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課程資源。徽文化是中國三大地方顯學之一,歷史悠久,底蘊深厚?;罩萁逃齻鞒?、建筑文化、民間藝術、徽商精神都是很好的課程資源。將徽文化融入語文教學之中,通過語文實踐來學習,對于培養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熱愛之情及語言的建構與運用能力,積累寫作素材等有莫大助益。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具有很高的價值。
關鍵詞:徽文化;課程資源;語文教學;語文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自然風光、文物古跡、民俗民情、國內外的重要事件、學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教師要有強烈的課程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被瘴幕瘹v史悠久、底蘊深厚。培育了朱熹、戴震、胡適、陶行知等一代代文化大師,孕育了新安畫派、新安醫學、徽劇、徽派建筑等獨具特色的各門流派。今天,徽學已成為中國三大地方顯學之一,是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成為華夏文化歷史中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古老的徽州漸漸式微,為了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本文試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徽州文化在語文教學中價值及開發。
一、適合融入初中語文教學的徽文化探究
徽州文化既是地域文化,又是中華民族正統文化的縮影。它集中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徽州文化門類眾多、內容豐富,它根植于徽州本土,隨著徽商的腳步伸向四面八方,博采眾長,互動融合,形成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它有著許多輝煌的成就,是中華文化眾多地域文化中的一大奇觀。對于我們今天的文化教育和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們要根據初中生的年齡特點,探究適合融入初中語文教學的徽州文化,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1.徽州教育文化
徽州文風昌盛,教育發達,自古以來就享有“東南鄒魯”、“禮儀之鄉”的美譽。宋元以來,徽州書院發展勢如破竹,成為全國書院最多的一個地區,民間蒙學教育亦非常繁榮,徽州成為中國文化教育非常發達的區域。徽州教育源遠流長、讀書風氣濃郁,“十戶之村,不廢誦讀?!币蚨瞬潘C萃、名人輩出。誕生了朱熹、戴震、胡適、陶行知等著名的文化大師。他們對徽州乃至整個中華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一代代學者以徽駱駝精神做人治學,遍考精取,綜合創新,為創建一個美好社會而努力。他們的治學精神和理念以及學術成果是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并傳承給學生的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現在,陶行知先生仍然是我們教育教學的標桿。他在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方面的遠見卓識在我們今天的語文教學中仍是舉足輕重,他的“生活即語文”、“知行合一”的觀點成為指引語文教學的一盞明燈,我們要認真研究、努力踐行并發揚光大。
2.徽派建筑文化
徽州建筑精品眾多,有著多層次極豐富的文化內涵。飛檐翹角、氣宇不凡的宗祠,高高聳立的牌坊,昌明理學的書院,美輪美奐的戲樓、優雅精致的宅第……這些久負盛名的古徽建筑凝固了徽州厚重的文化,折射了土風民俗及徽人的精神風貌,它們的發展和興盛都深深地烙下了社會文化發展的印跡,成為散落在古徽大地的一座座歷史文化博物館。
徽州的村落建筑,也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熬G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幽靜的村落,枕山環水,藍天白云下,青山綠水間,粉墻、黛瓦、馬頭墻參差錯落,水口古木蔥蘢,小橋流水,涼亭翼然。村落里面,溪流潺潺,小渠環繞。民宅里,陽光雨露灑落狹窄的天井,門楣窗格,廊柱瓦檐,花鳥蟲魚栩栩如生。這樣的村落布局與建筑,“雖有人作,宛如天開?!庇迫恢谐湟缰鴦痈信c自然生機。徽州人與自然共奏出和諧悠然的韻律。
這樣獨具特色的建筑,凝聚著一代代徽州人的智慧,是學生游學的絕佳場所,是他們練習寫作、陶冶性情的豐富資源。了解它們、讀懂它們并練習寫作,在學習中感受并繼承我們中華文化的精髓。
3.徽州民間藝術
古老燦爛的文明和優越的自然環境滋潤著徽州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也為徽州藝術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罩菟囆g,也取得了極高的成就。
徽州戲劇,京劇之母;新安畫派,風骨凜然;徽派版畫,精美絕倫;徽派篆刻,意趣奇妙;新安四寶,譽滿天下……徽州藝術,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人。
這些藝術形式中,讓同學們感興趣的東西很多,如徽州儺舞,它是徽文化中的一塊“活化石”。古徽州山越人、吳楚人對自然現象和偶然事物缺少正確認識,驅鬼逐疫、祈安納吉的原始巫儺應時而生,自漢以來,歷代普及且極具規模,明清時期更為盛行,民間迎神賽會中出現的儺則演繹為一種儺舞娛樂文化。舞者佩戴的儺面具刻工精細、輪廓分明、神態奇特、手法夸張,形式感強,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顯示出極強的古樸、粗獷美,體現著人物的神韻,舞蹈動作粗獷夸張而樸實,人物性格鮮明,饒有情趣。使人見之難忘,回味無窮。
又如徽州楹聯,它以厚重悠長的韻味,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存在。楹聯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精粹的文學樣式。它集文辭、書法、雕刻為一體,以簡馭繁、畫龍點睛,給人們帶來韻味無窮的審美享受。
徽州楹聯存在感極強,以前的廟宇、祠堂、名勝、店鋪、橋亭到處都有懸掛,現在還留存很多,如朱熹所提的呈坎村聯:“呈坎雙賢里,江南第一村”,唐模高陽橋聯“南海岸來一瓶甘露,高陽橋渡千載行人”,潛口方觀田宅“欲高門第須為善,要好兒孫必讀書”等等,這些楹聯高雅又貼近生活,是學生學習古詩的經典之作。
這樣的文化,如果善加引導,學生怎會不感興趣?如果能借此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細細鑒賞,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不知不覺間洗滌心靈,陶冶情操。
4.徽州生態保護與發展理念
徽州山川秀美、鐘靈毓秀。但隨著北方大族的幾次大規模南遷和人口的不斷發展,靠山吃山已然不夠,山多地少,資源貧乏的短板日益突出。但徽州人并沒有肆意對自然進行開發和破壞,仍然對自然保持著敬畏之心,他們崇尚“天人合一”,制定各種鄉規民約,不僅在生活規范上進行約束,也對自然環境進行了嚴格的保護。這一點,我極其佩服我們的先人。正是他們的長遠目光,才讓我們能夠繼續擁有這美麗的自然風光。這種持續發展的思想境界和長遠目光,在今人的身上也不多見,需要我們努力發揚光大。
徽州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徽州人為了生存,不斷地走出大山,徽商足跡遍天下,以至“無徽不成鎮”。在艱難的生存中,徽州人窮則思變,憑借著頑強的徽駱駝精神,吃苦耐勞、奮發進取。在長期的拼搏中,徽州人憑借著天下為懷的開放精神、重仁重義的誠信精神、賈而好儒的人文精神、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通權達變的創新精神、同舟共濟的和協精神、熱心公益的奉獻精神縱橫馳騁。時至今日,這些徽文化精神內涵仍具有重要的人文意義和現實價值,值得后來人學習和借鑒,需要我們在教育教學中努力傳承和弘揚。
二、徽文化融入初中語文教學的價值和意義
初中階段,我們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基礎文化課學習,更要注重學生的各方面素養的培育。合理發掘徽州優秀文化,整合課程資源,對于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1.拓展學生文化視野,增強學生文化自信。
徽文化博大精深,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觀、源遠流長的人文歷史、豐富厚重的文化底蘊、獨具魅力的民俗風情……這一幅幅絢麗多姿的畫卷,都為初中學生的語文學習提供了豐富內容。
我們可以結合教材的綜合性學習,開展形式多樣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如分期出一些徽文化特定主題的手抄報;去坊間采風,讓學生收集附近旅游景點的照片,配圖講解介紹;收集徽州楹聯,講述楹聯的涵義和相關的背景故事;朗誦詠徽詩文;學做簡單的徽州美食,介紹它的特色及制作方法;觀看民俗表演、親身參與民俗活動,體會徽州的民俗風情……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又切切實實地提高了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學生在學習中也充分感受到徽文化的魅力并以身為徽州人、身為中國人而驕傲。
通過這樣的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融入徽文化,在教育實踐中完善和豐富語文課程內容,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民族認同感,提高文化自信。
2.塑造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社會價值觀,提升學生人品人格。
徽州人重視讀書,尤其注重德行教育,吃苦耐勞、克己誠信、銳意進取。各地約定俗成的鄉規民約也規范著人們的一言一行?;罩轁夂竦奈幕諊杏丝v橫天下幾百年的徽商,他們行走天下,最重要的一點憑仗,就是高尚的人品以及由此構成的人格魅力;徽州文化大師胡適,他筆下的《我的母親》感人至深,母親“認真做事,嚴肅做人”的訓導就是徽州人樸素的行事準則;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興國”的愛國情懷和“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奉獻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這些優秀的精神內在滋養著一代代的徽州人。
初中生正處在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階段,徽文化能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到許多優秀的品質內涵,有利于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和社會價值觀,提升學生的人格和人品。
3.有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推動徽文化的創新發展。
這是一個傳統與現代交匯的新時代,優秀傳統文化首先要存活并適應于當代社會,再結合當代社會持續發展,這樣才能真正傳承下去。
現代初中生的思想比較活躍,他們雖然骨子里流淌著傳統文化的因子,但更喜歡現代的新思想新觀念。在徽文化學習的過程中更喜歡那些結合現代生活的、有所創新的事物。他們對傳統文化沒有執念,以后也更傾向于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理念結合,這對徽文化的傳承與與創新有著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需要高度重視與徽文化與語文教學的融合,構建富有文化內涵和育人價值的全新課堂,為徽文化的創新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新生力量。
三、徽文化融入初中語文教學的路徑分析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語文”,語文與生活密切相關,有生活的地方,就有語文實踐和學習?!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要實現這些目標,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只靠課本是遠遠不夠的,地方文化正好可以彌補這一不足?;瘴幕鳛榈胤轿幕膬炐愦?,應該是可以承擔這一重任的。我在日常的教學中也進行了一點探索。
1.以徽趣文化為切入點,培養學生學習徽文化的興趣。
初中生由于年齡偏小,活潑好動,對傳統文化興趣不高。但對身邊發生的一些有趣的文化現象還是比較喜歡的,也愿意花點時間去了解?;瘴幕瘶O具地域特色,又有中華傳統文化的共性,它滋養了一代代的徽州人,成為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罩莸仂`人杰,名人輩出,因山川靈秀,歷代慕名而來的文人騷客亦不在少數。他們留下了許多有趣的故事與詩文。教學中我們可以用趣聞引導學生自己搜集學習相關的詩文,比如,學習詩仙李白的詩歌,學生能背會講,但也覺得時空距離太久遠,可能感受不深。如果把李白和徽州聯系起來,從歙縣太白樓、歲月灘等本地與李白相關的名勝及趣事引入,一下子就拉近了距離,讓學生搜集李白游徽州留下的詩歌,在課堂上比較、朗誦,學生自然興趣大增。古徽州商業發達,老字號很多,可以引導學生在平時游玩時隨手拍下一些喜歡的牌匾、對聯,收集起來,安排專題課,讓大家欣賞、評點、改寫。當學生看到親手拍的圖片或視頻進入課堂,那種自豪會帶來的更強勁的學習動力,對徽文化及祖國語文自然會產生由衷的熱愛。
2.引導學生誦讀詠徽詩文、介紹徽州文化,培養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的能力。
語言文字的理解與運用,是語文的教學之根。怎樣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呢?我覺得最基礎的工作就是增加語文積累。俗語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闭Z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精挑細選的好文章,但數量是遠遠不夠的。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明:“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的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被谶@一點,我想可以開展階段性活動,比如利用課前5分鐘,讓學生誦讀自己積累的詠徽詩文并簡要介紹。這些可以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八年級學習說明文時可以讓學生介紹徽州的某個事物,如徽州的景點、雕刻、建筑、食品等,學生搜集資料、整理后展示介紹,介紹方式不拘一格。對于身邊的徽文化,學生的興趣還是挺高的。活動最后還可整理成冊,當寫作素材或留作紀念。這樣學生在學習徽文化的過程中也有效地培養了語言的建構與運用能力,比單純地讓學生課后自學的成效要好得多。長期地積累下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不再是夢想,語言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也落在了實處。
3.看身邊景,觀身邊事,利用徽州名勝,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此應該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p>
“生活即語文”,語文即生活,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泉。生活中有很多優秀的素材,我們或熟視無睹,或渾不在意,以至不甚了了。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如將傳統節日設為法定假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傳統文化習俗漸漸地重回我們的視野。我在語文教學中將徽文化引入教學資源,引導學生觀察秀美山川、挖掘民風民俗,風景名勝、水口園林、古村街巷都是游覽的好去處。引導學生去觀察積累、提煉素材,把身邊景、身邊事、身邊人、身邊物宣之于口、寫之成文,學會把生活實踐和語言學習結合起來。
部編版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是說明文單元,下冊第五單元是游記單元,我課上引導學生學習說明文和游記的各種寫法,課上安排小練筆,介紹本地特色的事物或景點,周末布置游覽寫作作業。學生按上課所學方法認真觀察,作文內容真實可感,既有溫度又有深度,亮點多多。徽文化的價值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得到了體現。
4.參與徽州民間文化活動及生活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
陸游詩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徽州歷史悠久,孕育了形式多樣的民間藝術。如祈門金字牌鎮的祭祀儺舞“游太陽”、歙縣東北隅的元宵燈會“打羅漢”儀式、徽州區上朱村的“戲鐘馗”、潛口的“臘八節”展演、蜀源的中秋“舞草龍”……當然最著名的還屬徽劇,它堪稱“京劇之母”。兩百多年前,四大徽班進京,唱響了徽劇,更成就了京劇。這段光榮歷史,一直是徽州人所津津樂道的,它讓我們每個徽州人都倍感自豪。
民間還有許多節日習俗,如除夕、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都有特定習俗,很有儀式感。
這些徽州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及民俗活動,是我們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豐富資源。只有參與其中,才會有更深切的感受。這些活動開展的時間大多在法定假期,學生有機會參與其中。學校里有時也舉行一些相關活動,如在全校選拔團隊參加民間展演、戲曲進校園等。我要求學生在參加活動前,分小組活動,在網絡上或民間搜集藝術活動資料,了解這種民間藝術形式的來源、形式、內容等,活動時拍攝圖片或視頻,并進行文字整理。然后在課堂展示實踐成果。學生興趣濃厚,在實踐中學習了很多富有特色的徽文化知識。
傳統文化走進語文課堂,融入語文教育教學,是一項復雜的工程。需要我們全體語文人的共同努力和教育領導者的大力支持。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任重道遠。相信我們一點一滴的努力,如涓涓細流,必將匯成滾滾洪濤,推動學生素養的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
[2]《閱讀徽州》(精華版),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年。
[3]李琳琦:《徽州教育》,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4]朱永春:《徽州建筑》,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5]卞利:《徽州民俗》,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
[6]吳之興:《徽州詠贊》,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年。
[7]徐曉君:《淺論徽文化資源融入語文教學之功用》黃山市互聯網資源,https://www.xzbu.com/7/view-11330471.htm
(作者:方綠霞,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鎮中心學校一級教師)
[責編崔達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