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千
為全面貫徹落實十九屆四中全會關于治理體系治理能力建設的精神要求,按照委里的總體部署,特組建調研組通過研究構建教育管理大數據平臺,來實現基于信息化平臺的教育整體工作內容和流程的透明化,將教育事業發展節奏的監管和教育工作風險的監控緊密結合起來,形成一個全面、立體、透明且可視化的教育治理體系,回應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對教育的要求。
優化教育治理結構、構建教育制度體系、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抓治理能力是新時代賦予教育的歷史重任。教育治理,治的是權力,理的是關系;教育監督,監的是權力,督的是落實。核心就是考量教育有什么權力、什么人使用權力、怎樣用權以及使用效果等權力邊際效應。構建教育管理大數據平臺就是希望通過“平臺+資源+服務”的模式,按照“規范、開放、協作、共建、共享”的要求,實現權力運行的公開透明,以此,構建教育的新生態確保教育高質量發展。
二是平臺搭建可以有效制約事中的違規違紀。主要是針對各層級行政管理部門的審批環節。平臺系統在設計的時候就將政策要求及標的標準提前植入,有剛性政策要求的,比如學前獎補200元,設置就是200,人為無法進行操作與修改;需要人為裁定的,則本著“誰審批誰負責”的原則,網上留痕,責任倒查。這就可以有效防止中等學生資助存在的將非全日制學員納入資助范圍,不及時注冊流失受助學生,還有招標采購中項目金額拆分以及對預算執行情況、專項資金使用情況等對于政策的違規操作和弄虛作假行為。
三是平臺搭建可以有效加強事后的風險監管。事后監督是對各級各類行政部門及人員工作落實的正確性和有效性實施效果的反饋,包括政策落實的到位情況,是否存在資金到位和發放嚴重滯后的問題;過程管理的規范情況,是否存在資金去向不明、費用發放沒有返還憑據等;以及規避政府采購參數造假等行為,核心是為了防微杜漸、總結經驗教訓。
構建教育管理大數據平臺不是一蹴而就的項目,它需要在管控架構的基礎上,由易到難逐步推進。就是要基于“大平臺,小模塊,多層次,個性化和隨需而變”的總體技術路線和結構進行建設,在具體設計上要遵循整體性原則、漸進性原則、公共性原則和針對性原則。
一要堅持整體性原則。全員參與,即政府、學校、家庭、社會組織以及學生、教師、家長等公民個體都要參與到教育管理大數據平臺的構建中來,強化政府的宏觀調控,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促進社會廣泛參與,實現多元主體合作共享;全口徑推進,既要關注教育決策的公開透明、科學合理,又要重視政策和制度的執行能否落到實處,還要加強對教育治理客觀、科學、公開、公正的監督評價;全面落實,在理清與教育業務相關的各種復雜關系和要素的同時,實現“重點突破”,集中力量解決瓶頸問題。
二是要堅持漸進性原則。無論之前有著多么全面的考慮和設計,某些“枝節問題”既是無法預料,也是不可避免。因此,在設計的過程當中要分初期、中期和遠期三期進行。初期,是對現有業務流程的梳理和大數據平臺架構的規劃,核心是匯聚教育各業務領域數據流,通過資源池搭建大數據平臺;中期,提供教育內外的大數據服務,包括百姓的政策咨詢、業務申報、資格認證等教育對社會的服務能力,以及年初任務落實、項目跟進以及資金撥付等內部執行能力;遠期,主要是構建社會數據共享能力,在打通與公安局、民政局等數據資源壁壘的基礎上,實現大數據系統的一體化發展。
三是要堅持公共性原則。教育管理大數據平臺是一個面向社會開放的數據平臺,是一個百姓問政、業內從政、監管督政的綜合的教育平臺,所以,構建的前提要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要以最大限度增進每個市民的教育公共利益為根本目的,推進的過程當中要不斷構建和完善各治理主體有效的決策參與通道和決策選擇機制,包括信息發布機制、意愿表達機制、主體協商機制等。
四是要堅持針對性原則。要突出重點,在龐雜的教育發展體系中,緊扣十九屆四中全會的要求,捋出當前教育發展的核心——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從時間維度上,要以近期的2020小康社會的各項指標數據為基準;從空間維度上,緊緊圍繞發展中涉及到的人、財、物為主線,按照政策要求、關鍵指標、主要任務、重點項目設計教育管理大數據平臺。使二者形成有機融合的同時,從可監管教育的角度推進,凸顯教育發展業務流中的風險點,使其實現超前預警,強化防范,將各種不安全因素消滅在萌芽狀態。
教育管理大數據平臺涉及到教育發展的方方面面,是一項龐雜工程,一文所限很難以偏概全。所以,本研究擬以百姓關注、業務鏈條常、覆蓋面廣、資金流大的學生資助中的學前資助為例,來整體體現教育管理大數據平臺的設計與使用。
五是希望國家盡快完善金融監管的各類法律與法規。要抓緊修改、整理和完善《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以及《保險法》《擔保法》《證券法》等金融法規;盡早出臺銀行、證券和保險的監管法規和金融機構市場準入和退出等法規,從而為制度化、規范化的金融監管提供法律依據。只有這樣,才能為金融監管中出現的順周期性提供逆周期監管的科學的法律體系。
建設重點一:學前資助的業務梳理
1.文件依據:《沈陽市財政局 沈陽市教育局轉發省財政廳 省教育廳關于建立學前教育資助的意見的通知》(沈財教〔2013〕441號)《遼寧省基礎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指導意見的通知》(遼教發〔2018〕2號)。
2.資助對象:經教育行政部門審批設立的各級各類幼兒園學前三年在園的家庭經濟困難兒童,包括:城市和農村(含縣鎮)低保家庭、低保邊緣家庭、農村五保供養家庭、建檔立卡戶、孤兒、烈士子女以及殘疾兒童。符合上述條件的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納入流入區域資助范疇之內。
3.申請要件:《居民戶口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領取證》《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領取證》《城市低保邊緣戶救助證》《農村低保邊緣戶救助證》《農村五保供養證》《優撫證》兒童本人《殘疾人證》《扶貧卡(手冊)》《兒童福利證》《烈士證明書》。
4.資助標準和資金用途:城市每生每月200元,低于200元的按實際收費標準資助;農村每生每月100元,低于100元的按實際收費標準資助。采取“先免后補”,補充幼兒入園的保育教育費。
5.資金來源:市級以上財政全額負擔。
6.業務流程(如圖1所示)。
建設重點二:學前資助中的行政履職系統(如圖2所示)
根據事前、事中、事后原則,在設計之初就要圍繞學前資助把相關的政策、要件及審批流程提前植入。其業務流應該是大數據平臺→學前教育→辦公系統→學前獎補,在學前獎補的系統中要做三件事,一是相關政策的錄入及解釋;二是百姓提報的業務流程;三是審核通過及資金發放的業務流程。

圖1 學前資助的業務流程

圖2 學前資助中的行政履職系統流程
建設重點三:學前資助中的百姓申報系統(如圖3所示)
點擊社會服務,進入到學前資助界面,填報個人申請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別、身份證號、聯系電話等。在基本信息填報后,進入到提交證明環節,申報人要按照文件要求上傳相關的佐證材料,包括《居民戶口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領取證》《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領取證》等要件;然后進入到資格審查環節,分層級審核,先是幼兒園,審核通過后提交上報給區縣教育局,區縣教育局審核通過后提交給市資助管理部門,每一層級審核后都要留有審核人姓名,確保責任到人;最后是資金發放,由市財政撥給市教育局,市教育局再撥給區教育局到幼兒園。

圖3 學前資助中的百姓申報系統流程
建設重點四:學前資助中的風險防范系統(如圖4所示)
在申請的整個業務流程中,風險點主要在最后兩個環節上,就是資格審查和資金發放上。資格審查的監管主要看工作人員的履職是不是認真,有沒有營私舞弊行為,主要包括基本信息是否完整,是否是小齡或超齡,是否是在園兒童,提供的佐證材料是否造假、不符合條件以及證明不全等;資金發放的監管主要是考核市區兩級政府的資金落實情況以及幼兒園的使用情況,具體包括是否按時發放,是否足額發放、是否按標準發放,有無亂發、漏發以及多發現象等。

圖4 學前資助中的風險防控系統流程
解決的措施主要有兩點,一是系統設置,一方面將剛性指標金額直接設定,無法更改,比如200元的補助系統默認就是200;另一方面進行資料比對,可以設置系統上的比對,也可以與公安局、民政局中的系統比對,民政系統中沒有這個特困人姓名及證件號碼,該平臺就不識別;二是工作留痕。一定需要人工查驗環節,先期在管理員賬戶上進行責任設置,預留工作人員姓名,確保責任到人,強化擔當意識。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育管理大數據平臺的構建即使時代的呼喚,又是發展的需要,必將促進教育系統從粗放型到精細化運營管理的提升和轉變,為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信息化統籌和監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