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艷
今年3月,一艘進境貨輪駛入天津港碼頭,船剛靠岸,一批由河北雄縣立亞包裝材料有限公司進口的聚乙烯貨物被迅速裝到卡車上,直接運往雄安新區。這是今年以來,企業首次在全國海關通關一體化模式下,從雄安海關申報進口,在天津口岸采用“船邊直提”模式通關。
“企業在雄安辦理通關,在天津口岸船邊卸貨裝車,貨物到港當天直接送達企業,實現了貨物從船到企業的無縫銜接,通關時間一下子縮短2—3天。”對這種高效率,天津港保稅區天保報關行有限公司負責代理貨物進口物流管理的鄭經理說,他是發自內心地贊嘆。
通關一體化改革是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重要的一環,也是京津冀協同發展首個落地的重大舉措,為全國通關一體化改革拉開了序幕,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京津冀協同發展是推動中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改革向縱深推進的探路者,這里肩負著創新探索區域協同發展新體制新機制的歷史使命。
不斷降低通關成本、提高通關效率,最大程度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是通關一體化改革的基本思路。天津海關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年來,京津冀三地海關統一執法、無縫對接服務成為現實。為了支持雄安新區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2019年三地共同簽署了備忘錄,完成了服務雄安新區“智慧海關”建設、推進京津冀物流監管一體化等一系列工作。目前天津海關推出的“船邊直提”“抵港直裝”等改革舉措已經向全國推廣。
讓普通市民感受最直觀的,是京津冀三地聯手打響藍天保衛戰,天變藍了。京津冀地緣相接、人緣相親,這也意味著三地資源共享、責任共擔。近年來,三地在協作機制、統一立法、統一標準、聯合執法等多方面深入合作。
生活在這里的人們明顯感受到“藍天幸福”。2020年,京津冀區域優良天數占比達到七成。其中北京PM2.5年均濃度降至38微克/立方米,為2013年有監測記錄以來的歷史最低值;天津PM2.5年均濃度較2015年下降31.4%,達標天數比例66.9%,為近年來最好水平。
漂亮成績單的背后,是三地統籌安排、系統謀劃,嘗試了一系列機制體制創新。為了確保各地凝心聚力,原有“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機構升級為“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領導小組”,對一系列跨區域問題,逐步打破地域限制,區域整體推進。自2017年起,連續4年實施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成效顯著。
京津冀三省市緊盯大氣污染防治重點領域聯防聯治,區域協同減排。三地建立起京津冀空氣質量監測數據共享機制,在遇重污染天氣時,京津冀區域統籌啟動應急,精準發布預警,聯合采取應急減排措施。
與此同時,三地聯合探索統籌了法規標準,率先在省級層面為全國區域協同立法提供了范本,完善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法規制度體系,并啟動了三地環保聯合執法行動。
2020年11月初,津冀兩省市生態環境部門組織天津市靜海區、河北省大城縣和文安縣生態環境執法部門成立聯合執法檢查組,聯合對津冀交接地企業違法排污行為開展執法檢查,強力震懾了違法排污的企業。
一系列協同舉措的落地實施,也意味著京津冀正在加快形成一個區域協同發展的體制機制高地。
(摘自4月21日《中國青年報》。作者為中青報·中青網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