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破解文學類文本閱讀探究題,可以從“研讀細品”“深思熟慮”和“有序呈現”三個維度來進行。“研讀細品”就是吃透文本本身,在咬文嚼字上下功夫,并知人論世,深入剖析文本,把握文章意蘊;“深思熟慮”是在立足文本的基礎上,結合個人認知和閱讀體驗,對文本做出個性化的解讀;“有序呈現”則是對探究題作答方式的思考和呈現。
關鍵詞:文學類文本;閱讀探究;解題
優秀的文學作品通常內蘊豐富,表達精妙曲折,言在此而意在彼。正是這些隱而不顯的意味耐人揣摩,令人深思,動人肺腑,彰顯了文學的無盡魅力。因此,閱讀文學作品不光是欣賞,還需要探究。《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明確指出,文本探究是重要的語文學習活動之一。基于此,文本探究成為各地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中常考甚至必考的題目。綜觀近幾年的各地高考卷,文本探究題幾乎是文學類閱讀中的必考之題,探究題為高考命題者所喜愛可見一斑。然而,就探究題考查的現狀看,考生對探究題存在明顯的畏難情緒,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得分也普遍偏低。究其原因,是考生對探究題的認識研究不足,導致解題能力有欠缺。結合多年教學經驗,深入研究高考真題,筆者認為可以從“研讀細品”“深思熟慮”和“有序呈現”三個維度來找尋此類題目的破解之法。
一、研讀細品
解答文學類文本探究題首先要研讀文本,細品語言,由此準確把握作品的內容和主旨。但根據筆者的觀察,很多學生在研讀細品上還存在一些問題。這固然和學生的年齡、經歷、積累、悟性有關,但更與師生對高考探究成題的研究和備考策略的掌握有關。如何提升學生研讀細品的能力?從復習備考角度而言,筆者認為可以從兩方面加以訓練。
(一)咬文嚼字
經過高三的復習,學生在答題術語、答題技巧、答題策略上已具備了相當的能力,但在文本細讀——咬文嚼字上卻做得不夠,所以,研讀細品,一定要能沉得住氣,抽絲剝繭,找出關鍵詞句,直抵文本之義。高考命題者為了盡可能降低“考點公式”“答題模板”等應試技巧對考試的干擾,會有意緊扣文本出題,引導教學回歸閱讀的本質和真相。比如2021年新高考語文Ⅰ卷《石門陣》的第9題就體現了這種命題意圖:
小說中多次出現的“門”,在不同層面有不同含義,請結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給出的參考答案是:(1)一是指現實中真實具體的門,即文中的“木頭門”,如“木頭門燒得開。上次蘇家峪不是給門板都燒光了”,木頭門擋不住日本侵略者。(2)二是指石頭門,眾志成城抵抗侵略的“大門”,“守住了大門不用關二門”,是指眾志成城把侵略者擋在了國門外。(3)三是代指沒有門,“處處夜不閉戶的時代”,是老百姓對和平社會、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期望。
在作品中,“門”是一個重要的意象,前后出現了十幾次,互相勾連,反復著墨,寓意必然不淺,命題者從此處命題,實在高妙。解答此題,我們需要咬文嚼字,抓住文本里的具體語句進行篩選、整合、概括。文中多次出現的“門”是不同層面的“門”,要具體把它理清楚。通讀全文,我們大致清楚小說是圍繞“石門陣”來展開敘述的,分三個時間片斷,即擺“石門陣”前、擺“石門陣”時、擺“石門陣”后。擺“石門陣”前抗敵的是“木頭門”,這是第一層面的“門”。“木頭門燒得開。上次蘇家峪不是給門板都燒光了。”這說明“木頭門”擋不住日本侵略者。擺“石門陣”時的“門”實際上是磚頭堵的門,但為了講故事的需要,王木匠把它說成石頭門,這是第二層面的“門”。“守住了大門”說明軍民眾志成城抵抗侵略的“石頭門”,能夠把侵略者擋在門外。最難理解和分析的是擺“石門陣”后的“門”,“石門陣”把敵人趕跑了,“不用關二門”,“門”的防御功能不需要了,這是第三層面的“門”:不用門。“處處夜不閉戶的時代”是老百姓對和平的向往和期望。三個層面的“門”,內涵由淺入深,由具象到抽象,需要咬文嚼字,耐心解讀。上述命題方向提示我們,高考復習要回歸到真正的對文本的聚焦上,對學生實際閱讀能力的聚焦上。只有研讀細品,才抓住了閱讀之本,而這也是更能提升學生探究能力的正途。
咬文嚼字除了要緊扣文本,對題目的咬文嚼字亦不容忽視。題目中的關鍵詞句可以為我們打開一扇解讀之窗。比如2020年全國Ⅰ卷《越野滑雪》的第8題:“兩人在喝完酒離開客棧前有一段一再相約的對話,請結合上下文分析對話者的心理。(6分)”這道題的題干需要我們細細體會。本題需要與2018年全國Ⅱ卷《有聲電影》第5題“請結合二姐等人看有聲電影的經過,簡要分析小說所揭示的市民面對新奇事物的具體心態”相辨析。表面上看,兩題都是分析“心理”,但實質上是不同的。《有聲電影》題的題干強調“結合……經過”分析,實質上考查的是“心理變化過程”。而本題題干點明這一“心理”的背景是“喝完酒離開客棧前”“一再相約”,其實質是考查“離別相約”的“心理”。因此,考生應橫向分析兩位主人公共同的“心理”,而非縱向分析他們的“心理變化過程”。
(二)知人論世
解答探究題,需要結合文本產生的時代背景。每一篇文章都必然蘊含著作者的寫作意圖,體現作者當時的情感,如果這一方面我們沒有深入了解,那么對探究題的解讀就會受到影響。而文本的時代背景從文本細節處可以獲知。比如2020年高考語文全國Ⅲ卷《記憶里的光》第9題:“從文章謀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題目‘記憶里的光是如何統攝全文的。(6分)”解答此題的關鍵是弄清“記憶里的光”指的是什么。透過文本里的時間詞“1949年初冬”“十年后”“又過了幾年”等,我們知道這篇文章記述的事情大致發生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及建設初期,這是一個沖破黑暗走向光明的嶄新的時代。而帶領人們走進這個時代的是中國共產黨,“記憶里的光”——火車頭上“光芒閃爍的圖標”,即“鐮刀和錘頭”,實質上象征了中國共產黨。就為我們探究相關問題明晰了方向,解答就有章可循了。
二、深思熟慮
文學類文本閱讀題往往要考生回答自己的閱讀認識和體會,這就要求考生必須“深思熟慮”,這也就是“對作品的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這類題目體現了探究之多元性和開放性,彰顯了閱讀的主體性,對培養學生個性審美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大有幫助。但從考試角度來說,這類題目又有其明顯的局限性:從命題來看,這類題目很容易命制成讀后感類型的題目;從答題來看,這類題目往往有“微寫作”的傾向,寥寥數語,恐怕說不清,字數太多,則又時間受限;從評價來看,這類題目主觀性較強,很難評判。[1]解答這類題目不僅要領悟文本,還得要有感而發。
(一)立足兩點
對這類探究題,學生解答時常常感到困難。究其原因,可能是覺得這類題目解答太個性化,擔心基于自己的學習或認知經驗的解答未必符合命題者的意圖,差之毫厘,謬以千里,費力不討好。解答這類題目要有兩個立足點:一是文本內容,二是自己認識。這類探究題雖然強調“你的看法”,但“你的看法”終究是立足于文本本身的,不管是與文本觀點傾向相同、相反還是別有新解,都得由文本生發展開,脫離文本的探究是“盲人騎瞎馬”。另外,“你的看法”不能脫離人的普遍認知,美國著名文學批評家大衛·布萊奇認為,個人的認識不能脫離人(群體)的意圖和目的,“把認識看成是解釋者個人與他所屬的那個解釋群體相互商榷的結果,對于解釋者個人的主觀性來說,解釋群體就構成了一個客觀限制”[2]。這啟示我們,在陳述自我看法時,個性化的理解也不能脫離大部分人的理解方向、接受能力或者認知水平,完全屬于自己在特定生活閱歷積淀下的理解,只可能變成答題者的“孤芳自賞”。明白了上述兩個解題立足點,回答此類題目就不會是天馬行空、隨意發揮了。
(二)適當聯想
闡述自己的認識和感受,要善于調動自己的聯想能力。在立足文本的基礎上,能夠結合個人認知和閱讀體驗,適當聯想,有理有據地闡述自己對文本所表達思想和感情的理解,闡述自己對文本藝術魅力的感受,從而對文本做出個性化的解讀。比如2018年高考語文北京卷《水缸里的文學》的第22題:
作者說:“凝視水缸是我最早的閱讀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懷念的閱讀方式。”實際上,像這樣非書本的“閱讀”在生活中多種多樣。結合你的經歷,談談你對這類“閱讀”的體會。要求:寫出具體的“閱讀”對象以及獲得的體驗和感悟。(6分)
作答此題,首先要清楚文本的主旨:凝視水缸是作者最早的閱讀方式,帶給作者奇妙的人生體驗,刺激作者想象力和好奇心,成就作者的文學夢。考生可以據此展開聯想,“你”有什么非書本的“閱讀”體驗?獲得了什么感悟?最后整理成文。只要“你”的“非書本‘閱讀體會”是基于對文本主旨準確理解基礎之上的,而且符合公眾審美認知的,整理出的答案就契合題目要求了。此題答案示例如下:
這類非書本的“閱讀”是陪伴我們成長的重要方式。(觀點)比如,學生時代對黑板的閱讀,這是我們求學階段最直接的“閱讀”行為了。我們從老師的點滴勾畫中汲取知識,從精心設計或自由奔放的板書中感受老師的辛勤付出,從幼兒園到大學,次第展現的黑板為我們鋪展成長之路。(結合具體“閱讀”對象分析)這樣的“閱讀”直接而無處不在,因為“閱讀”,一個一無所知的少兒才得以成長為一個具有成熟思想的人。(總結)
三、有序呈現
探究題的思維特點決定了作答要有序。探究題與一般的語言、形象、結構等分析題有明顯的區別:一般的分析題分析角度間可以是并列關系、遞進關系、因果關系等多種復雜的關系,而探究題分析角度間必須是由現象探尋因果、由感性究詰理性、由淺層次追溯深層次,層層遞進。根據對探究題成題參考答案的分析,筆者認為,探究題大致有三種作答方式(思維方式)。
(一)由淺入深
此種作答方式適合透過某個意象探究文本主旨意蘊的探究題。比如2017年高考語文浙江卷《一種美味》的第12題:
“一種美味”有多重意蘊,試簡要分析。(5分)
參考答案:①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魚湯”,或僅僅是對“魚湯”的渴望,便成了滿足口腹之欲的一種“美味”;②圍繞“魚湯”的烹制,是一家人快樂、親情和希望的醞釀,這種處于生活重負下的情感“美味”彌足珍貴;③在此過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發現與成長,更是能夠滋養一生的特殊“美味”。
“一種美味”先是滿足口腹的魚湯這個物質意義上的“美味”;再到一條小魚換來家庭成員間氣氛的改變這種情感意義上的“美味”;最后,在享受“美味”的時候,父親聊起讀書的事情,讓兩個哥哥感受到了委屈和無奈,家庭氣氛也變得沉重壓抑,“他”也從中感受到了生活的艱難,明白讀書機會的來之不易。“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發現與成長,這是一種精神意義上的“美味”。思考沿著“物質層面-情感層面-精神層面”的順序逐步延伸,深入挖掘作品的意蘊,由淺入深,層層遞進。
(二)以小見大
此種作答方式適合透過多個意象共同探究文本主旨意蘊的探究題。比如2018年高考浙江卷《汴京的星河》的第13題:
根據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慶幸”的深層意蘊。(6分)
參考答案:①慶幸遇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時代,對城市發展新氣象感到新奇;②有感于游人眾多,人民生活富裕,精神煥發;③現代科技讓汴京燈節重現歷史繁華,實現了“我”的“星河夢”。
“感到如此新奇和慶幸”位于文本的第五段,“新奇和慶幸”是作者游覽輝煌汴京的整體感想。回答此題,可以從街、人、燈三個角度進行深入發掘。“街、人、燈”是“小”,由此而生發的“新奇和慶幸”的感悟是“大”。以小見大,依次分析。
(三)逐層分析
此種作答方式適合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的探究題。比如2020年高考天津卷《線條之美》的第20題:
請參照《線條之美》的審美角度點評下面這首描寫勞動者的小詩。(5分)
脊梁
羅長城
一條力的弧線,
一道破土的犁圈,
一條飛來的彩虹,
一架厚的青巒。
回答此題,要把握兩個切入點:一是選擇正確的鑒賞角度,即與“線條”有關的審美角度;二是鑒賞內容要以“勞動”為核心。行文時要有論點和論證分析。答案示例如下:
《脊梁》這首小詩借助線條對勞動之美進行了謳歌。(論點)“力的弧線”是對脊梁的整體概括,是審美的焦點,這條弧線蘊含著勞動者無盡的力量;“破土的犁圈”“飛來的彩虹”是勞動成果的象征,是我們情感和審美的載體;“厚的青巒”是我們主觀精神注入的象征,表達了勞動者厚重品性的贊美之情。(逐層分析論證)
參考文獻:
[1]謝澹:《向考查閱讀核心能力的方向前進》,《語文教學通訊·高中》2019年第3期。
[2]張隆溪:《二十世紀西方文論述評》,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6年。
(作者:廖城平,浙江省桐鄉市高級中學教師)
[責編夏家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