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勇
摘 要:我國的科技水平正處于不斷提升的水平,高難度的工作內容也逐漸被人工智能技術慢慢代替,解放人類雙手的同時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但是人工智能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的出現對現有的法律保護和知識產權方面發起挑戰,為此,我們應該協調人工智能與我國現行的法律制度尤其是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關系,讓人工智能技術快速發展,便捷我們的生活,也讓那個相應的制度有保障。本文主要是介紹人工智能技術,分析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對法律制度尤其是知識產權方面的挑戰,最后相應的問題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議與應對舉措。
關鍵詞:人工智能;法律保護;知識產權;挑戰;應對措施
一、何為人工智能
2017年5月在北京發布了一部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這部詩集的作者是人工智能“小冰”。在圍棋世界比賽上有一場著名的人工智能與人類的比賽,“阿爾法狗”在圍棋與柯潔經過一番比拼,最終在比賽中戰勝了柯潔,這個比賽讓我們在發出對人工智能感嘆的同時,也了解到人工智能發展的潛力。人工智能是科研者在人類思想與智力的基礎上希望借助于計算機來實現并使用人的獨有功能的技術。人工智能的研究包括圖像識別、目標檢測、語言識別以及專家系統等等。人工智能分為兩類,強人工智能以及弱人工智能,兩者的區分是人工智能能否實現像人類一樣的思考、推理并解決問題。當前的研究主要是弱人工智能。“小冰”出版書籍,它代表的正是可以像人類一樣可以創作出內容,但是它們人工智能所創作出的內容根據我國當前的知識產權的相關內容分析得知,是不受知識產權法律保護的,這造成市面上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不受知識產權保護的人工智能所創作的內容。無論是站在法律“人文”的角度抑或者是站在知識產業發展的角度,我們都應該反思當前現有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制度,應當建立一個在人工智能背景下的知識產權制度,促進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同時也完善我國當前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制度。
二、人工智能對知識產權法律方面的挑戰
人工智能是否能像人類一樣可以以作者的身份創作以及出版書籍,這一問題引起了相關的知識產權保護專家的熱議,目前的法律是不認同將人工智能生產的機器人作為創作者,它只是人類的一種工具,因而機器人是夠可以是作者這一觀念備受挑戰。我國的知識產權法的制度是在黑格爾的“人格理”上所制定的,以此來讓知識產權法更為合理性,“人格理論”指的是作者在創作之時,會將作者的理念、靈魂以及思想都注入到作品之中,作品所展現給讀者的是思想方面的教育,作者的作品已經成為作者人格的一部分,因而在法律上也就出現了知識產權保護法,最終目的是為了保護人類的人格。人類人體必不可少的一個前提是人格,人格包括姓名、隱私,還包括生命、健康與否以及身體等等,從以上的定義中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并不包含人格的概念,因而人工智能也就不具備作者的概念。人工智能所創造的書籍是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自身的創造力所創作出的作品,并不具備我們所說的“人格”與“意志”,這些不符合傳統的知識產權的保護概念。另外,知識產權的合理性除了黑格爾的“人格理論”外,還包括洛克的“勞動財產理論”使用勞動財產理論解釋知識產權的合理性,是因為作者在進行一些新的發明創造之時,進行了創造性的勞動最終發明提升人類生活質量的產品,那這項產品的專利權就歸創作者所有。人工智能的產品是通過對數據分析,然后再通過自身的反復學習所得到的,并不存在進行創造性的勞動,所以依照洛克的“勞動財產理論”也是無法解決人工智能受知識產權法的保護的合理性。盧梭的“社會契約理論”更注重的是利益各方面的暗示或明示,人工智能為人類的生活帶來了多元化的利益格局,未來也會因為人工智能知識產權法的出現而帶來新的世界格局。
人工智能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正在影響著社會的各個方面,在藝術領域,Google的人工智能所創造的畫品已經被炒作到幾萬元一幅;機器人作為人工智能技術的最直接體現,它能代替人工創作新聞稿件;也能代替人類創作小說;未來的人工智能在藝術創作方面也會越來越多。文學藝術代表的是人類的精神追求和向往,文學藝術作品也有一定的精神權利,人工智能作為文學藝術作品的創造者這一主體問題相較來說比較復雜,人工智能創造的畫品,它代表的是什么精神,精神又表現在何處,精神的權利是什么,這些問題同樣為知識產權的保護提出了很大的挑戰。即使人工智能有強大的創達能力以及計算能力,但是確實與人類的精神還是有很大的差別,法律也會對機器人是否存在精神權利方面有很大的質疑,因而將機器人的精神權利換為設計人員的精神權利,這樣的思路也是存在著諸方面的法律阻礙。
人工智能可以模擬人的大腦活動,模仿人類的思維。人工智能是由神經網絡的神經元組成,通過訓練神經元可以讓人工智能(機器人)模仿人類的思維,進行信息識別等應用,所以說人工智能其實也有超出人類的創造力。智能機器人在目前創作中始終是以做作者的身份自居,這一做法也正引起知識產權法律相關者的熱議,現有的法律表示人工智能所制造出的機器人目前只是一種工具,還不能稱之為“人”。人工智能的專家也在為制造出的機器人進行改進與完善,模擬人類的思考,進行身份信息的識別以及優化機器人自動學習。即使他們擁有超越人類的創造力與計算力,但是否具有虛擬人格也有待商榷,值得我們深入思考。在2015年的大型會議歐盟會議中,有人根據機器人可自動學習這一特點提出了自主性的機器人應具備虛擬人格,但虛擬人格與人格的規定也僅限于在科學理論的范圍中,并不能用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來權衡利益。
三、健全人工智能相關的知識產權法律保護措施分析
在面對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時代,要想為人工智能建立知識產權法,首先最重要的就是打破傳統的思維禁錮,傳統的知識產權法在判定人工智能知識產權的問題時,主要的問題是沒有判定的依據,所以有必要深入探究人工智能的技術的性質,加強對人工智能技術的法律保護。為了應對人工智能技術在法律面前的挑戰,應采取一些有效措施。應該加強對人才的培養,我國的科學研究技術、人工智能應用方面都在順利的進行,并且有越發展越好的勢頭,但在人工智能的學術方面仍處于一個初步的階段,主要是圍繞人工智能是否具有人格、人工智能的著作以及創造是否具有專利性等問題,本文認為,在新的改革到來之前,在還未步入人工智能全面發展的時期,我們應當讓相關的技術人員,無論是人工智能的科技創造者還是人工智能知識產權法律制定者,都應該把握機遇,積極參加國內外的研討、學術交流等等,快速了解國內外的發展趨勢。另外,人工智能跨領域的特點也在催促著我國在此方面應加速培養專業素質過硬的復合型人才,促進我國的學術與技術的發展,讓中國成為世界發展的引領者。
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要求相關知識產權應盡快健全主客體的關系,智能時代的到來提醒我們應該認可機器人是創作作品的主體,通過對人工智能有新的認識,認可人工智能具有虛擬人格,對其創作的作品給予肯定、理解與認可,才能避免出現機器人被濫用的行為。總之要建立一個更加完善的知識產權法,才能保證對人工智能有確切的主體關系,以此減少法律的阻礙,推進人工智能技術的面發展。
人工智能是通過數據和算法才能學習人類的行為,我們要想建立完善的保護體制,應當對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深入的思考,這樣才能充分發揮人工智能技術的價值。順應時代的潮流,肯定人工智能的價值并對其進行法律保護,需要法律工作者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從內容上對現有的知識產權法進行補充,這樣可以對人工智能進行有效的產權保護,打破局限性,肯定人工智能具備主體的性質與價值,解決目前理論上的論難,結合機器人的性質,發展和更新目前的知識產權法,加強知識產權法的司法與立法的理論基礎。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人工智能技術的出現,對目前的知識產權法提出了挑戰,同時也是我國知識產權法更新與發展的一個機遇,人工智能目前正在一步一步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我們也應該在享受人工智能帶來的便利條件時,為知識產權受到人工智能的挑戰做出一系列的新措施應對,人工智能才會發展的更好,我們的社會也會發展的更快。
參考文獻:
[1]吳漢東,張平,張曉津.人工智能對知識產權法律保護的挑戰[J].中國法律評論,2018(2):1-24.
[2]楊延超.人工智能對知識產權法的挑戰[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8,34(5):120-128.
[3]李彥濤.人工智能技術對專利制度的挑戰與應對[J].東方法學,2019,67(1):84-93.
[4]李明,康乃馨,宋雪梅,秦銘陽,董敏,薛鑫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知識產權歸屬規則研究——以著作權歸屬為視角[J].新產經,2019(01):91-93.
[5]管育鷹人工智能帶來的知識產權法律新問題[J]貴州省黨校學報,2018(05):5-14.
[6]慕曉琛人工智能生成物著作權歸屬之域外法研究——以英國、美國、歐盟和澳大利亞為例[J].《上海法學研究》集刊,2019(9):90-101.
[7]曹源.人工智能創作物獲得版權保護的合理性[J].科技與法律,2016(3):488-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