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名著閱讀的重要性的日漸提升,名著閱讀的過程也開始由課堂逐漸走進生活,名著閱讀的重要性的提升體現在名著閱讀的生活化、常態化的落實,這是閱讀名著的必然趨勢。閱讀應該以過程為導向,而不能以閱讀結果作為目標,因此,名著閱讀的改革,必然會帶來相關閱讀情景的轉化。
關鍵詞:名著閱讀;閱讀情境;閱讀教學
*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三五”教育部規劃課題“基礎教育階段生態語文教學系統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編號:FHB180601—總課題組〔2021〕第025號)研究成果。
新課改以來,隨著名著閱讀重要性的日漸提升,閱讀名著的過程逐漸由課堂走進生活。讓孩子愛上閱讀,持續保持閱讀的溫度,是需要進一步加強并提升到日常中的重要課題。閱讀是語文教育乃至整個教育的核心,任何一門學科的知識的獲得都需要閱讀來實現。因此,名著閱讀的生活化、常態化的實施,是必然趨勢,會帶來相關閱讀情景的轉化。
一、從閱讀硬件到閱讀軟件的轉化
目前,我們為學生提供的硬件條件有了很大提高,從學校圖書館采購統一配置學生用書到學生人手一本,從安排專門的閱讀課,到每天的日常教學活動的閱讀安排,為學生提供各種閱讀的平臺;然而,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還應該做相應軟件條件的調整與轉變。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在課堂上教師首先就應該是教室里最會閱讀、最熱愛閱讀、最憧憬閱讀的那個人,只有這樣,當我們自己每天懷著對閱讀的激情與感動站在學生們的面前,我才可以用飽滿的閱讀熱情激勵、感染和引導學生像我一樣深切地熱愛閱讀。“閱讀既是認知的過程,也是情感的旅程,身為教師,就是要幫助學生踏上閱讀之旅,教學生看懂閱讀的地圖,在他們迷路時告訴他們怎么做,但這個旅程終歸是他們的,要由他們自己去完成”。這樣一來,就要求語文教師要轉化自己的思想,把自己打造成這個環節當中最重要的軟件條件,促進孩子的閱讀。哪怕是走進教室的一瞬間,手里拿著一本喜歡讀或正在讀的一本書,和同學們去分享,言傳身教,傳遞讀書的熱情讓學生能夠不知不覺地被吸引,這是最好的教育情景。我記得多年前我自己在讀李薇漪的《重返狼群》的時候,我真的是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地打動,但我當時并沒有刻意地要求同學們集體閱讀這本書,在對學生的閱讀指導上也缺乏方法性和系統性;然而,奇跡總是在悄無聲息中發生。沒過幾天,我就發現同學們的桌子上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了《重返狼群》這本書,剛開始他們羞于拿出自己的書來讀,也羞于表達,但時間長了,就有越來越多的同學圍著我試著跟我交流書中的內容。我想,這就是閱讀帶給他們的自信。后來,還有同學給我推薦《重返狼群2》,師生共讀一本書的場景也就是在這樣的情境下搭建起來的。后來我又推薦同學們看賈平凹的《懷念狼》、姜戎的《狼圖騰》等;再后來,對于狼性、狼文化,同學們開始有了自己的深刻認識。有的同學閱讀了一系列和狼有關的書籍,甚至有的同學還饒有興趣地從生物學角度進一步深入了解狼的屬性特征。從這一個小的經驗中我更加意識到:作為引領閱讀最核心的軟件條件,教師必須主動提升自己的角色內涵。
二、從被動閱讀到主動閱讀的轉化
名著閱讀改革伊始,我們還是用考試的方式裹挾學生能夠更好的完成閱讀,但是這樣的方式畢竟走不遠,也攀不高,其實有時候我們真的不用刻意強調太多閱讀的重要性。今年又是一屆新初一,積累了幾年的閱讀經驗,我開始采取更多干預措施引領孩子們閱讀,比如,對于不讀書的學生,我讓他們每天給我錄制一段讀書的語音。這個對他們來說很容易做到,孩子也樂于表現。閱讀初期,我只讓他們讀三分鐘,后來孩子們主動給自己加時間。最初我讓他們選《朝花夕拾》中的精彩段落讀,孩子們不知不覺就能堅持讀完整篇。堅持一段時間,很快一本書學生就讀完了。讀完以后,有的同學主動自覺開始讀下一本全班共讀的書,也有的同學自己選書讀,我也會誠懇地告訴他們,有些書我并沒有讀過,通過聽他們讀,也促進了我的閱讀,學生為此也感到很自豪。目前給我打卡的同學甚至還有讀《鏡花緣》這樣半文言的內容。并且每次都要堅持讀完《鏡花緣》一整章。回頭反觀,最開始是我給孩子留的一項特殊任務,但是到后來,孩子自己沉浸在閱讀中難以自拔,他們開始真正享受讀的過程,享受閱讀帶給他們的成就感。寫到這里我突然意識到,他們現在不是為了讀給我,而是在讀給他們自己聽,是真正用“心”在閱讀。現在,在局部實驗成功的基礎上,我把這種方法拓展到全班,成立閱讀小組,每班選七名組長,假期的時候,每天群里讀書,組長再和我成立一個小組,也要給我打卡匯報讀書內容。我所教的兩個班級的絕大多數學生都很熱愛閱讀,同學們都有很高的閱讀積極性。很多同學一到下課就圍著我跟我討論書中的內容,表達他們的看法。還有一些同學開始強烈推薦給我他們曾經讀過的或者喜歡的書,甚至有的同學直接把他們推薦的書擺到我面前,“要求”我去讀,這讓我感覺很幸福。臨近放假,我又讓孩子們在微信小管家給全班同學寫推介書目,并闡述推介理由,便于學期結束后去引導大家選書閱讀。實際上,交流的過程孩子們給了我很多啟示。我進一步了解了他們閱讀喜好,也了解自己的閱讀盲區,更能促進選好書推進孩子們的主動閱讀。
三、從平面閱讀到立體閱讀的轉化
霍布魯克·杰克森提出:“任何時間都可以是閱讀時間:不需要設備,不需要特定時間和地點。閱讀是唯一一門在任何時候都可以進行的藝術。”因為我們進行名著閱讀的首要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能力的提高不是通過做題得來的。做題所獲得的不外乎是一些做題的技巧。閱讀能力必須從踏踏實實的獨立的閱讀中獲得。這就需要讓學生每天都能抽出一些獨立閱讀的時間。其實這并不難,比如說在早讀的時候,交完作業,學生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時間沉浸在閱讀當中。一本書,只有讀的時間越多,才越想花更多的時間去讀。這些在學校就能夠擠出時間閱讀的孩子回到家里繼續閱讀的可能性就會越大。讀得多,想讀的會更多。美國教育改革家赫拉·斯曼認為:“每天努力擠出一點時間閱讀,哪怕只看一句也好。如果你每天擠出15分鐘閱讀,一年下來也會是不下的收獲。”實際上,我們的孩子就是需要具備擠時間讀書的精神,很多孩子把手機用在看手機,或者無謂的消耗時間上,如果真的擠出十五分鐘時間,別說是放學后,就算在學校里這個時間也總是有的。問題是孩子能夠養成持續閱讀的習慣,能夠把讀書當成一件事兒來做,時間并不是大問題。這些節省下來的時間所帶來的額外的收獲效果可能甚至大于一節課的收獲。因為這十五分鐘是學生切實的在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是閱讀能力提高的實踐性的訓練過程。
當然,我們除了抓住零散時間的閱讀之外,還可以利用有聲閱讀,現在有聲閱讀的渠道非常廣泛,也非常便捷,可以說用基本上利用路上坐車的時間就能完成閱讀這件事。就算只聽十五分鐘,這樣,疊加起來看,一天半個小時的閱讀保障就不成問題了。這還沒有算上我們正經的拿出書安安靜靜地專注享受讀書的時間呢。所以說閱讀是隨時隨地可以用讀或者聽的方式來完成,立體閱讀首先要關注的就是時間和渠道的保障。
四、從粗放閱讀到細節品讀的轉化
剛開學的時候我曾問過學生:讀過《西游記》嗎?學生們的表現堪稱精彩,有的嘴角微微揚起,似笑非笑,有的直抒胸臆:老師,幼兒園差不多我就讀過。總之,學生們用豐富的神情和七嘴八舌的話語告訴我:這個問題我問的太多此一舉了。然后我又問,看到什么程度?什么程度?學生有些不解。有的說,都看了好幾遍。您想要看到什么程度?我說那既然如此,給我說一段。同學們紛紛舉手,還有的光舉手不行,要大聲喊著老師,讓我注意到她,然后我叫起了幾個手舉的最高的,讓他們給我說說自己最熟悉的情節,學生侃侃而談,滔滔不絕。然后我說,我不是想聽這些,給我說說細節。學生又疑惑,剛才說的都是細節啊,我說:不夠細。那還要怎么細?比如孫悟空學藝。這是前幾章的內容,一般讀書都是前面讀的更認真,應該印象也更深刻。我說誰來給我說說跟誰學藝?菩提祖師唄,學生們大多知道。具體情境能給我說說嗎?這下,舉起的手的就陸陸續續又都放下了,我只好點名,但是站起來,也是斷斷續續,三言兩語沒下文了。學生大體能記住孫悟空的師傅是菩提祖師,也能準確回憶起孫悟空學到的兩個絕招:七十二變和筋斗云。再就是往后的內容,金箍棒是定海神針之類的。這中間就沒什么了。我就再追問:這本書當中有沒有你特別熟悉的細節,什么叫讀熟呀?你要如數家珍娓娓道來,我不是要框架,框架誰都知道。這下子同學迷惑了,原來讀書還要讀得這樣細,我說,不需要都這么細,但起碼你得有細讀的地方,也就是精讀。后來我帶著學生一起去回顧書中的第二回中的幾個相關情節,一是拜師之后“次日,與眾師兄學言語禮貌,講經論道,習字焚香,每日如此。閑時即掃地鋤園,養花修樹,尋柴燃火,挑水運漿。凡所用之物,無一不備。”二是悟空在聽祖師登壇講道之時:“孫悟空在旁聽聞,喜得他抓耳撓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三是悟空在深夜得到祖師傳長生不老之道后:“單間東方天色微白,西路金光大顯明。依舊路,轉到前門,輕輕地推開進去,坐在原寢之處,故將床鋪搖響道:‘天光了!天光了!起耶!那大眾還正睡哩,不知悟空已得了好事。當日起來打混,暗暗維持,子前午后,自己調息。”這三段文字每每讀來,對悟空這個人物形象實在是大愛,試想,作為一個老師,對這樣勤勞聰敏的弟子怎么能不想多傳授一些知識給他呢?簡簡單單的三小段文字把悟空的聰敏淋漓盡致地刻畫出來了。細節處見人品,細節處品趣味。所以,我們的閱讀就是要引導學生享受閱讀帶給我們的樂趣。而閱讀經典就是從這只言片語、字里行間感受文字的無窮魅力。
五、從閱讀文本到認知經驗的轉化
閱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提升素養,提高認知水平,能夠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從閱讀文本到認知經驗的轉化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是有潛伏期的,可長可短。初一我們剛剛讀完《朝花夕拾》,元旦的時候,我收到一名同學的祝福:老師,恭喜恭喜!我剛要問:恭喜我什么?轉念一想,他是在模仿阿長。我趕緊說,你等著,開學我就給你帶一個福橘。學生很開心,我也很高興。這是文學語言帶給我們對特別含義的理解和超越年齡界限的話語共鳴。另外,讀書也并不是讓自己迷失在書中,而是從書中能夠遇見更加精彩的自己。“我們閱讀,借此來探索世界的模樣,體驗不同的生活。如果我們的生活如同一團亂麻,而我們想要將它理清,那么書中所寫會給我們指明一個方向,因為它包含了全世界的智慧,我們甚至可以從中選擇那些最適合自己的智慧。”具備了閱讀經驗的同學在認知上乃至于從閱讀到寫作都會有大的提升。就拿我上一個問題當中提到的孫悟空的那段細節的描寫,我們再去完成閱讀訓練的過程中,涉及到人物形象相關的題型的時候,實際上我們的關注點就不單單是在某人身上所發生的的大事。何況,從一本書的架構來看,何為大事?要引導學生關注人物一舉一動中傳遞出的人物性格。再進一步講,學生的關于細節描寫的寫作訓練也從中受到啟示。所謂細節就是悟空聽講時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是悟空學藝歸來后的“輕輕地推,故意的搖”,是因缺少睡眠時的“暗暗維持,自己調息”。這就是從閱讀文本到認知經驗的轉化,由認知經驗到寫作探索的提升。閱讀能一箭多雕,何樂而不為?
六、從閱讀考試到閱讀興趣的轉化
單純應付考試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新時代對閱讀的要求,要從考試的模式化中開辟出一條能夠促進學生閱讀興趣的新途徑,這是保持持久閱讀的基本保障。閱讀應該以過程為導向,而不能以閱讀結果作為目標,更不能只以考試為唯一考核標準,這樣就會使學生的閱讀失去源動力,我們必須要清楚的一件事是閱讀本身就是在學習,通過學習而習得。因此,只有感興趣,才能夠持久、自主地完成閱讀和學習活動。這個活動過程不能一直由教師扶著走,更不由考試逼著走,而是要讓學生自主選擇,通過品讀文化、價值信仰和生活方式來完成自我的升華。這是單憑考試所沒法實現的預期效果,是需要通過閱讀來實現的一種集體人格的共建。另外,針對學生的不同喜好,我給學生們推薦不同的書目,并進一步跟學生之間進行閱讀追蹤、交流和探討。比如有的學生喜歡讀東野圭吾的作品,有的喜歡凡爾納三部曲;有的喜歡讀軍事,有的喜歡品歷史。這就要求老師博覽群書,能夠對學生指導一二。這樣,在全班共讀一本書的基礎上還能夠根據個人喜好進行個性化的選擇,既能完成相應閱讀任務,又能保護學生的閱讀興趣。所有,為了能夠以身示范,學生推薦給我的書,我一般都會認真去讀,再和學生作簡單交流。比如我原來讀過《擺渡人1》,我推薦給學生,學生讀完以后反過來又把《擺渡人2》和《擺渡人3》推薦給我去閱讀,也正是在這件事上我發現,讀系列書籍就是趁熱打鐵,能夠無形推進孩子的閱讀深度。
當然,還有更多可見可聞的轉化,比如從閱讀書名到閱讀版本的轉化,從閱讀教材到閱讀學術成果的轉化,從單一閱讀到多類型閱讀的轉化,從階段性閱讀到無界限閱讀的轉化,從當下閱讀到終身閱讀的轉化,從無意閱讀到有意閱讀的轉化,從讀文本到讀批語的轉化,從讀一本書到讀相關主題內容的轉化,從閱讀輸入到文字輸出的轉化等等,都可以展開探討。
(作者:于笑妍,北京市第二中學分校教師)
[責編尹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