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在北京的一場以青年學生為主,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階層共同參與的,通過示威游行、請愿、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種形式進行的愛國運動,是中國人民徹底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又稱“五四風雷”。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勝國在法國巴黎召開所謂的“和平會議”,中國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之一,參加了會議。中國代表在和會上提出廢除外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撤退外國在中國的軍隊和取消“二十一條”等正義要求,但巴黎和會拒絕了中國代表提出的要求,竟然決定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
北洋政府屈服于帝國主義的壓力,準備在和約上簽字,仍然將德國在山東的權利轉送給日本。在巴黎和會中,北洋政府的外交失敗,直接引發了中國民眾的強烈不滿,從而引發了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從形式上是中國學生的愛國運動,但從整個社會背景社會發展來說,它的影響遠遠不止于此,除了波及中國思想文化、政治發展方向、社會經濟潮流、教育外,亦對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它對現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社會亦有著不可低估之影響。
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始。在這場運動中,青年學生起了先鋒作用,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馬克思主義得到了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