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麻醉是指利用藥物或其他方法,使患者整體或局部暫時失去感覺,以達到無痛進行手術的目的,有全身麻醉(全麻)和局部麻醉(局麻)之分。全麻主要是將麻醉藥通過吸入、靜脈/肌肉注射或直腸灌注入體內,使中樞神經受到抑制,患者意識消失而全身無疼痛感覺;局麻是將局麻藥物注射在相應部位,使脊神經、神經叢或神經干以及更細的周圍神經末梢受到阻滯,患者意識清醒但身體的某一部位暫時失去感覺。二者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由醫生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選擇。
麻醉前通常需要禁食禁飲,目的是讓患者胃部排空,保證呼吸道不受誤吸或窒息的威脅。這是因為醫生在手術操作的過程中可能會刺激到患者的腹膜或者內臟,且麻醉藥物對患者的消化系統也會造成不利影響,會引發患者嘔吐。而患者在麻醉的狀態下,是沒有意識或意識不清的,其呼吸道的保護性功能慢慢減弱,一些嘔吐物可能誤入呼吸道。如果一不小心誤吸進入了肺部就會引發肺炎;若呼吸道阻塞,就會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此外,嘔吐物還會污染手術臺。因此,麻醉前一定要遵醫囑禁食禁飲。
至于“麻醉后多久可以進食”,則要從麻醉方式、手術部位等多方面考慮。
此類手術對消化道影響較小,限制術后進食的因素主要是麻醉方式。在針刺麻醉(通過捻針或電針刺激某一穴位或某些穴位,以達到鎮痛目的,簡單安全但鎮痛不全,目前應用較少)或局部麻醉(如椎管內麻醉、神經阻滯、表面麻醉等)下施行手術者,若無任何不適或反應,通常術后2小時可飲水,4小時候后即可進食(具體可以聽取醫生建議)。對于全身麻醉者,一般是完全清醒6小時,恢復吞咽反射、呼吸道保護能力后,若無惡心、嘔吐等不適可口服少量溫開水或流質食物。如有惡心嘔吐等不適,則需延長禁食時間,待再次評估后方可逐步進食。
需要注意的是,進食均應從清淡、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開始,如米湯、稀飯、鮮果汁、蛋花湯等。待身體慢慢好轉,再改為普通飲食。術后第1~3天,可食用一些富有營養的肉湯、魚湯、牛奶等;當消化能力逐漸恢復可以進軟食,如荷包蛋、面包、豆腐等。同時適當吃一些水果,最好是選擇口感比較軟的香蕉、獼猴桃等。忌生冷、油膩、刺激性食物。體力恢復后,可在合理飲食原則基礎上,正常進食,以促進傷口的愈合。
胃腸道手術后,一般在24~48小時內禁食;第3~4日腸道功能恢復,肛門開始排氣后,開始多次少量流質飲食,逐步增加到全量流質飲食;第5~6日開始進半流質,一般在7~9日可以恢復普通飲食。
但這并不是絕對的,還是要根據具體的情況來定。一些在局麻下進行的小手術也可在當天進食;而一些大手術不僅要禁食,可能還需通過腸外途徑提供營養,來補充內源性能量的消耗。
腸外營養是從靜脈內供給營養作為手術前后及危重患者的營養支持,包括熱量(碳水化合物、脂肪乳劑)、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維生素、電解質及微量元素。其途徑有周圍靜脈營養和中心靜脈營養,如何選擇取決于患者的血管穿刺史、靜脈解剖條件、凝血狀態、預期使用腸外營養的時間、護理的環境(住院與否)以及原發疾病的性質等因素。
總之,麻醉后何時能正常飲食由多方面因素決定,具體應聽從醫生建議。一般來說,小手術、不引起或很少引起全身反應者,手術后當天即可進食;大手術則需待2~4日后才可進食。進食應從流質食物——半流質食物——正常飲食,緩慢過渡,以免引起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