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學生在作文寫作中存在三大問題:一是審題偏差,寫作偏離題意;二是立意簡單,照搬材料觀點,沒有體現學生自己的認識、思考及啟示;三是文本單薄,內容不充實、論證不深刻。本文主要針對大多數學生存在的立意簡單、論證不深刻,寫作過程中“失我”“忘我”的情況,從關鍵概念和邏輯思維兩個方面入手提升作文寫作水平。
關鍵詞:作文;失我寫作;概念立意;邏輯升格
作文寫作是高中學生思維品質、語言表達的集中體現,是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集中體現。同時,按要求作文在高考試題中又是分值最大的、極容易拉開語文高考分數的題目,考生需要精準審題并按要求作文。從平時寫作訓練和考場作文來看,高中學生在作文寫作過程中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審題不準,完全離題或者偏離題意,不能完成任務,這類作文往往在第三等級以下評分;二是立意簡單,照搬照抄材料語句作為作文中心,忽視作文題目要求中考生自己的“認識、思考及啟示”一類要求,屬于“失我寫作”,這類作文大多在第三等級或第二等級基礎等級評分;三是文本單薄,內容不充實,寫作過程中僅僅局限于材料,雖然有自己的觀點,但不能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由表及里,這類作文也不能在考場中拿到好的分數。分析其原因,除了偏離題意者關涉學生讀題、審題意識,后兩種情況多與學生的思維層級、語言表達能力相關,如學生不能打開思路,真正在作文中表達自己閱讀材料后的思考、認識,那么文章的豐富、深刻便無從談起。
一、“失我寫作”現象及原因
“失我寫作”在高中學生作文中較為普遍存在,是相對于學生在作文中融入自身情感、認知和思考的一種作文形態。《新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明確指出:“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同時,高考寫作突出國家意識、國家情懷,將國家事件與個人發展緊密聯系,這是新時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教育背景下高考的價值導向。因此,高中學生不管是在平時的寫作訓練還是高考考場,都需要表達自我、體現自己的思考、突出自己作為新時代青年的家國情懷,避免“失我寫作”,這既是語文學習的能力要求,也是語文學科的素養要求。
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存在自我缺失現象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恐懼離題,局限于材料不拓展,就材料反復進行干癟分析。二是由于長期沉默而形成的“失語癥”,學生不習慣表達自我,沒有在作文中表達個人認識和思考的意識。三是思維限制、能力缺失,學生對詞、句以及作文材料的文意理解不足,深入探究能力不足。要解決這樣的困境,陳宇環老師《避免“平面滑行”,注重邏輯分析》一文給出了建議:“在寫作上,我們要著眼于‘挖掘內涵和‘闡述聯系兩方面去論證,才能避免‘平面滑行。”[1]基于此,聯系到寫作實際,筆者認為可以從“概念”和“邏輯”兩方面著手打破學生寫作“失我”的困境。
二、概念立意、邏輯升格
現以我校2020年4月底參加三校聯考的作文題為例,探究關鍵概念和邏輯關系對學生作文走向深刻的意義。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讀了現代文閱讀(三)《遠山上的崖柏》后,你一定有很多思考和感悟,請結合下面的材料,以“程永林一家怎樣才能走出貧困”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主張或看法。
①讓幾千萬農村貧困人口生活好起來,是我心中的牽掛。(習近平)
②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人民日報》2017年1月23日)
③扶貧濟困靠大家,溫暖人心你我他。(扶貧志愿者宣傳口號)
要求:自擬標題,自選角度,確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在寫作過程中,學生們能夠準確找到最佳立意角度即②“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并完成寫作任務,但是絕大多數考生卻存在著對材料觀點進行簡單拆分和組合、缺失自我認識和思考的問題。大多數學生的文章框架如下:
中心論點:程永林一家要走出貧困,必須要將“志”與“智”相結合。(照搬材料作為自己觀點)
分論點一:扶貧先扶志。(材料前半句)
分論點二:扶貧必扶智。(材料后半句)
分論點三:要將“志”與“智”相結合。(“1+1”式論點)
從學生的寫作情況來看,這樣的文章為數不少,概括起來就一個“搬”字,基本上未體現考生自己的認識和思考,更談不上在自我認識思考基礎上的啟示。這樣的寫作除了一定程度上體現考生語言表達水平外,學生的思維能力、思維格局基本上沒有體現,是典型的“失我寫作”。對此,我專門設計一堂課“診療”學生的“失我寫作”癥。
(一)概念立意
關于概念立意,主要是在抓住關鍵概念的基礎上,學生能夠對概念內涵進行深入解讀,這個解讀的過程就是學生融入自我、真正表達自我的過程。這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抓概念,在整體把握作文材料的基礎上提取關鍵詞;二是析概念,聯系材料和實際分析關鍵詞含義;三是核概念,檢驗概念含義是否合乎材料要求。
從文題來看,寫作立意的關鍵概念是“志”和“智”,學生要以此為出發點,體現自我思考。
如“志”,可以將其理解為:1)志向、志愿;2)志氣、意志;3)希望、愿望;4)勇氣、立志;5)目標、方向;6)主觀能動性等。
“智”可以理解為:1)智慧、聰明;2)教育、知識;3)眼界、創新;4)方式、方法;5)智力、智能;6)智囊、智育等。
有了以上對關鍵概念的理解并將其融入文章的論點、論證中,“失我寫作”便自然而然消失,考生的素養也得到一定的體現。
(二)邏輯升格
如果僅從概念上理解材料展開思考,那么這樣的文章無疑是扁平的,即使學生在表達自我的基礎上引用論據,也易變為論據堆砌。2017年全國1卷可以說打開了作文重視邏輯思維的新窗口,高永利老師認為:“高考作文試題主要考查考生兩個方面的能力,一是邏輯思維能力,二是語言表達能力。”之所以將“邏輯思維能力”放在首位,高老師認為“邏輯思維能力的水平極大地影響著一個人的語言表達,邏輯思維能力的水平決定著作文的寫作水平。”[2]
作為高中生,能清楚地、負責任地表達自己是作文的基本要求,除了在內容上清楚表情達意,還需要條分縷析、層次清楚,因此,一篇好的作文在概念立意基礎上,還需要通過邏輯進行升格。進行邏輯升格,學生可以從以下三步入手:一是通讀材料,梳理層次——在層次梳理中理清材料和行文邏輯;二是注意副詞、關聯詞,深入剖析——在對詞的咀嚼中關照邏輯;三是確定行文思路,回扣材料邏輯——在仿寫中確定作文層次,通過邏輯升格文章。
同樣以“程永林一家怎樣才能走出貧困”作文題為例,學生寫作角度“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里的邏輯關系由兩個副詞“先”“必”體現,這看似簡單的兩個副詞蘊含了諸多意義:
如“扶貧先扶志”中“先”可能包含以下邏輯關系:1)時間在前,與后相對;2)首要條件,先決條件;3.)基礎性、基石性作用;4)“只有……才……”;5)“如果沒有……就……”
而“扶貧必扶智”中“必”又可包含1)一定、必須;2)必然、必定;3)必要條件;4)決定性作用;5)關鍵因素;6)“只有……才……”;7)有效性、影響力等關系。
有了這樣的邏輯梳理,學生要想寫出一篇有豐富內涵、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文章也就不那么難了。以學生修改后文章《扶貧須扶“志”與“智”》的提綱為例:
中心論點:想要幫助《遠山上的崖柏》中程永林一家走出貧困,還須從“志”和“智”這兩個方面入手。
分論點一:“志”,是脫貧的前提。有了“志”,程永林一家脫貧才有目標,才有方向。
分論點二:“智”,是脫貧的關鍵。沒有了“智”,沒有自己的本領,程永林一家難以真正走出貧困。
分論點三:扶貧是關乎國家發展的大事,全國上下一條心,將“志”與“智”落到實處,幫助更多像程永林一樣的人走出貧困。
由此可見,雖然考生依然是從材料②“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角度著筆,但是在論點里明確體現了考生的認識與思考,有審題基礎上的“我”在文中:從概念上看,考生關注到“程永林一家”走出貧困必須“志”“智”并舉;“志”是目標、方向,而“智”是本領。從邏輯上看,“志”“智”也分別在程永林一家的脫貧路上起到相應的作用,“志”是前提,是先決條件,而“智”是關鍵,是必要條件。最后,考生聯系國家發展的社會現實,升華主題。
經過修改,用看似簡單的概念立意和邏輯升格,讓考生在寫作中自然地表達自我,而不是人云亦云或機械地材料重現。而學生只有學會表達自我,在寫作中遠離“失語”,才能真正實現負責任地表達,體現通過語文學習而涵養出的語文核心素養,才能體現出新時代青年的價值觀和擔當,檢驗教育目標和任務落實的情況。
參考文獻:
[1]陳宇環:《避免“平面滑行”,注重邏輯分析——關于近幾年高考作文的幾點思考》,《語文月刊》2019年第5期。
[2]高永利:《“中國關鍵詞”的“邏輯思維”——從邏輯思維的角度分析2017年高考全國Ⅰ卷作文題》,《語文月刊》2017年第9期。
(作者:鄧禮惠,廣東省肇慶中學教師)
[責編張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