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詞“雞娃”是當前“教育焦慮”的直接反映,從詞性上看可以是名詞,也可以是動詞,其產生發展有內容、構詞和表達上的深層原因。以“雞”為核心語素,以“雞娃”為基本指向,擴容衍生出系列“X雞”詞群成員,具備現代漢語中“隱語”或“黑話”的典型特征。
關鍵詞:新詞;雞娃;釋義
*本文為中央高校專項資金項目“漢字與文化視野下一體化文化育人策略研究”(2021VI032)、武漢理工大學教學改革項目“課程思政元素的發掘凝練與探索實踐”的研究成果。
新課標要求語文學習和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在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1]。近期,熱播劇《小舍得》引發的“教育焦慮”問題,成為當下的熱點話題,新詞“雞娃”走近公眾視野。新的社會行為、社會現象催生新的概念、新的詞匯。通過觀察語言文字應用的新現象,思考語言文字發展的新問題,將有助于提升語文教學的品質。
一、“雞娃”釋義與流行
所謂“雞娃”,在動詞性的意義上就是“虎媽”“狼爸”們給娃“打雞血”,調動一切資源,不斷地激勵孩子上進,給孩子安排學習活動任務,以求孩子成為競爭中的佼佼者。
“雞娃”可以是名詞,意指被家長不停“打雞血”而培養出來的孩子。如:
(1)當“第一代雞娃”長大成人。(澎湃新聞網,2021年5月14日)
(2)雞娃媽媽的自白:不僅要站起來,還得踮著腳。(CBR傳播人網,2021年4月21日)
但更多的時候,“雞娃”則是動詞,有“激娃”“使娃激”之意。如:
(3)什么才是“雞娃”的正確方式?(《人民日報》,2021年5月7日)
(4)“雞娃”應“雞”娃之所急。(《陜西日報》,2021年5月17日)
(5)你今天“雞娃”了嗎?(《瀟湘晨報》,2021年4月27日)
新詞“雞娃”能夠讓人久留口談、過目不忘,其產生和發展有如下深層次原因。
一是有語境基礎。近年來,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教育投入大量財力、人力和精力,以期孩子出類拔萃的這種行為,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中國式“虎媽”“狼爸”威名遠揚,具有了話題性。與“虎媽”“狼爸”相類似,“雞娃”一詞的出現只是換個叫法,其本質都是激勵孩子不斷地學習上進,形象地道出了人們想說的話,回應了當前“教育焦慮”的敏感話題,引起強烈的共鳴。
二是有構詞模因。“守正”就是要承接固有的形式,“出新”則是要推陳創新。以“雞”為核心語素來構詞,是漢語比較常見的一種方式,如“雞頭”“雞肋”“雞犬”“雞豚”等。新詞“雞娃”的“雞”,在保留原本名詞屬性的基礎上,被賦予了更多濃郁的動態色彩。勵志的喝“雞湯”、亢奮的打“雞血”等新義,對新詞“雞娃”的出現具有啟動效應。承接“雞”司晨報曉所具有的“持之以恒”的寓意和品質,把“雞”和“娃”組合,進行類比和推理,使“雞”發展出動詞性,在繼承中創新發展,生發出了新義。
二、“X雞”詞義衍生及其他
“雞娃”的世界,自成一套話語系統。以“雞”為核心語素,以“雞娃”為基本指向,擴容衍生出一系列“X雞”詞群成員:
以“雞”的內容為指向,有“素雞”“葷雞”等。“素雞”是指接受級別較高的素質教育,如鋼琴、圍棋、畫畫等各種才藝情商活動,進而延伸到馬術、擊劍、花樣滑冰、冰球等的教育。“葷雞”則是以學科類內容為培養方向,以提高學習成績為主要目標,雞血式地對娃進行語數外、物化生、政史地等應試教育。如:
(6)家長圈內通行“黑話”,青龍白虎區、葷雞OR素雞儂曉得伐?(搜狐網,2019年9月10日)
(7)雞血媽媽:不管是素雞,還是葷雞,只要孩子能進步,都是值得滴!(簡書APP,2020年7月27日)
以“雞”的場所為指向,有“家雞”“班雞”“機構雞”等。“家雞”顧名思義就是在家“雞娃”;“班雞”則是在課外輔導班“雞娃”;靠著上機構培訓班“雞娃”,就是“機構雞”了。如:
(8)“雞娃”“牛蛙”琳瑯滿目;“家雞”“班雞”各顯神通。(紅網,2021年5月4日)
(9)外地學校雞血是死讀書,上海機構雞是素質教育,這是為什么?(籬笆社區,2020年11月22日)
以“雞”的方式為指向,有“偷雞”“明雞”“假雞”“混合雞”等。“偷雞”是偷偷地“雞娃”,生怕別人家的娃效仿學習;“明雞”是光明正大地“雞娃”;“假雞”則是假裝“雞娃”,形勢所迫只得隨大溜;“混合雞”是兩種以上“雞”法搭配使用。如:
(10)雞娃甚至還形成了一圈鄙視鏈,“素雞”的鄙視“明雞”的,“明雞”的鄙視“家雞”的,“家雞”的鄙視“偷雞”的,鄙視鏈最底端是“假雞”的。(番薯307的博客,2021年1月18日)
以“雞”的承受度為指向,有“耐雞”“不耐雞”等。“耐雞”是指娃能經受父母安排的任何學習任務,有較強的忍耐性;“不耐雞”則指孩子經受不了家長的“雞娃”方式,缺乏堅持和忍耐。如:
(11)5歲自主閱讀《哈利波特》,快樂的娃更耐雞。(家長筆記社區,2020年6月9日)
(12)誰說男娃不耐雞,5歲大童英語啟蒙一年后,“聽說讀寫”進階的年度總結。(小花生網,2020年11月22日)
以“雞”的對象為指向,有“自雞”等。“自雞”指的是有的家長本身是老師或者學歷層次較高,為“雞娃”而自己加強學習,也能自行輔導孩子。如:
(13)為什么要自雞英語?!(知乎社區,2020年6月5日)
(14)雞娃前先自雞。(小紅書APP,2020年12月10日)
值得關注的是,以上“X雞”衍生詞匯多活躍于網絡媒體、社區論壇、微博微信、APP等平臺,主流的報刊雜志等還較少出現,表明這種“X雞”詞匯形成時間還不長、受眾還不夠廣,還沒有完全定型凝固。這具備現代漢語中“隱語”或“黑話”的典型特征,是某些社會群體創造出來、用于內部交際的符號體系,往往不為群體外部所熟知。
此外,以“娃(蛙)”為語素,還可以構成“X娃(蛙)”詞群。如學習成績好、各方面表現都很優秀的“牛娃”;成績等各方面都比較普通的“普娃”,也叫“青蛙”;走英文原版閱讀路線的“原版娃”;能刷題、會考試的“應試娃”等。還有“X牛”系列,如奧數厲害的叫“奧牛”,英語厲害的叫“英牛”,天生就牛的叫“天牛”,靠后天努力取得突出成績的叫“人工牛”等。還可擴展到更多其他動物,比如沒參加過輔導班、只掌握教學大綱的“小蝌蚪”,資質普通、表現平平的“小青蛙”等。
三、余論
一個新詞能夠被大家接受、流行開來并廣泛使用,除了具有新鮮的內容、活潑的形式、講究的修辭以外,還要能最直接、最迅速、最充分地反映和表達社會關注、大眾關切。同時,要保持熱度持續,并固化定型,還要能夠體現時代特征、弘揚正能量、引導語文生活。
2020年,新詞“內卷”入選《咬文嚼字》年度“十大流行語”。該詞一出現,立即成為一個高頻詞。“內卷”本是一個生物學術語,后延伸到基層組織管理、社會科學及學校教育等其他領域[3],尤其在教育領域廣泛使用,用來形容激烈的、過度的內部競爭。繼而擴大到社會生活各方面,各行各業內部的非理性競爭都以“內卷”稱之。
“雞娃”與“內卷”相類似,都直接映射了當下大眾普遍的教育焦慮。在教育“內卷”背景下,“雞娃”被看作是對抗焦慮的“處方”,教育也因此切換為“軍備競賽”模式[4]。強迫的壓力、強烈的期待、強大的焦慮,催生了諸如“內卷”“雞娃”等新詞。遵循成長規律,回歸教育本質,才能“喚醒”孩子,“聞道雞鳴見日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3頁。
[2]郭海洋:《說“內卷”》,《語文建設》2020年第12(下)期。
[3]潘曄:《“雞娃”雞出個啥未來》,《半月談內部版》2021年第1期。
(作者:黃雪晴,武漢理工大學漢語言文學系副教授)
[責編崔達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