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淑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完美:年少時期待獲得理想中的愛情和伴侶,成家后望子成龍,中年渴望事業成功……誠然,追求更高的標準可以幫助人們獲得成功,促進行業的進步和社會革新。但有一些人,似乎陷入了完美“陷阱”,在追求完美的路上越走越遠,精疲力竭,這些人被稱為完美主義者。完美主義者往往給自己設置過高的、甚至難以達成的標準和目標,總覺得要么做到最好,要么不做。因此,他們要么強迫性地為此不懈努力,哪怕付出巨大的代價(犧牲個人健康、對家人的忽視等);要么因目標過高而難以行動、裹足不前(猶豫不決,瞻前顧后)。
在過去30年,完美主義變得越來越普遍,年輕人對自己和他人有著更高的要求,這和逐漸增加的社會、社交媒體壓力有關。社交媒體上似乎每個人都光鮮亮麗,但其實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贊美。有研究發現,厭食癥、暴食癥、焦慮、強迫癥和抑郁癥人群其完美主義程度高于其他人,那些有完美主義傾向的人更有可能被診斷患有各種心理疾病,同時也與自殺有一定相關性。
在臨床心理咨詢工作中我們發現,完美主義者追求十全十美,希望行為結果都是好的,他們對自己或他人有著過高的期待。這種過高的標準與人在幼年時期心中“理想化”的完美型父母有關。在幼年時期,孩子認為父母“無所不能”,什么都可以做到。隨著年齡增長和身體心理發育,兒童越來越可以接受父母并不是神,而他們也不是“世界的中心”這一觀點。適度的挫折可以幫助兒童區分想象和現實,通過經受挫折實現成長。隨著面對和處理越來越多的挫折,孩子們可以接受自己和父母及他人都是有局限性的。這一個過程也是一個“去理想化”的過程,意味著個體可以忍受一定的缺陷、失誤和挫折,可以不必事事完美、盡如人意。
除了“理想化”,完美主義的另一個成因是對“不夠好”這一核心信念。從嬰兒期開始,人們不斷接受父母和外界環境的要求和評價,這些生命早期的評價和養育,促進了自戀的發展和成熟,同時也帶來了被評價、被比較的焦慮。“不夠好”意味著有可能不被喜歡,意味著有一定的危險。不論有多成功,都不能充分自我肯定,于是陷入一輪又一輪的焦慮中。只有達成及其嚴苛的標準,才算成功,肯定自我。他們往往內心中充滿了沖突,一方面渴望被肯定,另一方面他們也渴求活出自我。于是在這樣的沖突中,無法著手做事。
人出生來到這個世上,每一個個體在身體、智力、家庭教育、自我能力或后天環境等方面都是不完美的。許多孩子感到不論自己取得多好的成績,他們的父母都不滿意,覺得還“不夠好”;孩子們希望自己是好的,但怎么好法,到達什么程度,連他們自己也不清楚。
人無完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需要警惕自己的完美主義傾向。無論“完美的母親”還是“完美的孩子”都是可怕的。“足夠好的母親”一定是可以犯錯的母親,絕不是一個完美的母親。孩子可以敢愛敢恨,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也能寬容地接受自己的不足。
如果你的完美主義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生活,那么無需改變;但如果它讓你裹足不前,達不到某個標準就不斷自責,就需要做出改變,尊重自己的內心和節奏,不要被焦慮追趕著前行。
(摘自《大眾衛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