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方紅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致,病變以沿周圍神經分布的群集皰疹和神經痛為特征,其傳播途徑為“皮膚-空氣-呼吸道”。由于病毒具有親神經性,感染后可長期潛伏于脊髓神經后根神經節的神經元內。當抵抗力低下或勞累、感染、感冒時,病毒可再次生長繁殖,并沿神經纖維移至皮膚,使受侵犯的神經和皮膚產生強烈的疼痛感。
帶狀皰疹典型臨床表現為:發疹前有輕度乏力、低熱、食欲不振等全身癥狀,患處皮膚自覺灼熱感或神經痛,觸之有明顯的痛覺敏感,也可無前驅癥狀即發疹。好發部位為肋間神經(占53%)、頸神經(20%)、三叉神經(15%)及腰骶部神經(11%)。患處先出現潮紅斑,很快出現粟粒至黃豆大小丘疹,成簇狀分布而不融合,繼而迅速變為水皰,皰壁緊張發亮,皰液澄清,外周繞以紅暈。皮損沿某一周圍神經區域呈帶狀排列,多發生在身體的一側,一般不超過正中線。病程一般2~3周,老年人為3~4周,水皰干涸、結痂脫落后留有暫時性淡紅斑或色素沉著。神經痛為主要癥狀,可在發疹前、發疹時以及皮損痊愈后出現。疼痛可為鈍痛、抽搐痛或跳痛,常伴有燒灼感,多為陣發性,也可為持續性。老年、體弱患者疼痛較為劇烈。
臨床上,抗病毒藥物是治療帶狀皰疹的常用藥物,能有效縮短病程,加速皮疹愈合,減少新皮疹形成,減少病毒散播到內臟。建議在發疹后24~72小時內開始使用,以迅速達到并維持有效濃度,獲得最佳治療效果。目前批準使用的系統抗病毒藥物包括阿昔洛韋、伐昔洛韋、泛昔洛韋、溴夫定和膦甲酸鈉。具體治療應咨詢專業臨床醫生的建議。
中醫認為,本病的治療以止痛為重點。病初以濕熱為要,后期以氣滯血淤為主,需辨證選方。
肝經濕熱型
治法:清利濕熱,解毒止痛。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澤瀉、龍膽草各12克,梔子、生甘草、元胡、黃芩各10克,當歸15克,車前子(包煎)、板藍根各30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脾經濕盛型
治法:健脾化濕,解毒止痛。
方藥:除濕胃苓湯加減。厚樸、元胡、澤瀉、白術各10克,陳皮12克,板藍根15克,薏苡仁、茯苓、車前子(包煎)各30克,生甘草6克。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氣滯血淤型
治法:行氣化淤止痛,佐以解毒。
方藥:活血散淤湯加減。板藍根、當歸各15克,陳皮、白芍各12克,丹參20克,元胡、柴胡、川楝子、桃仁各10克,紅花、乳香各6克。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針對帶狀皰疹,日常預防很重要,建議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1.接種疫苗。這是預防此類疾病最有效的方法,年滿12月齡以上未患過水痘疾病,也未接種過水痘疫苗的人可以接種水痘疫苗,一般建議接種兩劑次水痘疫苗以獲得更持久的保護力。50歲及以上人群可接種帶狀皰疹疫苗,全程接種兩劑,第二劑與第一劑間隔2個月。
2.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應堅持適當的戶外活動或參加體育運動,以增強體質,提高機體防御疾病的能力。
3.預防感染。感染是誘發本病的原因之一,老人、體質虛弱者應預防各種感染,適時增減衣服,避免受寒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4.避免接觸毒性物質。要避免接觸化學品及毒性藥物,以防傷害皮膚,影響身體健康,降低機體抵抗力。
5.增進營養。老年人應注意飲食營養,多食豆制品,魚、蛋、瘦肉等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及新鮮的瓜果蔬菜,使體格健壯,預防發生與本病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各種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