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單元教學強調在語文學科素養和課程標準的要求下,結合語文學科大觀念,從以知識為主的單點教學轉變為大單元形式的整體教學。以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冊第三單元為例,從提取單元大觀念入手,結合逆向設計理論,可以對大單元教學進行設計策略研究。
關鍵詞:大單元教學;大觀念;逆向設計
*本文系安徽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大觀念視域下的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JKZ20005)的階段性成果
大觀念視域下的高中語文大單元教學,要求教師以極高的站位,結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學習任務群要求、單元導讀、學習提示、單元學習任務,提取出能夠跨越情境的大觀念,圍繞大觀念進行教學活動設計,逐步落實和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并指導學生在情境中進行教學實踐。
一、大單元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
(一)“逆向教學”設計理論
“逆向設計”理論是指教師從最終的結果或預期目標出發,根據結果或目標對學生學習的要求以及為達到此要求而實施的教學設計。下圖為開展“逆向設計”的流程圖。
用該理論,對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第三單元進行大單元教學設計。下面對整個設計過程進行分析與總結。
(二)大觀念(Big Idea)
在課程與教學領域,大觀念具有以下特點:在地位上,大觀念居于學科的中心位置,是集中體現學科課程特質的思想或看法;在功能上,大觀念有助于設計連續聚焦一致的課程,有助于發生學習遷移;在性質上,大觀念具有概括性、永恒性、普遍性、抽象性;在范圍上,大觀念意指適用較大范圍的概念。
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編寫體例明確“根據課程標準的精神,教材采用的是大概念、大任務、大情境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方案”,其中的“大概念”就是本文所說的“大觀念”。依據教材編寫的建議,教學活動中開展大觀念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是落實課程標準的重要體現,開展大觀念教學實踐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二、大觀念視域下大單元教學設計的具體過程
(一)提取大觀念
根據大觀念的特點,在提取大觀念的時候需要從課程標準的整體要求、學習任務群的具體要求、單元導讀、學習提示、單元學習任務等方面綜合考慮。本文以部編版必修下冊第三單元為例討論大觀念的提取?!皩嵱眯蚤喿x與交流”有社會交往類、新聞媒體類和知識性讀物三大類文本,其中必修下冊第三單元屬于知識性讀物。
單元導讀中明確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探索與發現”。兩篇自然科學類和兩篇人文社會科學的文章,展現的是不同領域學者們的探索精神和科學態度,從而激發我們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和熱情。其中學習任務是學習知識性讀物的閱讀方法,把握關鍵概念和術語,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作者闡釋說明、邏輯推理的方法,學習文章語言嚴謹準確的特點,并能探究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形成見解,能清晰地說明事理。
單元學習任務包含四項。任務一,強調體驗學術研究的獨特魅力,了解“發現”與“創造”背后的思維方式。任務二,對于知識性讀物的閱讀體驗,要注意文中的概念和文章的思路。如何清楚地說明事理,要找到主要概念,辨析概念之間的關系。任務三,側重從理解性閱讀過渡到研究性閱讀和批判性閱讀,利用閱讀所得探究具體的問題,學以致用。該任務強調對高階思維的培養。任務四,指出本單元的寫作要求“說得清,道得明”,并完成寫作任務,進行交流修改。
根據以上所屬學習任務群、單元導讀、單元學習任務的要求分析,確定該單元的大觀念為:說明的清晰嚴謹與明白易懂的統一。
(二)逆推學習過程
單元的大觀念確定后,在教學設計時要考慮到閱讀與寫作的統一,同時要凸顯知識性讀物文體特征的教學。從選文上來看,《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屬于演講稿和論文的整合,《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敘述童年的兩件小事和高中的實踐探究引領作者走上理論物理學家之路的過程,帶有自傳性質?!吨袊ㄖ奶卣鳌肥且越ㄖ卣鳛榻榻B對象的科普小論文,而《說“木葉”》抓住文學現象進行分析,屬于文藝隨筆,作者從現象到本質闡釋的過程,邏輯嚴密,語言嚴謹準確值得學習。
根據說明文的文體特征,從讀寫結合的角度,要想說明做到清晰嚴謹與明白易懂的統一,可從誰在說明(作者意識)、為什么說明(寫作目的)、向誰說明(讀者意識)、說明什么(說明對象)、怎么說明(說明方法、說明順序)、說明得怎么樣(說明效果)六個維度學習。學習過程設計如下:首先,了解四位作者的生平經歷,明確文章的寫作背景,側重“誰在說明”“為什么說明”;其次,閱讀兩篇自然科學類文章,梳理科學家探索與發現的歷程,理解科學思維方式和科學精神,閱讀兩篇社會科學類文章,把握關鍵概念,梳理出作者的寫作思路,讀懂文章的內容,側重“說明什么”。
再次,從說明方法和讀者感受入手,梳理四篇課文的說明方法和說明順序,重點從《中國建筑的特征》和《說“木葉”》中理解作者如何用簡明準確的語言介紹事物、說明事理。比如,梁思成說明中國建筑九大特征的原因時,并不是用建筑學專業術語。他用“詞匯”比喻建筑的構件和要素,用“文法”比喻建筑的慣例和法式。即便是不懂建筑學的普通讀者也能理解作者的意思。《說“木葉”》中,林庚既從大量的詩歌典型例子入手,歸納得出“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又在行文中多設置疑問和懸念,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這兩篇文章可作為側重“向誰說明”和“怎么說明”的典例。再如,屠呦呦的文章是在頒獎會上的演講,面對的是全球學術界人士,也兼向大眾傳播,在內容上,除了介紹自己和團隊的探索過程,還特別強調了中醫藥學對于青蒿素研究的重要作用。
最后,側重“說明得怎么樣”是綜合以上要素后形成的說明效果,體現了作者靈活使用說明方法,并從讀者可接受的角度選擇說明的內容。對于讀者對作者的觀點是否認同并接受,在教學中可引入批判性閱讀,比如關于《說“木葉”》,陳鶴琴先生曾提出不同的觀點,這樣的閱讀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閱讀學習結束后,構建知識體系和收獲,指導自己的閱讀與寫作,完成單元寫作任務。
(三)確定評估,引入評價量規
逆向設計最重要的步驟是在學習之前,要將評價證據提前制定好。下面是進行閱讀教學時制定的評價量規。
就單元任務中對于寫作的要求,圍繞該單元的大觀念和說明文的寫作特征,制定寫作的評價量規。

(四)設計教學,落實任務環節
覃文珍、尤煒等在《關于統編高中語文必修下1~3單元的14個問題和建議》中提到:“本單元并不只強調說明文寫作的具體方法和技巧,而是重視深入理解事理,把握說明事理的思路?!痹谶M行閱讀教學時,圍繞大觀念,進行整合式教學,可設計三個課段,9個課時,見下表。(說明:《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個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中國建筑的特征》《說“木葉”》分別簡稱為《青》《一》《中》《說》)。

三個課段,第一課段主題是認識科學精神,第二課段主題是讀懂科普文章,第三課段會寫科普文章。下面重點就第二課段的學習環節進行介紹。
第三課時是看特征、明目的。科普文章在閱讀時要學會聚焦文體特征,如抓住語言細節,明確寫作目的,比如屠呦呦在發言時,人稱選擇多用“我們”,強調成就來自團隊。在記述探索經歷時,三次感嘆號的使用,兩次提到“終于找到了”體現了作者對研究發現的激動和興奮。再如借助語言學關系,梁思成用詞匯與文法的關系去闡述構件與建筑營造法式之間的關系。通過人稱、標點、語言學關系的捕捉,感受科學工作的艱辛和樂趣。
第四、五課時是抓概念、理思路。創設學習情境——科普文章推介會。要求如下:選擇一篇你感興趣的科普文章,寫出該文章的關鍵詞及內容概要,并寫出推薦理由,向班級同學介紹這篇文章。在教學時,從三個部分展開,先要區分概念,再明確主次概念的關系,最后闡釋關系。區分概念時,細讀《青》《一》,從中找出主要概念,用一段話揭示主要概念之間的關系。明確主次概念關系時,閱讀《中》《說》,學會區分主要概念和次要概念,用思維導圖,繪制出主要概念和次要概念之間的關系。闡釋關系時,選擇四篇課文的一篇,用一段話說明文章是如何圍繞這些概念進行闡說的。要求呈現作者的判斷,說明作者闡說的過程,解釋闡說過程的合理性。
第六課時是明邏輯、說清楚。該課時要理清文章的思路,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學會如何去闡明事理。采用兩個環節,一是梳理“發現”。梁思成、林庚通過獨特的視角闡說自己在學術中的“發現”,用表格的形式按照闡說視角、闡說事理、有關概念三個維度梳理文章內容。二是“順序”不同。梁思成采用先總體再部分,先時間順序后空間順序。林庚在說明“木”的第一個特征時,采用的是歸納法,對于第二個特征時用的是演繹法。
第七課時是觀讀者、巧闡說。創設科創展館解說情境:學??萍紕撔抡褂[館迎來一次開放日活動,你作為展示館志愿者,將為某初中的校領導、家長和初中生代表介紹學??萍紕撔碌臍v程和取得的成就。教學時,第一環節,分析讀者特點。第二環節,對比閱讀明讀者。將同一作者針對同一題材的不同文本進行對比閱讀。如對比閱讀《中國建筑的特征》與《中國建筑史》中有關斗拱部分的說明。同為介紹斗拱的文段,因讀者對象的不同,兩段文字的說明方法和語言上有著明顯的不同。第三個環節,解說詞要點。結合讀者對象的特點,解說詞從關注點、可選擇的解說內容、可采用的解說方法方面分析。在情境和任務中建構讀者意識,改變以往教學重點只關注說明方法、說明效果。
三、結語
大觀念視域下大單元教學設計研究是基于提取學科大觀念后,結合逆向設計理論,先確定學習目標,再確定評價依據,最后進行教學設計。其中學習目標的確定要圍繞課程標準、單元提示、單元學習任務提取出大觀念。大觀念教學研究的現狀表現在,一是大觀念的站位相對較高,極考驗一線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理論轉化能力等多個方面,特別是大觀念的確定。二是大單元的教學實踐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但是將大觀念與大單元結合的教學實踐探索并不多,需要更為踏實的進行理論與實踐研究。堅定地將該研究有效地進行下去,對于教師轉變站位,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格蘭特·威金斯、杰伊·麥克泰格著,閆寒冰等譯:《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第二版)》,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6月。
[2]崔允漷:《學科素養呼喚大單元教學設計》,《上海教育科研》2019年第4期。
(作者:喻海燕,安徽省合肥市第六中學教師)
[責編芮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