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了解《西游記》以及精讀和跳讀的方法。
2.精讀“三調芭蕉扇”,把握主要情節及人物形象。
3.激發學生閱讀名著《西游記》的興趣,培養閱讀整本書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掌握精讀與跳讀相結合的閱讀方法,精讀《西游記》中主要情節。
【教學方法】
點撥式、啟發式。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視頻導入
同學們好!首先請大家欣賞一段視頻(播放《西游記》片頭曲)。
看來大家對《西游記》非常的熟悉,它被翻拍成了電視劇、電影、動畫片,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我們對《西游記》的了解也是更多地來源于影視作品。但是,看影視作品并不等于閱讀名著,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名著,走進書中的神魔世界。
二、聊一聊《西游記》
(一)用一句話概括故事內容
明確:唐僧師徒四人一路上斬妖除魔、化險為夷,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終于到達西天、取得真經。
(二)用一個字或一個詞概括讀后的感受
學生交流,暢所欲言。
總結: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閱讀體會,我也不例外,我選用的詞語為“經典”,作為中國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記》是當之無愧的經典之作。對于《西游記》中的精華部分,我們更要細細品味,要采用精讀的方式去讀它,感受它的文學魅力,今天就以“三調芭蕉扇”的故事為例。
三、讀一讀芭蕉扇
“三調芭蕉扇”的故事在《西游記》中很具有代表性,場面宏大,人物豐富,原著的作者吳承恩用了三個章回的篇目來講述。
屏顯:
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孫行者一調芭蕉扇
第六十回牛魔王罷戰赴華筵孫行者二調芭蕉扇
第六十一回豬八戒助力敗魔王孫行者三調芭蕉扇
(一)看到芭蕉扇三個字,我想問問:芭蕉扇是什么寶物?為什么要調芭蕉扇?
明確:
①自混沌開辟以來,天地產成的一個靈寶:一扇息火,二扇生風,三扇下雨。
②情節脈絡:西天取經→過火焰山→調芭蕉扇
(二)請各用一個字概括三次調扇的方式方法,并說出每次最終的結果。
學生交流后總結:
第一次:逼結果:假扇越煽火越大
第二次:騙結果:被牛魔王變豬八戒騙走
第三次:打結果:自愿送出扇子滅火
(三)吳承恩為什么不安排一調就成功,而是三調呢?
明確:好看的故事一定是構思巧妙、一波三折的,清代袁枚說:文似看山不喜平。三調芭蕉扇使故事情節更加跌宕起伏、搖曳生姿、扣人心弦、引人入勝,并且每次調扇的方式方法都不同,非常富有層次和變化,可見作者敘事功力之高。
(四)在三次調扇過程中,你認為誰的表現最精彩?誰的功勞最大?孫悟空這一形象在西游整部書中都非常鮮明,那么三調芭蕉扇中是如何塑造孫悟空的形象?
請你任選一句來說說,你看到了一個的孫悟空。
我知你也饑渴了,我先送你個坐碗兒解渴。卻就把腳往下一登。嫂嫂休得推辭,我再送你個點心充饑。又把頭往上一頂。
嫂嫂勿得慳吝,是必借我使使。保得唐僧過山,就送還你。我是個志誠有余的君子,不是那借物不還的小人。
你兩個打進此門,把群妖盡情鏟除,拆了他的窩巢,絕了他的歸路,等老孫與他賭變化去。
學生交流后總結:
孫悟空是一個猴性、人性、神性三者完美結合的藝術典型。他是石猴,長期混跡于山林,聰明機智、勇敢調皮、足智多謀、具有猴性;他又拜師求藝,學習禮儀,講誠信有禮數,又具有一定的人性;學得一身武藝,神通廣大,變化無窮,遇到困難不服輸不氣餒,又具有凡人所不具備的神性。
(五)曲折的故事,鮮活的人物最終離不開語言這個載體,下面我們一起去感受《西游記》中的精妙語言。下面這兩句話均出自于“一調”的情節,這兩句話寫的是什么內容?在語言上、句式上有什么特點?你能讀一讀嗎?如何讀出文字的生命力?
那羅剎聽見“孫悟空”三字,便似撮鹽入火,火上澆油,骨都都紅生臉上,惡狠狠怒發心頭。
那大圣飄飄蕩蕩,左沉不能落地,右墜不得存身,就如旋風翻敗葉,流水淌殘花。
學生交流后總結:
“撮鹽入火,火上澆油”寫出了羅剎女憎恨孫悟空的情態;“旋風翻敗葉,流水淌殘花”寫出了孫悟空被芭蕉扇“扇得無影無形”的情形。運用了比喻、對偶的修辭,生動形象且句式整齊,加上疊詞的妙用,讀起來富有韻律感和節奏感。語言生動風趣、傳神貼切、極具表現力。
朗讀指導:
“撮”“澆”“翻”“淌”等這些動詞要重讀;疊詞也要特別關注,“骨都都”“惡狠狠”要重讀,“飄飄蕩蕩”要讀慢一點,適當延長。
四、理一理讀書法
(一)剛才我們用精讀的方法,從三個角度精心品讀了“三調芭蕉扇”的故事,《西游記》中還有哪些經典的、百看不厭的故事值得去細細品味呢?
明確:
精讀是指深入細致地研讀,要細膩地感受、透徹地理解和廣泛地聯想。
《西游記》中值得精讀的情節有: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大戰紅孩兒、車遲國斗法、女兒國遇難、真假美猴王、受阻獅駝嶺、勇斗金銀角、行醫朱紫國、大鬧盤絲洞等
(二)雖然《西游記》的故事十分精彩,但要把整本小說看完實屬不易,畢竟《西游記》有80多萬字,當我們看得疲倦的時候、看到不感興趣的內容的時候,可以怎么辦呢?跳讀,跳是什么意思?哪些內容可以跳躍過去呢?
明確:
跳讀是指快速、跳躍式地閱讀文章,以了解其內容大意的閱讀方法。
跳讀方法:主動舍棄、有意忽略、選擇閱讀。
跳讀角度:自己不感興趣的內容,過多的外貌、環境描寫以及無關緊要的詩詞、雷同的情節等。
五、課堂小結
雖然我們這節課即將結束,但西游的故事還遠遠沒有結束,希望課后同學們用跳讀與精讀相結合的方式閱讀《西游記》,感受經典的永恒魅力。而精讀的角度也遠不止我們今天課堂展示的這些,請同學們另選一個角度如:奇特的想象、深刻的啟示等,寫一段閱讀體會。
【教學反思】
在部編版語文教材中,閱讀名著已成為中學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激發學生閱讀原著的興趣,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我結合部編版教材內容,設計了聊一聊《西游記》、讀一讀芭蕉扇、理一理讀書法三個環節,思路比較清晰,銜接比較流暢,在名著課的教學上做了新的嘗試。
一、遴選精彩片段
大部分學生閱讀小說時無計劃、無目的、無要求,往往只追求緊張、動人的情節,忽略了結構章法、人物刻畫等精華內容。而對于長篇經典小說的教學,選擇其中的精彩片段不失為一個明智的做法。這節課主要帶領同學們從故事、人物、語言三個方面精讀了“三調芭蕉扇”的章節,品詞析句,教會學生從不同角度去品讀名著。
二、注重方法指導
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當前初中學生的閱讀現狀不容樂觀,尤其是名著方面,存在著閱讀量少,閱讀時間少的問題。部編版教材中的每篇名著都配有讀書方法的指導,旨在傳授科學的閱讀方法,提高初中生的名著閱讀量。比如,閱讀《西游記》這類古典長篇小說,就適合精讀與跳讀并用。用跳讀的方法理清故事情節,用精讀的方法欣賞作品細節。
(作者:王晴,安徽省銅陵市第九中學教師)
[責編:芮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