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光園
摘 要:地下空間是拓展城市空間的重要資源,是緩解土地資源緊張、交通擁堵和環境惡化等“城市病”的重要途徑,開發利用地下空間資源已成為21世紀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貴陽市經濟快速增長,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隨著軌道交通的建設,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進入全新時代。文章在分析貴陽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歷程、現狀的基礎上,針對貴陽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對策建議。
關鍵詞:地下空間;資源開發;貴陽市
貴陽市位于云貴高原東部,是貴州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近年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長,貴陽市土地資源日益緊缺,引發了地價昂貴、交通擁堵、環境惡化、能源短缺等一系列城市問題。面對城市空間容量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嚴峻形勢,建設地下空間是貴陽市化解城市化進程中的各種難題,實現資源節約利用和城市集約發展的重要著力點。以軌道交通建設為標志,貴陽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呈現出大規模、多層次、多類別的趨勢,但由于貴陽市地下空間開發起步較晚,缺少相關理論和實踐經驗的指導,地下空間建設缺乏科學性、系統性,綜合效益無法得到很好的體現。本文在分析貴陽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歷程、現狀和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對策建議,以期科學引導其地下空間開發利用。
一、貴陽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歷程
(一)人防建設階段(改革開放以前)
貴陽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始于20世紀60年代后期。貴州省人防辦資料顯示,早在1937年,貴陽就修建了第一條防空壕。解放后,在大范圍開展“深挖洞、廣積糧”的全國性戰備運動的背景下,貴陽人防工程逐步發展,先后修建了大量的防空洞。這一階段的防空壕、防空洞等,僅作為一種建設工程用以躲避戰亂,屬于貴陽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萌芽階段。
(二)平戰結合階段(改革開放后至20世紀末)
1978年,黨中央提出了人防建設的十六字方針:“全面規劃,突出重點,平戰結合,質量第一”。為適應城市的全面發展,貴陽市的人防建設隨之轉入平戰結合階段,被利用于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服務,開發類型涉及地下人行通道、地下排水管道等。這一時期的地下空間利用在質和量上都有了明顯的變化,人防工程的平時利用率大大提升。
(三)高效復合階段(21世紀以來)
21世紀以來,隨著人口增長、停車困難、用地緊張等問題日益凸顯,貴陽市地下空間的建設力度越來越大。一方面,隨著現代挖掘技術的進步和建筑水平的提高,貴陽市在原有人防工程的基礎上,在城市重點區域進行了較大規模的開發,出現了地下綜合體、地下車庫、地下隧道、地下綜合管廊等多種形式;另一方面,隨著貴陽軌道交通1號線開通,貴陽進入“地鐵時代”,極大地帶動了站點周邊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同時也昭示著貴陽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邁入高效復合發展階段。
二、貴陽市地下空間建設現狀
(一)地下交通系統日臻成熟
地下交通設施主要有地下隧道、地下通道及軌道交通系統。根據貴陽市政府批復的《貴陽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修編》,共包含9條軌道交通線路,總規模467公里。目前,軌道交通1號線已全線通車,軌道交通2號線已開展試運行工作,3號線、S1號線也在建設中。為惠及民生、便利群眾,貴陽市結合人防工程,建設了大量地下通道。此外,由于貴陽市特殊的山地地形條件,城市道路交通設施不得不利用地下空間,修建了大量的地下隧道。這些地下交通設施是貴陽市地下空間的主要組成部分,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貴陽的巨大發展變化,展現了城市功能的完善和文明程度的提升。
(二)地下公共服務空間日益豐富
目前貴陽市中心城區已建成地下商場40余處,如十字里地下商場、南悅里地下商場、COCO新天地地下商場等。其中十字里是人防工程、地下通道、地下商場三者相結合的典型代表,占地面積1800平方米,涵蓋多種業態,是服務于周圍居民的一站式購物休閑體驗街區,作為貴陽最重要的人行通道之一,連接了大十字廣場、智誠潮流匯、貴陽壹號和恒峰步行街,是各大商業體間通行的咽喉要道。
(三)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快速推進
近年來,在推進新區建設、舊城改造的背景下,貴陽市城市道路系統逐漸完善,綜合管廊建設也逐步推進。根據《貴陽市中心城區地下綜合管廊專項規劃》,中心城區共規劃地下綜合管廊246公里,規劃以老城區、觀山湖區為重點,外圍組團同步跟進,獨立成網,實現中心城區全覆蓋。一方面,結合新區建設、舊城改造建設重點區域綜合管廊;另一方面,協調軌道交通、交通樞紐、高壓入地、排洪溝渠等重大基礎設施同步建設,保證項目落地,以此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管線防災減災能力。
三、貴陽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
(一)開發建設方面
1.地下空間開發建設規模不大
貴陽市地下空間開發規模與發達城市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通過POI數據抓取貴陽市中心城區已建地下空間,中心城區地下空間共有1463處,總建設量約600萬平方米。上海市2020年地下空間建設規模達到6000萬平方米,是貴陽市的十倍。
2.地下空間開發模式較為落后
貴陽市地下空間開發受限于土地權屬等諸多問題,建設模式主要為獨立的點狀建設,地下空間與地鐵及相鄰空間的互聯互通存在壁壘,沒有充分發揮地鐵的帶動作用,難以形成復合式的地下城市綜合體,綜合服務能級不高。
(二)基礎數據方面
1.缺乏地下資源勘探研究
貴陽地處云貴高原黔中山原丘陵中部,以碳酸鹽巖廣布、喀斯特景觀普遍發育為特征,地質情況十分復雜,不合理的地下空間開發將引發諸多環境地質問題,對城市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目前,貴陽市地質勘探綜合研究不夠充分,對影響地下空間開發的限制因素分析不足,導致地下空間開發難度大、開發進程緩慢。例如在軌道交通建設過程中,由于軌道交通線路途經區域多為巖溶發育或強發育地段,大型溶洞、復雜巖溶地下水、地質斷層及破碎帶等地質問題均較為常見,對軌道交通建設及地下空間開發影響較大。
2.缺少完整的地下空間建設資料
由于地下空間調查難度較大,且缺少專職地下空間調查及信息化建設機構對地下空間進行基礎調查,目前對貴陽市城市地下空間基本情況,尤其是早期建設的地下空間基本情況掌握不足,造成數據零散、共享不足、溝通不暢、統計口徑和標準不一致等諸多問題。
(三)管理方面
1.地下空間管理機制尚需完善
地下空間是一個綜合的巨系統,涉及自然資源和規劃、住建、人防、應急、水務等多個部門。貴陽市現有地下空間管理機構尚不健全,管理職責不清楚,各部門管理上各行其是,缺乏統一領導和協調機制。
2.地下空間法規建設滯后
在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立法方面,貴陽市為加強人行地下通道和結建防空地下室的維護管理,出臺了《貴陽市人行地下通道管理規定》《貴陽市結建防空地下室維護管理規定》,卻缺少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辦法、城市地下空間利用規劃導則等地下空間規劃管理、編制及項目建設的相關法規文件,無法適應當前地下空間綜合、立體開發的實際要求,影響投資者對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積極性。
四、貴陽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對策建議
(一)推進政策法規及技術標準制定工作
首先,需加快推進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立法和政策制定工作,出臺管理辦法,為貴陽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進行全面系統的規范管理提供法律依據。其次,需要加強領導和統籌,建立綜合協調機制,明確相關部門在地下空間開發利用過程中的監督管理職責。最后,制定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相關技術導則,對貴陽市地下空間規劃、建設和管理進行統籌指導。
(二)加強地下空間開發限制因素研究
針對地下工程建設困難的情況,一方面要加強地質情況勘察,梳理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負面清單,針對貴陽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可能引起的活動斷裂、熔巖塌陷等地質問題開展專題研究;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工程建設安全風險管控體系,利用大數據技術建設施工安全監控及風險預警平臺,實現地下空間安全動態監控,確保地下工程施工及地上交通安全。
(三)開展城市地下空間資源普查及數據庫建設
建立明確的地下空間資源普查方法,全面掌握現有地下空間資源家底,針對地下交通設施、地下市政設施、地下公共設施等類型,確定其平面分布、豎向深度、開發規模、功能特征等數據,形成一套完整的基礎資料數據庫。這樣才能對已開發的地下空間進行二次開發利用,有利于未來地下空間網絡化建設,提高地下空間的利用效率。
(四)依托軌道交通建設帶動沿線地下空間發展
隨著軌道交通的建設,沿線土地價值不斷升高,極大地帶動了軌道站點周邊地區的地下空間利用。結合《貴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和《貴陽市城市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2010-2020年)》分析,軌道交通1、2、3號線是貴陽市軌道交通的核心線路,貫穿了貴陽市老城服務核心和觀山湖服務核心,連接了白云、烏當、花溪、高新區、經開區、綜保區、臨空經濟區等多個城市功能組團,形成了支撐貴陽市地下空間發展的基本骨架。因此,貴陽市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應以軌道交通為脈絡,以站城一體化為導向,加強軌道站點與周邊地下空間的互聯互通。
(五)圍繞商業中心建設完善的網絡化地下空間
貴陽市商業中心主要在老城區及觀山湖區,多數為集餐飲、購物、超市于一體的人流密集場所。尤其是噴水池-大十字商圈,是交通較為混亂與擁擠的地區。在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中,應選擇繁華的商業中心作為重點開發對象,通過地下通道連接已開發的點狀地下空間,形成較為完善的網絡化地下空間。這樣既能實現商業單體的互聯互通,也能緩解地面交通壓力,解決地面人車混行的問題。
五、結語
貴陽市地下空間正處于快速發展時期,規模化、網絡化、可持續化是未來地下空間發展的必然趨勢。貴陽市應積極借鑒和吸收國內外先進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成功經驗,立足實際情況,探索貴陽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的規律特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城市的發展活力以及綜合防護能力,進一步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宋小慶.影響貴陽地下空間開發的環境地質因素分析[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7(增刊2):503-507.
[2]李迪希.基于城市時空優化的軌道交通沿線土地利用規劃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學,2016.
[3]曲巍巍.重慶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10.
作者單位:
重慶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