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彥昌 王依凡
盛京作為清代陪都,乾隆年間“為彰顯陪都盛京的尊崇地位,于乾隆九年決定將一部玉牒送至盛京,并修筑敬典閣專貯”[1]。“自乾隆十年,清宮每年都要恭送皇祖的實錄、玉寶、玉冊、御容等到盛京皇宮。”[2]“弘歷于乾隆十五年御筆寫下《恭送列祖皇考實錄御容及玉牒至盛京尊藏》碑,以警示后世延續其規定的制度,意義深遠。”[3]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清代檔案《盛京將軍弘晌奏折錄副:崇謨閣尊藏玉牒實錄由》中有相關記載:“清代遷都北京,將盛京定為陪都,其皇家重要檔案與官書典籍,定制兩京皆須典藏,以示對關外祖宗的尊重與敬仰。”[4]玉牒、玉冊、玉寶、圣容等皇室檔案由京城送往盛京入閣尊藏時,盛京地區都要依例舉行隆重的儀式,由盛京禮部承擔相應的前期準備工作。玉牒、玉冊、玉寶、圣容等皇室檔案運至盛京后,會將其存放在不同的地方:皇帝的圣容、御寶尊藏在鳳凰樓中;皇帝皇后的玉冊、玉寶尊藏在太廟中;玉牒尊藏于敬典閣;實錄、圣訓等尊藏于崇謨閣。之后,盛京禮部還負責皇室檔案后續改鐫工作。
皇室檔案送往盛京尊藏時,盛京禮部需要提前做好恭迎皇室檔案的準備工作。主要的準備工作有:傳達恭送日期、知會恭迎流程、前期物資準備、派送恭捧官員。
1.傳達恭送日期。在清代,統治者對玉牒、玉寶等皇室檔案尊藏于盛京十分重視,其入閣尊藏的日期也有講究。一般由欽天監選擇吉期,得到批準后再行通知盛京禮部,由盛京禮部轉告盛京地區各個部門。不僅如此,恭送玉牒由京城起程日期也會提前告知盛京禮部,以便備辦相關事宜。例如,在嘉慶二十三年(1818)《盛京禮部為知會奉旨恭送玉牒起程日期事咨盛京內務府》記載:“恭送玉牒前往盛京,著改于八月初三日自京起程,由御道行走,欽此。欽遵抄出到部相應恭錄員抄知照盛京禮部可也。”[5]又有《盛京禮部為知會恭送玉牒奏派王公官員并日期尖站事》記載:“盛京禮部咨為恭送玉牒,奏派之王公官員并日期尖站抄單知照事。”[6]之后,皇室檔案順利運往盛京后,對皇室檔案的尊藏日期也有規定。例如,關于玉牒的恭送,《盛京禮部為知會尊藏玉牒日期事咨盛京內務府》記載:“乾隆五十三年玉牒至盛京城外,文武大小官員俱穿朝服出郭跪迎跪送,一切應行典禮經本部通行知會各部衙門在案,今欽天監選擇十一月二十二日吉期尊藏。”[7]又有玉寶恭送的相應時間,《盛京禮部為擬定恭請玉寶日期事咨盛京內務府》記載:“謹擇于閏四月初一日巳時恭請玉寶,其一切典禮儀注咨行盛京禮部,預期擬定即為知照各衙門一體遵照外。”[8]由此可見,盛京禮部在皇室檔案送往盛京時,對其日期有傳達的職能。
2.知會恭迎流程。據《黑圖檔》記載,皇室檔案在送往盛京尊藏時,要舉辦隆重的儀式,其程序繁瑣復雜,由盛京禮部提前告知各個部門以便儀式順利進行,皇室檔案順利入盛京尊藏。例如,在恭迎玉牒時,將軍提前派官兵在玉牒經過的路上掃除警蹕,玉牒即將到達盛京時,盛京地區的頂戴官員需要出城跪迎。《盛京禮部為預行知會恭迎玉牒事咨盛京內務府》記載:“玉牒經過之地方文武官員俱穿朝服出郭跪迎跪送至奉天城外,該將軍預派旗員官兵掃除警蹕,屆時該將軍、五部侍郎、府尹等率領有頂戴官員以上俱穿朝服出郭跪迎。”[9]等玉牒送往盛京后,盛京官員需由道引官引領在相應地方行跪拜禮儀。“盛京工部預備彩亭更換行駕,奉天府府尹衙門預備鼓樂,并派官二員,道引至崇政殿內陳設,三跪九叩禮,屆時尊藏吉期。盛京禮部前引彩亭至敬典閣前,送往之王公大臣官員及該將軍以下等官,各于亭前行一跪三叩禮,提調纂修等官率同盛京五部司官恭捧玉牒至敬典閣格子內,敬謹尊藏畢,各行三跪九叩頭禮,禮畢各退。”同樣,在嘉慶四年(1799),皇帝圣容送往盛京尊藏時,盛京官員也需要行跪拜禮儀。《盛京禮部為知會恭請供奉高宗純皇帝圣容儀注事咨盛京內務府》記載:“是日黎明將軍、五部侍郎、奉天府府尹、府丞及執事官員等俱穿蟒袍補褂齊集大清門。屆時將軍大人齊集琉璃門內東值房,內務府佐領率領內務府官員等詣崇謨閣行一跪三叩頭禮,禮畢恭請乾隆四十一年高宗純皇帝圣容供奉黃案上,內務府提爐官員二員、前引官員二員引內務府佐領二員恭捧圣容由崇謨閣天橋經思齊、保極宮至迪光殿正中黃案上供奉。將軍大人率執事官員等各行三跪九叩頭禮,禮畢,內務府前引官十員,禮部贊禮郎四員,內務府提爐官二員、前引佐領二員、幫隨執事官四員恭捧圣容。將軍大人隨從由琉璃門至崇政殿鳳凰樓樓門上天橋進樓門供奉黃案上,內務府佐領率領官員等行一跪三叩頭禮,禮畢恭請圣容安奉金龍箱內。將軍大人率執事官員等于樓前塔下各行三跪九叩頭禮,禮畢各退。”[10]
3.前期物資準備。在皇室檔案恭送到盛京之前,盛京禮部對恭送當日所需的物什提前備辦,主要物品包括提爐、棕薦、龍旗、御杖等。例如嘉慶四年十月,高宗純皇帝圣容運到盛京供奉,盛京禮部預備所需的提爐、棕薦。《盛京禮部為備辦恭請供奉高宗純皇帝圣容所需人員物什事咨盛京內務府》記載:“擢定十月十九日辰時,恭請乾隆四十一年高宗純皇帝圣容一軸供奉鳳凰樓內,欽此。欽遵本衙門屆時應用提爐二對,棕薦五十塊,鳴贊官四員,相應咨行盛京禮部預備,毋致臨期有誤。”[11]之后盛京禮部在準備物什時,發現庫房內數目與要求預備的數目有差異,并咨文于盛京內務府。《盛京禮部為知會恭請供奉高宗純皇帝圣容所用提爐僅存一對事咨盛京內務府》記載:“查得盛京內務府咨取提爐二對、棕薦五十塊前來,但鑾駕內僅存銅鍍金提爐一對,并無二對,相應先行知照盛京內務府查找可也。”[12]在恭請皇室檔案結束以后,相應物資會由盛京內務府收回,并交還給盛京禮部。《盛京禮部為知會提爐棕薦業已查收貯庫事咨盛京內務府》記載:“管理鑾駕庫官員等將鍍金提爐一對、棕薦五十塊如數,發給外相應咨復盛京內務府,俟供奉圣容完竣后,咨送本部以便扎庫查收等因前來。”[13]又有盛京禮部查收之后:“今本衙門供奉圣容訖相應將領到提爐一對、棕薦五十塊照數咨交,盛京禮部查收可也等因前來,除札管理鑾駕庫官員等將提爐一對、棕薦五十塊詔書查收貯庫外仍知照盛京內務府。”[13]
除了恭送圣容之外,《黑圖檔》中也記載了盛京禮部備辦恭送玉寶所需物什等,《盛京禮部為擬定恭請玉寶日期事咨盛京內務府》記載:“謹擇于閏四月初一日巳時恭請玉寶,其一切典禮儀注咨行盛京禮部,預期擬定即為知照各衙門一體遵照外,至應用之遵引龍旗、御杖、提爐各一對,鋪設地面棕薦五塊及抬彩亭之校尉所穿之駕衣,應咨行盛京禮部預備外,其一切典禮儀注本部無案可,相應仍行文盛京內務府查辦可也。”[14]同樣,在恭請結束之后,盛京禮部負責對相關物什查收入庫,《盛京禮部為收到恭請玉寶時用龍旗等物事咨盛京內務府》記載:“本衙門恭請玉寶應用之龍旗、御杖、提爐各一對,棕薦五塊,今已恭請完竣相應仍咨送盛京禮部如數查收可也,等因前來除札行管理鑾駕庫庫使官員等將龍旗御杖提爐各一對,棕薦五塊照數查收貯庫外,仍咨復盛京內務府可也。”[15]由此可見,盛京禮部在預備恭迎皇室檔案時,需要提前準備恭迎時所需要的物品,以保證恭迎的順利進行。
4.派送恭捧官員。皇室檔案在送到盛京之時,盛京地區官員在恭接檔案時,需要專門的恭捧官員。恭捧官員需恭捧皇室檔案依次入內尊藏,嘉慶五年(1800)十月《盛京禮部為預備恭接玉冊玉寶典儀事咨盛京內務府》記載:“送往之大臣官員率同盛京居住宗室官員,暨五部大臣官員恭捧箱匣入殿內,遵照奏準位次,敬謹尊藏。”[16]公文同時記錄了玉冊玉寶的數量及所需恭捧官員的數量:“恭查玉冊玉寶十箱,每箱匣子二個,共匣子二十個,每一匣需用正捧宗室官一員,扶捧官二員,共計需用正捧宗室官二十員,扶捧官四十員。”[16]恭捧官員的派送由盛京禮部負責。盛京禮部需要從盛京將軍衙門以及盛京五部中,分別挑選恭捧官員,并造其名冊。在皇室檔案尊藏盛京之前,提前發文給盛京內務府,由盛京內務府按照名冊知會各個部門的恭捧官員相關事宜。《盛京禮部為知會恭捧玉寶玉冊官員于黎明齊集等候事咨盛京內務府》記載:“盛京禮部為知會事,檔房案呈,查恭捧冊寶需用執事各官,本部業已按照官數多寡分析開單咨取在案,今查冊寶于十一月十一日辰時進省,相應知會盛京內務府轉各員,于是日黎明齊集彩棚內聽候唱名恭捧可也。”[17]除了玉寶玉冊有恭捧官員,玉牒也需要專門的恭捧官員,又有《盛京禮部為造送派往恭捧玉牒官員銜名事咨盛京內務府》記載:“盛京禮部為咨送事,檔房案呈,查得本年恭接玉牒所有各衙門送到恭捧官員,在西關外彩棚更換彩亭,送至崇政殿系本部,分派其崇政殿安奉,至敬典閣尊藏事□,內務府專責相應將各部衙門送到官員并本部恭捧官員開寫粘單,咨送盛京內務府,臨期自行酌度分派可也。須至咨者。右咨。盛京內務府衙門。”[18]
在這則檔案中,有官員明細附在后面,將其整理后,其具體情況如由右表所見。

所屬部門盛京將軍衙門盛京戶部盛京兵部盛京刑部盛京工部盛京禮部具體官員將軍衙門佐領穆克登布、多隆武、富森布、商安布、富勒恒額、慶福、依勒各額、巴哈、得喜、趙杰、圖明阿、德楞額、烏金、沙錦;防御示霍隆武;驍騎校諾莫、保成、薩炳阿、倭什太、七十五、張進恒、富勒恒額、阿林太、扎桑阿戶部員外郎舒詹,主事恩成,六品官常安,筆帖式期成額、謬建璠、塔爾塔布、恒敏、崇福,外郎洪信、依清阿、趙湛兵部員外郎錫福,主事積爾彰阿、禮盛額、謙德,筆帖式果仁阿、清安、集成、官保住刑部筆帖式武爾滾、文淵、吉勒彰阿、陳五敘、德云、托佛歡、積拉敏、珠昌保、蕭彬;外郎十國均,庫使伍誠額工部員外郎禮伸,主事珠隆阿、榮春,筆帖式恒福,外郎成章;府尹衙門候委訓道劉克柔、周連珍禮部贊禮郎連三、愛隆阿、依拉奇、福順、佛德,祝讀官查隆阿,筆帖式德克德賀、業布克訥,庫使倭昇額,外郎候世祿
皇室的玉冊、玉寶等送往盛京尊藏后,盛京禮部主要負責這些玉冊玉寶的安置,還要負責后續的改鐫工作,即在位皇帝對其前朝列祖列后追加尊謚。除此之外,皇室檔案的保管也是盛京禮部的職責之一。
1.皇室檔案的改鐫。玉寶、玉冊是當朝帝王為其列祖列后鐫制的寶冊,用玉石鐫刻,屬于碑刻類文獻。玉寶呈正方形,主要鐫刻先祖皇帝的廟號和謚號。玉冊是玉制冊書,所刻內容較為豐富,包括列祖列后的廟號、謚號及一生功德偉業等。皇室的玉冊、玉寶送往盛京太廟存放,如遇皇帝給先祖添加謚號的情況,盛京禮部需要根據中央的指示,對玉冊玉寶進行改鐫。例如,嘉慶四年,高宗純皇帝、孝賢純皇后、孝儀純皇后升祔太廟,恭進玉冊玉寶亦應另行成造一份,恭送盛京太廟尊藏,以顯尊崇之意;除此之外,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世宗憲皇帝、孝敬憲皇后、孝盛憲皇后新加尊謚,其玉冊玉寶也應恭藏于盛京太廟一份,玉冊需要由京重造。基于此,禮部上奏請旨,將尊藏于盛京太廟的寶冊進行改鐫。得到批準后,工部預請派員帶領匠作前往,即交予盛京禮、工二部,二部堂官照京城之例敬謹改鐫,俟各冊寶送往時一同供奉。《黑圖檔》中記載了盛京禮部改鐫事宜的相關公文《盛京禮部為奏準尊藏高宗純皇帝皇后之玉冊玉寶重造改鐫事咨盛京內務府》:“盛京禮部為知照事,檔房案呈,本年七月初七日,準禮部咨開,祠祭司案呈,本部具奏:高宗純皇帝、孝賢純皇后、孝儀純皇后玉冊玉寶應另造一分,并新加尊謚,各冊、寶應重造改鐫,于盛京太廟尊藏一折,于嘉慶四年五月十八日奏,奉旨:依議,欽此。相應抄錄原奏移咨盛京禮部查照辦理,所有另鐫玉寶各事,宜俟派員前往時再行知照。等因前來。相應抄錄粘單知照盛京內務府可也。須至咨者。”[19]
隨后,禮部揀派六品庫掌普安、庫守善慶帶領玉匠四名、刻字匠八名前往盛京改鐫玉冊、玉寶。盛京禮部將此事通過公文發給盛京內務府。《盛京禮部為由京派員改鐫玉寶玉冊事咨盛京內務府》記載:“盛京禮部為知照事,檔房案呈。本年閏四月十六日準。盛京將軍衙門咨開左禮司案呈,兵部咨開為咨行事職方司案呈,準內閣典籍所并翰林院咨稱,準造辦處文稱:現在盛京太廟供奉列圣列后玉寶七房新加工,尊謚應行改鐫,清漢篆文由內閣翰林院派員前往恭篆等因,經內閣奏派員前往恭篆等因,經內閣奏派中書和順書通阿翰林院奏派庶吉士張惠言各該員均于四月初三日起程前往,相應行文兵部,作速轉行盛京將軍行知各該處查照辦理各等因前來相應行文,該將軍行知各該處查照辦理,等因前來相應咨行盛京禮部,查照辦理等因,前來相應知照盛京內務府可也。”[20]由此可見,盛京禮部對皇室玉冊玉寶的后續改鐫工作負責。
2.皇室檔案的保管。皇室檔案送往盛京太廟尊藏后,為保管好檔案,不讓其受潮發霉,盛京將軍衙門規定將圣容、實錄、圣訓、玉牒等每年秋季晾曬一次,由盛京五部出派官員進行晾曬。盛京禮部也需出派晾曬官員。《黑圖檔·嘉慶朝》中有相關的公文記載,如《盛京禮部為派員晾曬圣容事咨盛京內務府》[21]。除此之外,又有《盛京禮部為造送晾曬圣容圣訓實錄玉牒官員銜名事咨盛京內務府》記載:“盛京禮部咨盛京總管內務府衙門,為解送事。檔房案呈,乾隆四十年八月十二日,準盛京總管內務府咨稱,為咨取事。據營造司案呈,催長福色訥等呈稱:查得,圣容、實錄、圣訓、玉牒每年秋季晾曬一次,屆時行文盛京五部出派官員晾曬在案。本年晾曬在近,擇得八月十七日敬謹晾曬。此次曬晾除本衙門出派官員預備外,仍行文盛京五部,仍照上年出派官員至大清門預備可也。等因呈訖。相應咨行盛京禮部前來。理合將本衙門贊禮郎富貴、色倫泰,筆帖式監得、福得遜,庫使蘇沖阿等擇派之處,相應行文知照盛京總管內務府衙門可也。等因呈訖。為此,盛京禮部侍郎兼理宗學加一級覺羅志新咨。”[22]
總之,皇室的玉冊、玉寶、圣容、玉牒等檔案送往盛京尊藏時,盛京禮部負責之前的準備工作以及后續的工作,《黑圖檔》中對此有較多的記載。皇室檔案送往盛京,反映了當時清代統治者對陪都盛京的重視,以及盛京在當時特殊的地位。盛京禮部所做的傳達恭送日期、知會恭迎流程、前期物資準備、派送恭捧官員、檔案的后續改鐫及定期的晾曬保管等一系列工作也都反映了盛京禮部對皇室檔案的重視。因此,管理皇室檔案成為當時盛京禮部重要的職能之一,通過對其系統的分析,反映了盛京禮部在當時社會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