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大工 馬慧青 宋紅
摘要:教育是人類文明的同步伴生現象,教育社會性與教育客觀性的辯證統一是人類教育文明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要求。教育社會性建構是一個國家教育成敗的決定性因素,教育客觀性追求是人類教育使命的實現保障。單就學校教育語文教材深究,可對教育文明的理解把握和建設發展一窺全貌。國家語文新教材凸顯、強化了教育特性中的社會性與客觀性,并盡可能在充分尊重教育規律的前提下實現二者的辯證統一,這也是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教育觀的體現。當代社會需要的優良教育,就是在遵循師道“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堅持“以學為本”,使受教育者成人、成才,得以安身立命、宜室宜家、利民興邦。
關鍵詞:語文教材;教育文明;社會性;客觀性
*該文為省部級課題“海南省意識型態與輿論研究基地”后期資助課題(立項號:20HQZZ12)階段性研究成果。
教育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形成人類歷史發展各階段各有特色的教育文明,是人類文明的同步伴生現象,也是催生進化文明的重要因子,是文明的重要組成和標志。早期人類社會中,部群首領無不是教育者:燧人氏設教臺鉆木取火、結繩記事;伏羲氏授人漁獵、圈欄養殖;神農氏教辨五谷、耒耜稼穡;軒轅氏、嫘祖教人行車、繅絲……學校教育則是教育文明中最規范、最科學、最全面、最有力的核心部分。不久前全國中小學人文教材統一為“部編本”,2020年全國普高也開始實施國家新教材新課標,中國進入了學校教育的新階段。在此僅就語文新教材作一番淺近的分析,對教育文明的理解把握和建設發展做一些有益的探討,以期得窺全豹。
一、教育社會性與教育客觀性的辯證統一是人類教育文明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要求
教育簡言之就是使人成才、成人的實踐活動,即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之為也。成才教育強調一個人學會謀生的知識、技能等,是教育的客觀性體現;而成人教育則強調作為社會人應知應會的倫理、規矩,是教育的社會性使然;二者俱備,受教育者方能安身立命、利民興邦。只有充分重視教育社會性與教育客觀性的雙重特性,才能符合人類教育文明的根本要求,實現教育的主要功能。
成才教育遵循的是為人類所共有、不因歷史階段、社會政治而改變的教育科學規律,它必須根據教育對象的生物特性進行教育和教學,同時又能促進教育對象的身心發展。這是由教育的客觀實在性決定的,也是教育在客觀世界普遍存在和發揮作用的意義所在,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基礎和實現保障。
人類教育本質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做人即是教育社會性的集中體現,這與動物的本能教育有本質區別??讓W立論“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魯迅強調“教育是要立人”;蔡元培否認“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器具”;陶行知認為“教育是依據生活、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等等,都對教育先教做人、再教做事持類同意見。
成才與成人是教育成功的雙輪驅動,二者缺一不可、相互倚重、不可偏廢。國家語文新教材總體上突出強化了對中小學生教育活動的社會性和客觀性,并盡可能在充分尊重教育規律的前提下實現二者的辯證統一,是在循奉教育科學的信念之上追求教育文明進步的成功實踐,是回答好“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教改使命之問的活水和鑒證。
二、教育社會性建構是一個國家教育成敗的決定性因素
一個國家的教育,體現國家意志和主流道德,其重要性毋庸置疑,它往往與國家宣傳等部門共同擔負著統一人民思想、凝聚國民心念、團結社會力量的重任。中國之所以能成為眾文明古國中唯一顛撲不破、綿延至今的國家,秦嬴政的“書同文”、漢武帝的“獨尊儒術”等“文治”起到了重要作用。統一的語言文字加上統一的思想造就了中國單一主流文化現象,這給予中國人一種強大的文化認同感,這種認同感反過來又促使其文化進一步輻射,最終造就極其強大的主體文化,強大到即使身處被統治地位時竟能反噬外來征服者,使自身繼續發展。與中國面積相當的歐洲大陸只是多“武功”而少“文治”,至今語系分散、文化多元,各民族沒有大融合,反而越來越強化差異。教育的社會性建構即是踐行、傳承文治之功的重要環節,它主要體現在統一的祖國意識、三觀養成、民族文化傳承三大方面。
(一)祖國意識是基礎語文教育的重要傳遞目標,是“傳道”責任的出發點和立足點
一個統一的主權國家,基礎的學校教育教材必然統一是不言而喻的。古今中外有統一的國家卻不統一學?;A教材的政府十分罕見。任何教育制度,只要祖國歸屬意識、統一意識鮮明,就是基本方向正確的教育,被教育者無論才能大小都會對這個國家有益;反之,則難測其害、危殆國民之根基。
語文教材,特別是中小學階段,不僅是少年兒童學習母語的基礎讀本,更是祖國意識和個人歸屬感形成的重要工具。部編語文課本一年級開篇就是整頁“我是中國人”的圖文,充分申明了新版課本的編輯語意,凸顯出統一語文教材的構建基調。習近平主席對于教材中的祖國意識十分重視,曾于2014年在北師大說:“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那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這次新編教材中就增加了中國經典范文的比重,增幅達80%。“教材中的每一篇‘選文都是蘊含著各類信息或教育價值的集合體。”[1]沒有祖國意識的母語學習,只是沒有靈魂和主見的填鴨式語言符號灌輸,是國家虛無主義、民族虛無主義的溫床,是難以培養有負責精神和擔當意識的真正社會精英的。
(二)三觀滲透可使教育的社會性建設收到于無聲處聽驚雷之效
教育的社會意識強度實質反映了社會成員三觀認知與實踐的一致程度,是教育擔當性的外化標準。語文教育擔負著社會普遍認知和主流倫理之于中小學生的傳達、塑造的使命。新教材第一課先行認讀“天地人你我他”,即將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主流哲學基礎宏觀思維具象化,將抽象概念通過形象來對兒童示意和啟蒙,是馬克思世界觀用于課程論視角文化建設的一個鮮明特色,展示編者對語文學科中三觀教育的奠基地位和衡器作用的足夠重視,以及行使宏觀文化建構的主動建樹?!罢Z文教材應該作為文化的主體發揮導向作用,變單純地篩選文化為動態的建構文化?!盵2]而這種教育的文化建構意識一旦確立實施,正確的“三觀”啟蒙傳遞便無處不在了,其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
教育的社會性由人的社會性決定,它必然受社會關系決定、制約并為其服務。社會主義制度是由人民當家作主,教育必然具有人民性,以滿足和服務于人民的教育需求為宗旨和目的。真心“為了人民”才能真正贏得人民,就在于社會主義教育相信、保護人民具有內在的真善美力量,而煥發此力量之根本又在于“為了人民”理念的徹底性。這不僅在現實主義的篇目中得以體現,還可以在浪漫主義的課文中得以貫徹,展示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矢志不渝的樸素情懷,體現正義、骨氣、良知、公平等正能量。
(三)本土文化基因的承繼與時代性發展的協調是教育社會性的成功體現
割裂歷史意味著背叛;而罔顧現實則意味著逃避。本土文化基因的提取和繼承發揚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和標識,它要求當代人文教育必須是一脈相承的傳統經典與現代時文的協調統一,這也是教育社會性的系統展現。教材總體上基于培養合格的社會建設接班人的新理念進行編寫實踐。作為文化自信的見證和踐行者,教材不僅選用語言文字的典范,更選用具有符合現時社會主流價值觀念的思想好文?!耙詴r代性作為教材選文標準,主要應當指選文的形式與內容同現時代學生的生活能夠保持適度的張力。”[3]部編語文教材涵蓋了遠古史前神話、5000多年文明史、170多年人民斗爭史和90多年中國共產黨奮斗史,榜樣人物縱跨古今,還出現了許多“新科技”……涵養學生步入社會和建設未來所應具有的中華民族氣質和文明品格,從而提高對國情歷史和現實的理解、分析及應對能力。
三、教育客觀性追求是人類教育使命的實現保障
部編版語文教材充分遵循了教育的客觀性原則,在教材構建、育才理念以及教學方式方法上都做出積極的革新探索和有益嘗試。概括來說為八個字:尊重、信任、愛護、激發,形成部編新教材的四個硬核。
(一)充分尊重教書育人的科學規律、尊重人在成長各階段的客觀學習規律
教學選文的數量和難度掌握上應遵循適齡性原則,以少年兒童的年齡特征為重要依據,規避拔苗助長,以使呼吁多年的教育減負得到根本上的落實和示范,對學生的身心發育形成了切實有效的保障。減數量、降難度,把師生從趕進度導致走形式的疲勞忙亂中解放出來,告別貪多嚼不爛、一味灌輸深奧知識點的局面,而是按照學生的學習理解力循序漸進地把知識點或能力訓練點分布各單元的教學內容當中,從容地品味漢語文字之美、雋永哲文之意,既避免超齡超前教育,又使得知識與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更有序有理,從而達到減量不減品、降難不降質、以退為進的積極教改效果。
(二)信任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和對真善美的心靈感應能力
部編教材大膽地將一些需一定理解能力的心靈意悟詩文和一些需要更多自主學習的作業目標加入到教材中來,使學生體會到感應、頓悟的拔節式成長進步。如小學一年級的漢樂府《江南》、李白《古朗月行》的狀物描寫及其詩境聯想;王維《畫》與李嶠《風》對事物的謎語式吟誦和哲理性認知等,都對一年級的小學生充滿了新奇而適宜的啟發、挑戰,從而對學生的閱讀理解不作低估式的限制,為學生智力思維增強和人文智慧提高釋放足夠的空間。再如教材中的書法教學,在規范學生書寫的同時,呈現了書法藝術之美,也更加地相信學生的學習潛力,培養熏陶書法藝術鑒賞能力和書寫能力,可謂一舉而多得的高效賦能教育。
(三)愛護學生寶貴的學習興趣,照顧呵護親子關系
教育心理學認為,孩子天生具有學習探索的驅動力,教育方式可以保持或改變這種原始驅動力使之加大或減弱甚至逆反。還以一年級一冊教材為例,該階段的學生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如果一上學就學習抽象單調的拼音和筆畫,很容易挫傷孩子的學習樂趣,使之在新的工具知識體系中產生畏難煩躁情緒。溫儒敏先生曾提出:“對于漢語拼音的教學,往往改變了以往入學即學拼音的方式,安排在識字單元之后,使拼音和認字互為拐棍?!?。所以先認讀漢字、學唱兒歌,再學抽象的拼音,然后學枯燥的筆畫偏旁部首,這種教學設置不僅符合該學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更有利于保護孩子珍貴的學習興趣和內驅力,從而更加科學化。
教材編寫也照顧到家庭學習情境,增加了親子互動模塊:在每單元的語文園地里設置和“大人一起讀”的欄目,既豐富了學生的閱讀知識面,又可以促進學生和家長的良性關系,營造溫馨的學習氛圍。孩子玩著學、大人學著玩,有效避免、紓解學生和家長的學習焦慮,從而有可能率先在人文學科中改變“作業前母慈子孝、一作業雞飛狗跳”的笑談,愈演愈烈的“中國式做作業”現象結束可期。
(四)激發學生學習意愿,優化教學方式方法促使學生將學習要求和目標充分內化
教育本是一項高尚而快樂的事業,“君子有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孟子·盡心上》)而教育活動在實際中苦樂孰是的關鍵點取決于教育目的及方式是“以學為本”還是“以教為本”。而部編語文教材的突出特點即是從知識本位教育轉變為素養本位學習,用啟發、引導的方式去教學生學會學習、學會自我探索、學會知識運用、學會習慣養成。例如在課型名稱上作的重大修改,把長期沿襲的“精讀”“略讀”改為“教讀”“自讀”,還增加了“課外閱讀”,形成了“三位一體”的課型結構,大大增加了學生的閱讀空間和趣味,有助于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非常注重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的“代入感”,從而更加深刻體會、理解文章境界;適當地幫助學生產生“剝離感”以增強客觀審美鑒賞的能力培養。
綜上,教育具有社會性和客觀性的雙重屬性是教育本身固有的特性和規律,是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觀,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從哲學與社會學視角審視語文教材的文明基調和價值取向,部編版無疑取得了教材文化構建的成功,同時也為其他學科教改提供了可茲借鑒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以期共同完成“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新時代教育使命,推進教育內涵式發展,向世界展示中華教育文明的魅力,為人類共同進步發展貢獻中國人才與力量。
參考文獻:
[1]鄭桂華:《20年來語文教材文化研究的路徑及突破空間》,《全球教育展望》2015年第1期,第92-99頁。
[2]俞明雅:《文化取向的語文教科書研究:現狀回視與問題檢視》,《當代教育與文化》2016年4期,第52-57頁。
[3]樊華強:《經典性抑或時代性:語文教材選文標準辨析》,《教學與管理》2011年25期,第51頁。
(作者:梁大工,河北廣播電視臺員工,中國傳媒大學碩士研究生;馬慧青,河北廣播電視臺員工;宋紅,河北廣播電視臺員工)
[編輯尹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