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圣博
摘 要:文章基于城市轉型背景,以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為例,通過研究其工業遺產轉型發展的必要性以及前提條件,結合工業遺產再生設計實踐案例,探究在城市轉型過程中工業遺產保護更新應該采取的態度與理念:堅持政府主導,多方參與;融入城市發展總體框架;避免兩個傾向。
關鍵詞:資源型城市;城市轉型;工業遺產再利用
由于資源的可耗竭性,城市出現了“煤竭城衰”的危機[1];與此同時,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需要更多的土地資源承載。因此,工業遺產作為推動資源型城市轉型與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文化資源和空間載體,如何合理再利用使之適應新的城市功能,是當前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賈汪區是江蘇省唯一的資源枯竭城區,自2001年開始轉型,經過多年實踐,在政府、社會與市場的協同合作下,進行了許多優秀工業遺產再利用設計實踐,探索出一條基于工業遺產再利用的資源型城市綠色轉型路徑[2]。本文以徐州市賈汪區為例,從城市轉型視角探討工業遺產保護更新的設計理念與表達路徑。
一、賈汪區工業遺產的轉型與發展
賈汪區經過130余年的煤炭開采,最多時有250余座煤礦,留下了13萬畝采煤塌陷地。在煤礦相繼關停的十幾年里,賈汪區的GDP排名一直位居徐州的末尾,人才外流嚴重,優質的產業項目稀少,更是一度被稱為“滑地”和“空城”。這份歷史的欠賬,要用生態修復的智慧償還。
(一)賈汪區工業遺產轉型與發展機遇
1.政治機遇——國家重視支持工業遺產轉型發展
2018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國家工業遺產管理暫行辦法》,要求加強工業遺產保護與合理利用,支持和鼓勵開發工業旅游項目。國家的政策支持有利于徐州工業遺產在轉型發展過程中獲得更多的保障與扶持。江蘇省在關于振興徐州老工業基地政策中明確提出,努力把徐州建成淮海經濟區的中心城市和商貿物流旅游中心。戰略的實施為徐州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也為賈汪區工業遺產轉型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機遇。
2.經濟機遇——潘安湖帶動片區產業聯動發展
潘安湖國家濕地公園的建成有效帶動了賈汪區旅游發展,這為工業遺產的轉型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經濟機遇和發展空間。為實現潘安新城從單一觀光旅游向“游、娛、學、吃、住、購”方向的過渡,工業遺產轉型建設將充分考慮完善城市配套,延伸區域產業鏈,與潘安湖濕地公園發展充分互動。
3.道路機遇——賈汪區大力推進全域旅游建設
2016年2月,賈汪區被批準為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隨后,在關于推進賈汪全域旅游發展的提案中,賈汪區政府重點提出推進“旅游+”融合工程。賈汪走以“生態+旅游業”為核心的綠色轉型發展之路,為賈汪區工業遺產的轉型建設提供了良好的道路機遇。
(二)賈汪區工業遺產轉型與發展必要性
1.加速產業結構優化轉型,帶動賈汪區域經濟發展
關閉小煤礦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賈汪區各種經濟指標陡然下降,產業更替面臨重重困境。因此,賈汪區工業遺產的改造可以以潘安湖成功的生態改造為契機,以生態轉型帶動產業轉型、社會轉型以及城市轉型,加速產業結構優化,帶動賈汪區經濟發展。
2.提供相關就業崗位,改善當地經濟民生
煤礦枯竭關閉帶來經濟下滑與長期惡劣的環境,就業與民生問題日趨嚴重,賈汪人民求富、求綠、求變的愿望十分強烈。賈汪區工業遺產的轉型改造能夠提供相關就業崗位,有效改善當地經濟民生。
3.留存保護工業遺跡,豐富徐州城市記憶
徐州市煤礦開發歷史悠久,煤礦與一代代徐州人民的生活工作緊密相連。隨著徐州眾多煤礦的關閉與改造,在徐州越來越難以尋到有關煤礦的城市記憶。賈汪工業遺產的改造轉型,著重保留與煤礦開采開發有關的工業遺跡,延續城市文化,豐富城市記憶[3]。
二、賈汪區工業遺產再利用實踐案例
(一)潘安湖濕地公園
潘安湖采煤塌陷區距離徐州市主城區18公里。長期高強度的開采,形成了賈汪區內塌陷面積最大、情況最嚴重的采煤塌陷地[4],涉及西段莊、權臺、潘安、西大吳、馬莊、唐莊等村莊,嚴重威脅著當地和周邊地區的生態、地質以及群眾生產生活安全。
為了改善和修復生態環境,實現“綠色生活,綠色發展”,從2008年開始,在政府領導下,賈汪區借鑒德國魯爾地區的生態恢復經驗,確定了以“綜合整治”為核心的采煤塌陷區治理目標,通過“基本農田再造、采煤塌陷地復墾、生態環境修復、濕地景觀建設”四位一體綜合整治措施建成各個生態區,形成一個美麗的風景區和一個高效的農業基準區。在樹立品牌形象上,通過引入專業化管理和市場化經營團隊,打造了潘安湖濕地公園、潘安古鎮、馬莊香包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旅游品牌。同時,以潘安湖及周邊優美生態環境為依托建設科教創新區,打造集旅游、養老、科教、居住為一體的新型城鎮化生態居住區。
通過綜合整治,原本賈汪區面積最大、沉降最嚴重的采煤塌陷地,蛻變成為湖闊景美、游人如織的濕地公園,2019年助力賈汪區獲批成為全國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成就了賈汪從“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華麗轉變,為資源枯竭城市生態轉型發展提供樣板。
(二)韓橋煤礦舊址公園
韓橋煤礦舊址公園位于賈汪城區南部,總占地面積約4.2公頃,由原韓橋礦區和夏橋礦區兩部分組成。從清光緒八年(1882年),胡恩燮在賈汪掘井建礦,至2001年11月和2008年2月,夏橋礦、韓橋礦相繼關井,百余年間,韓橋煤礦先后經歷了煤礦開采、反抗官僚、資本家罷工、抗日戰爭以及國民黨第三綏靖區起義等重大事件。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韓橋煤礦舊址作為近現代工業遺產類不可移動文物,入選為“江蘇省全國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十大新發現”。2011年12月19日,該舊址被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2015年初,賈汪區對韓橋礦舊址夏橋礦區范圍內11處文物建筑保護修繕,包括國民黨部隊起義舊址、老煙囪、民國水塔、碉堡、石砌老圍墻等。規劃圍繞“煤礦”主題,深入挖掘賈汪煤礦歷史文化,建設遺址類開放式博物館,同時進行建筑內外環境清理以及周邊環境綜合整治,如今韓橋煤礦以工業遺址公園的面貌重新展現在市民面前[5]。
韓橋煤礦通過對發掘自身的歷史文化并結合當前城市化發展的需求,明確舊址在城市發展中的定位,高標準規劃,使其匹配城市發展,更好地發揮作用。同時,韓橋煤礦的活化填補了市區工業公園的精神文化需求,傳承賈汪區百年煤礦的“烏金”歷史和工業文明。
短短幾年,賈汪區實現了從“去銹”到“上秀”的轉變。現如今賈汪區已成為徐州的物流、商貿、生態、旅游中心,被譽為“徐州后花園”。賈汪之變正是徐州的縮影,賈汪區的成功轉型實現了由一煤獨大到綠色多元,被稱為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的“中國樣本”。
三、工業遺產改造啟示
(一)政府主導,多方參與
各級政府在工業遺產改造再利用中應發揮主導作用進行基礎設施改善,化解建設期間開發商不愿承擔的先期維修和環境治理投入的問題;并采取政商協同配合的“自上而下”的建設方式,將工業遺產再利用作為城市復興和再開發的催化劑,使工業遺產改造進行商業性開發的同時,謀求更廣泛的公眾利益與社會價值。
(二)融入城市發展總體框架
工業遺產再生其根本就是將與城市發展相背離的工業遺存改造為具有歷史價值的城市公共空間。工業遺存改造不是孤立的,它是城市建設與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工業遺產的改造與應用與城市發展總體框架相匹配。同時,提高工業遺產改造的社會包容性,使之再造建設滿足各階級、各類型人群的需求和期望,提高公眾對場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6]。
(三)避免兩個傾向
要避免工業遺產保護簡單化和利用隨意化兩個傾向,針對不同的工業遺產實施不同的保護與發展措施。對于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或登錄工業遺產要嚴格保護、最小干預,對于具有一定價值的候補工業遺產要謹慎介入、適度改造,對于僅有空間利用價值的存量工業資源要深度改造、合理利用。同時,根據工業遺產空間性質吸納合適且豐富的產業業態的導入和進駐,加強后期管控與高效運維,做到工業再建場所的可持續發展。
四、結語
在能源結構單一的時代,煤炭就是工業的食糧,而如今,隨著徐州城市建設的發展,對工業遺產的活化更新勢在必行。本文通過分析賈汪轉型過程中工業遺產改造發揮的巨大作用,列舉賈汪區優秀的工業遺產設計實踐案例,得出工業遺產再利用需要通過“自上而下”政商協同的建設模式,由空間的再生產到文化的再創造,改變工業遺產社會空間結構,提高社會包容性,使工業遺產融入城市發展的總體框架中,以用促保,新舊共生,高效貼切地利用工業遺產,從而達到平衡用地矛盾,活化空間功能,改善人居環境,保護工業文化,滿足人群訴求的目的,使工業遺產在城市變遷中不斷產生新的活力,助推資源型城市轉型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涵,戴文婷.基于耗散結構理論的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分析:以徐州市為例[J].中國礦業,2017(2):27-32.
[2]鄭文含.綠色發展: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路徑探索[J].現代城市研究,2019(4):100-105.
[3]崔磊,蘇志巖.轉型發展背景下資源型城市工業遺產開發利用研究:以安徽省銅陵市為例[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4):59-64.
[4]常江,胡庭浩,周耀.潘安湖采煤塌陷地生態修復規劃體系及效應研究[J].煤炭經濟研究,2019(9):51-55.
[5]趙揚.徐州煤炭工業遺產再生設計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19.
[6]曾銳,于立,李早,等.國外工業遺產保護再利用的現狀和啟示[J].工業建筑,2016(2):1-4.
作者單位:
中國礦業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