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佑民
摘 要:文章以近年來全國各地旅游景點的持續開發以及旅游行業在不斷轉型過程中出現的民宿改建項目為出發點,以安徽省合肥市“三河古鎮”的民宿改建現狀為研究對象,對“三河古鎮”景區民宿改建中的若干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三河古鎮”民宿建設的可行性設想。以此為縮影對近年來全國各地旅游景區民宿改建熱進行一次冷思考。
關鍵詞:旅游;民宿;旅游;三河古鎮
基金項目:本文系安徽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點項目“傳統與現代雙重文化影響下的古鎮個性化研究——以合肥‘三河古鎮為例”(SK2019A1010)成果之一。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經濟紅利持續釋放,國民收入不斷提高,人們在滿足日常生活之外對于教育、醫療、養老、旅游等非物質方面的需求日益強烈。而旅游成為人們對于精神生活追求的積極表現,旅游消費在人們的年度總消費額中的占比逐年提高,這些促使各級政府、各地企業不斷開發新的景點項目或對舊有景點進行升級,以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旅游消費需求。
與此同時,為滿足差異化的消費和旅居體驗,民宿在近十年時間內悄然興起并迅速壯大。與21世紀初的民宿改建不同,2010年之后,民宿在全國熱門旅游景點或周邊開始了爆發式增長。很顯然,民宿為旅居生活方式的多樣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是其負面的問題也不斷涌現。在云南大理市洱海邊千余家民宿客棧的拆除行動后,全國各地以不同形式對這些負面問題展開的矯正便開始了,其問題涉及生態破壞、產權糾紛、建筑違章等方方面面。當重新看待彼時這場民宿的野蠻建設時,我們不得不對當時的條件和今日結果進行充分評估,從而在新一輪民宿建設中思考更可行、更優化的方案。
一、“三河古鎮”概況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縣下轄的“三河古鎮”作為5A景區,景區內有很多名勝古跡的歷史都非常悠久,尤以古城墻、古炮臺、古廟、古橋、古民宅、古茶樓、古街古巷聞名,主要景點有望月橋、三縣橋、鵲渚廊橋、忠武閣、萬年臺、英王府等。和國內一些以歷史文化為主題的新建旅游景點不同,“三河古鎮”確實有著不菲的“家底”,也給各地游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河古鎮”與安徽省另一地級市六安市交界,距離合肥市區約35公里。這個距離讓古鎮顯得極為尷尬:“三河古鎮”沒有足夠的吸引力讓游客留宿,人們可以在游覽結束后自駕或選擇公共交通移步去合肥市區住宿。客源流失使得當地的旅游收入并不高,所以,“三河古鎮”作為旅游景點在經濟收益上卻與“5A”的級別不相稱。
該古鎮景區是開放式的,不收取門票,但景區內有一些小景點是收費的,分別是楊振寧舊居、孫立人故居、劉同興隆莊、董寅初紀念館、鶴廬、三河大戰風云館、大夫第、老酒坊、望月閣、古娛坊。隨著旅游市場不斷細分,國內很多景區也都在考慮是否免票、門票價格等問題。但從全國環境來看,景區收費與否并非游客考慮的首要因素,而景區活動、服務、食宿等因素才是游客真正顧慮的,也是影響游客游覽時長的關鍵因素。
二、“三河古鎮”的民宿現狀
“三河古鎮”的民宿建設不可避免地受時間和地域局限,遭遇各種問題。項目團隊在對“三河古鎮”的民宿考察中發現了一些普遍問題:管理層面缺少對現代化鄉鎮建設的整體規劃認知,導致民宿建筑與景區古建筑風格有很多不相符的地方。
“三河古鎮”的部分民居改建過于隨意,私人化的、農耕文化下生發的樣式讓此地的民宿沒有擺脫舊式的家庭旅館模式,僅僅單一地追求客房數,忽略了內容與個性化的建設,與古鎮相得益彰并在整體中尋求變化更是無從談起。民宿建筑既無法形成統一秩序,又沒有在差異的對比中形成美感,從業者的審美趣味讓渡給低門檻的數量和簡陋的鄉土味,使得游客的居住體驗和留宿意愿大打折扣。部分民宿項目長時間停留在房型與房間設施的增加上,模仿城市快捷酒店風格,沒有讓古鎮的景致延伸進民宿生活。內外脫節是“三河古鎮”民宿的普遍現狀。
三、古鎮的民宿形態設想
項目團隊在實地考察后對“三河古鎮”的自然和人文資源進行充分評估,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設想,其中包括整體的居住與度假理念定位、組團式的建設布局、建筑細節呈現、運營機制等。具體如下:
(一)打造體驗式的精品鄉鎮水居生活與農莊度假理念
“三河古鎮”旅游應該充分利用古鎮的水系資源以及水與橋的文化,響應建設“美麗中國”、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號召,依托合肥市近年來人口增長和戰略部署,打造古鎮旅游的品牌,重塑鄉村田園文化。同時,發揮自身優越地理位置及生態優勢,將古鎮與核心城市的近距離變為有利條件,建立一個鄉鎮的水居生活綜合體,使民宿建設組團發展。三河古民居飛檐翹角、雙坡屋頂的特色非常明顯(圖1),在此背景下對新建的、與古建風格相差甚遠的皖南徽派建筑的馬頭墻進行改造(圖2),將風格統一的古建筑融合在水居生活中。
另外,以“三河古鎮”為中心積極牽動周邊村落配合建設“體驗式精品農莊”。在鄉鎮水居生活之外進行體驗式精品農莊的開發,在保護鄉村肌理基礎上充分引進農莊度假理念,營造具有典型水鄉農耕文化的傳統生活氛圍,打造適合現代都市居民休閑度假的“桃花源”。度假農莊以“三河古鎮”為核心形成衛星村落,將古鎮與村落有機統一,內容則分為體驗式的土特產種植、采摘與加工,農務體驗,釀酒文化等模塊,引流不同年齡段、不同階層的游客,深度開發民宿、餐飲、娛樂、景觀、消費等一系列適應游客的旅游服務項目,形成與“三河古鎮”相呼應的古村落精品農莊旅游度假目的地景區。將古鎮的客流有效分享至村落,提高游客旅游體驗質量,增加其旅游頻次,形成動態的古鎮旅游服務。
精品農莊所代表的新型鄉村旅游和莊園經濟,與“三河古鎮”旅游相比較,風格不同且內容互補。農莊所提供的鄉村、農俗和原生態自然體驗,完全可以補充古鎮景區相對精致的視覺體驗,有助于將“三河古鎮”建設為全域范圍的旅游經濟,完善功能布局,增強各個景點之間的聯動效應。
(二)動靜相宜、新舊結合的組團式民宿建設布局。
新的組團式民宿建設布局應改變過去從業者各自為戰的狀況,行業團體應該對建筑形態做指導性規劃,同時也應該對業態適當進行做錯位經營政策指導。與“三河古鎮”中相對鬧中取靜的水居生活相比,農莊度假中的休閑娛樂體驗則以“動態”為主;古鎮民宿建筑為了與歷史相得益彰,建筑相態以“修舊”為主,而農莊應該以“新建”為主,使新的建筑形態與人們固有的農村印象形成強烈反差進而增加其吸引力。最終形成動靜相宜、新舊結合的民宿布局。
通過便捷的交通網絡,將“三河古鎮”的水居生活與村落的農莊度假兩大板塊細分為不同的民宿組團。具體可依托當地自然和文化資源,塑造廬劇、糧倉、釀酒、采摘、漁船、動物樂園、燒烤野炊、知青旅館等八大民宿組團,以充實的內容和精良的服務延長旅游時長和線路。
(三)民宿改建著重外立面景觀與院落景致設計相結合
上述的八大民宿組團可以將“三河古鎮”民宿建設成重要的鄉村文化代表。設計師對于這些民宿的改建應始終保持相對嚴謹的態度,盡量保護原有的民居狀態,但必須將外立面景觀、院落景致和室內設計充分融合到古鎮底色中。
另外,農莊因與古鎮的距離較遠且相對獨立,因此應該在舊有情態下充分創新。在農耕文化的自然景觀中形成具有強烈視覺效果的、與鄉土文化有差異的新建筑情態,形成改造著力點,強調舒適性和農莊體驗相結合,在鄉野與自然中將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休閑體驗融合,進一步拉近景區與游客之間的距離。
(四)一票全包的運營機制
包括古鎮在內的三河全域景區,在景區運營管理方面都可以進行“一票制”的嘗試。免門票費固然可以作為一個吸引游客有利條件,然而更加優質的服務和體驗遠比有限的門票更能激發游客的興趣。因此,可以采用一票全包模式。這個模式包括兩種類型:非住宿一票全包和住宿一票全包。其中,前者內容包含了“三河古鎮”景區若干景點、特色午餐和農莊體驗項目;住宿一票全包除以上項目外,還包含古鎮和農莊景區間往返游覽車,另外提供古鎮景區和農莊的民宿和特色晚宴。
運營“一票制”是景區集體、經營戶個體以及游客三方利益最大化的最有利方式,通過整體定位、集中管理的思路能開發更多的體驗項目,避免熱門項目扎堆建設,進而順利實施錯位經營,實現區域內農民全面致富的目標。
四、結語
顯然,“三河古鎮”的民宿改建是在全國旅游及民宿快速發展的節奏中,被裹挾著發展至當下的。在今天,民宿從業者和主管部門需要集體思考民宿與文化之間的關系,將旅游、民宿與鄉建紐帶當作有機整體培養并開發,從宏觀規劃、細節呈現、運營設計等方面著手對“三河古鎮”民宿改建進行新一輪調整,不斷進行內容開發,形成一個鮮活的、具有特色的“三河古鎮”民宿集群,為游客帶來有別于一般傳統景區的體驗。
作者單位:
安徽藝術職業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