礎稍好,通過文化考入理想大學較為困難,因此希望通過音樂高考考入更加理想的大學。因此音樂生總體文化課水平與普高班文化課成績相差較大,大部分學生在兼顧音樂專業和文化科目雙重考驗時應接不暇。同時音樂生個體的學習基礎也存在較大差異,如2018屆的音樂生中分別包含了文化科總成績在年級排名第一和年級排名末位的學生,二者文化總分相差三百多分,給教師授課帶來一定難度,授課進度慢、注重基礎會使成績優秀的學生“吃不飽”,而授課難度大,進度快則會令部分學生跟不上。
(二)音樂生普遍對文化課缺乏一定的熱情
音樂生個性鮮明、行為活躍,對待專業熱情高漲、樂意投入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但也由于好動的性格很難靜下心來學習文化課知識。文化課學習的能力要求相對較高,而音樂生因文化基礎不牢固普遍存在畏難情緒,缺乏刻苦鉆研的精神,專業課上他們聚精會神、思維靈活、精神飽滿的一面,而一旦回歸文化課則無精打采、注意力難以集中,不少學生更是睡蟲上腦,課上處于游離狀態,經常出現“專業課上一條龍,文化課上一條蟲”的現象。
音樂生普遍感性思維較好,理性思維較弱,音樂專業學習更多強調的是技能方面的表現,因此以模仿為主要學習手段,對學生的感知能力要求較高,再加以琴不離手、曲不離口重復性的大量練習;而文化課學習更多的是需要不同的思維方式來理解和解決問題,尤其數學、物理、化學等科目,理性思維占主導成分,音樂生學習起來倍感吃力,因此文化學習思維習慣的不同也導致了文化課學習越來越困難。
(三)專業課與文化課學習時間上存在一定的沖突
音樂生既要學習專業,又要學習文化,兩者都要兼顧,音樂生每天除了正常的文化課學習之外,還要進行大量的專業的訓練,時間是固定的,精力是有限的,進行專業課訓練,必將耗用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將時間投入到專業,文化課學習相對就得縮短時間,反之亦然,專業學習和文化學習時間上的沖突必然存在。我校在基礎年級音樂生的課程安排上主要是注重文化課,對音樂專業課程的設置偏少,如高一的音樂專業課一周只有4節,無法滿足零基礎音樂生的學習需求的;高二音樂專業課增加至5節,但是對處于專業上升期階段的學生來說學習時間更是遠遠不足。
高三是音樂生學習專業最重要的時間,高三上學期至來年3月中旬的七八個月時間音樂生都在進行專業備考和考試,根本無法兼顧文化課學習,而文化課學習的黃金時間也是高三,但是等到專業考試結束再開始面對文化課這只攔路虎僅剩三個月而已,尤其是專業考試已穩操勝券,而文化課因長時間放置一邊導致大腦中已無記憶時,文化課成績便會成為他們進入藝術高校的最后一道更難的門檻。因此如何幫助學生兩邊平衡,利用和分配好專業與文化學習的時間,成為了音樂生能否考上大學的關鍵。
二、 音樂生專業與文化學習平衡發展的對策
(一)注重音樂人才的選拔,兼顧專業與文化平衡
學習音樂必須有一定的文化做基礎,只有較好的文化底蘊,才能讓音樂之路走得更長遠,我校在年年文化分數線推高,音樂高考依然實現專業和文化雙100%過本科錄取線的首要措施是在組建藝術班初始重視對學生基礎的考核,選拔出文化基礎較好的學生進入音樂班學習。在選拔人才上首先考慮該生必須具備良好的身體條件和音樂能力,具備可開發的音樂潛能;其次,該生的文化成績需達到年級普通班平均分的九成,這樣才不至于專業上線后因為文化沒有達到要求而導致高考失敗。由于音樂類學習需要一定的費用,因此還要做到學生自愿與教師挑選相結合,并取得家長的同意與支持。
(二)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性,有效實施分層教學
陶行知先生說:“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使教學的廣度、深度、進度適合不同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音樂生無論是音樂基礎還是文化基礎,相差都非常大,傳統的授課方式是不論學生個人天賦和基礎如何只能針對中等生進行選材,使用同樣的方法和教材上同一節課,忽略了學生之間的差別,長此以往勢必會造成優等生“吃不飽”,學困生“吃不了”的現象,更影響到下一步教學計劃的開展,因此在教學中應考慮到學生的個體差異,采用不同的方法,使全體學生都得到主動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