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考小說復習是一塊“硬骨頭”,要“啃”出質量,就要找對門路、練好“記、讀、用、答”四字經。從“記什么”“怎么記”這兩個維度記住“兩個點”,練好“記”字經;從細讀文本和辨明題干著力讀破“兩重門”,練好“讀”字經;通過解密高考題、巧用練習題活用“兩道題”,練好“用”字經;依照明要求、循規律、答規范的要求奏好“三部曲”,練好“答”字經。這樣就能達到復習高效、能力提高和素養高升之功效。
關鍵詞:高考;小說復習;四字經
小說閱讀是近幾年全國卷的高頻考點,倍受應考者的關注。針對小說復習,語文教師的慣用方法是熟背答題范式、聚焦真題演練,結果公式背得爛熟,真題堆積如山,仍不見“增產”。緣何?筆者認為,主因是復習思路不清、復習方法不對,指導不力、落實不到位。所記考點屬碎片化、靜態性知識,沒從“記什么”“怎么記”上構建網絡;閱讀訓練時,盲目追求題量和速度,對學生缺乏明確的要求和具體的指導,于提升能力作用不大;資料選用上,只將資料作為練手的僵死工具,沒深入研究其中隱含的命題意圖、命題角度,不能依據課標和考綱擬創新題、變式題,當出卷人;答題方面,有要求無行動,不對答題模式和語言表述作嚴格要求和精準指導。欲擺脫小說閱讀的現實困境,要考試時高產出,就得深度復習、精準復習,練好小說高效復習“記、讀、用、答”四字經。
一、記:構建網絡,記清考點
這里的“考點”指語文能力層級中需“識記”的必備知識,即高質量閱讀小說文本應具備的文體知識、閱讀方法、解題技巧。要快速記熟并能熟用,可從“記什么”“怎么記”兩個維度記住“兩個點”。
(一)回望教學出發點
小說復習要有效度、硬度、力度,就應眺望終點(評價標準),回望起點(課程標準),找到落點。
高考語文考什么,《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規定了“四層”,其中,必備知識是語文教育價值金字塔的底座。文學文本怎么學,《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學習目標與內容”中要求:精讀古今中外優秀的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藝術形象,理解欣賞作品的語言表達,把握作品的內涵,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閱讀小說,就應掌握小說三要素及其特點、作用和表現手法,以及解題思路、答題規范。
(二)巧記文體知識點
小說知識點紛繁復雜,考查形式花樣百出,怎么答、如何記又是不得不破解的瓶頸,若要記得快、準、牢,就得掌握巧妙記憶“五法”。
一是“綱要法”,走進高考記要素,即明確高考小說一般圍繞情節、形象、環境、主題、手法五要素設題,如《越野滑雪》(2020年全國1卷)3道題就是考查理解作品內容、鑒賞作品文學形象、分析小說情節手法和作用以及藝術特色的能力。二是“歸納法”,展開要素記要領,即就小說要素設題,又主要從特點、作用和手法三個角度考查(多屬變式題),而作用題則從內容本身和對情節、形象、主題的作用以及藝術效果方面思考,如分析《到梨花屯去》中“多處景物描寫的功能”(2019年全國3卷),便是就景物描寫本身的特點和對情節、人物的作用來作答。三是“歌謠法”,記憶知識要點和答題要領時,自編記憶口訣,如“分析人物形象”歌謠:形象屬性歸類一,性格特點須整理,瀏覽篩選關鍵詞,短語概括后舉例。四是“比較聯想法”,遷移知識作勾連,一是同一文體不同問題類型間的勾連,如由標題的作用聯想到標題的意蘊,由首段的作用想到尾段和中間段的作用,由主要人物的作用想到次要人物的作用;二是不同文體間相關知識勾連,如由小說的情節概括想到散文的結構梳理,由小說的語言品析想到詩歌的語言鑒賞,由小說的表達技巧想到詩歌的藝術技巧。五是“筆記整理法”,即自主學習或課后反思后將該部分內容整理成一個系統的知識網,大致從人物、情節、環境、手法、語言方面梳理。但不能紛繁羅列知識點,要有簡潔性、層次性、創造性,語言精練準確,詳略安排適當(陌生的重要的詳,熟悉的次要的略),形式和內容上有自己的思考和設計,做到簡而不漏、多而不雜。
二、讀:圍繞要素,讀懂文本
小說類復習,諸多教師慣用套路是分析真題建模、練習真題提能,把一個復雜的閱讀心理測量變成了簡單機械操作。分析近兩年全國卷幾篇小說發現,文章內容、人物形象、構思情節、藝術手法的鑒賞,都是對考生閱讀能力的考查。因此,小說復習要獲高產,就得在“讀”上做文章,讀破“兩重門”。
(一)深入文本讀細
要讀破第一重門(小說文本),就應立足“真”“深”“美”三個字,深耕文本。
“真”即真讀,下真功夫,有真體驗。邊讀邊批注,用圈、點、勾、畫方法,標注出關鍵詞、核心句、重點段;邊讀邊想,思考寫什么、怎樣寫、為什么寫,即文本的內容情節是什么,藝術手法有哪些,寫作意圖在哪里。反對走馬觀花的偽閱讀和只看是什么不問為什么的淺閱讀。
“深”即深讀,讀書時一定不要太匆忙,要細細品讀、反復揣摩,咂摸語言,理解內涵。閱讀小說,就要落地、落細每個環節。圍繞“三何”(何人、何事、何德)用一句話梳理故事梗概;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劃分出文章的大致層次,概括出層意;思考前后情節的關系、文學形象的特點、作者的感情傾向、讀者的啟示與反思。如閱讀《書匠》,歸納內容為“老董不聽專家的主張和我父親的勸告,執意修復古籍,經過潛心鉆研,完整修復《論語》書皮”;概括情節為“老董與專家叫起了板并立下修復古籍的軍令狀,父親勸老董以史為鑒穩妥行事,老董不惜代價在家染絹,老董帶我去橡樹林收橡碗,老董完美復制出了雍正年間的官刻品”;思考“老董的匠人精神體現在哪些方面”,探究“我們這些人啊,一年也盼中秋,不求分月餅吃螃蟹,就盼橡碗熟呢”“老董搖搖頭,說,本來,還是原來那樣吧,挺好”這些話的言外之意,反思我們從老董身上得到哪些啟示。
“美”即美讀。文學類文本的審美鑒賞所追求的境界,就是在閱讀中享受這“節日”的快樂,享受閱讀的幸福。小說閱讀不宜讓學生帶著鐐銬跳舞、心為分數奴役,要喚醒和加強學生的審美意識,使學生自覺走近文本,進而走進文本。“放慢腳步、慢慢欣賞、點燃激情”是小說閱讀復習的必經之路,也是學生能力提升的不二法門。曲折離奇的情節、個性鮮明的形象、鮮活生動的語言、含蓄深邃的意境皆是一道道至美的風景,不妨于精彩處、引爆點駐足賞玩,品出味道。
(二)緊扣題干研讀
教給學生閱讀小說的秘籍后,還應指導他們讀破第二重門(題干要求)。一是明確題干的任務指令,要求考生做什么;二是挖掘題干中的隱含信息,即明確題目考查角度、考查能力,隱形要求和干擾條件。如“本文畫線部分表達了老董怎樣的心情?請結合本文簡要分析”(2020全國1卷《越野滑雪》)其旨在考查學生分析小說中人物心理情感及變化的能力。很多考生僅局限于劃線部分內容,忽略了“結合本文”這一隱形要求。這種題型屬于對人物形象的一種局部考查,如果作答時,首先通讀文本,掌握小說情節變化,然后仔細揣摩文中對人物語言、肖像、心理等方面的刻畫,就能把握小說中人物心理情感的變化。
三、用:回顧高考,用活資源
練高考題的常規動作是搜題、做題、講題,結果師生被高考題綁架,只能望題興嘆,找不到走向高分的路。復習是不能“離題”的,但訓練要講究步驟、遵循規律,不能把近幾年考題一股腦兒全搬出來,要比較近幾年常考點是什么、新變化是什么,進行真題重組、分類篩選;然后根據考綱要求、復習目標逐個突破;最后查漏補缺、綜合演練。具體怎么練,可圍繞關鍵能力落實兩個環節。
(一)考題多解辨明方向
高考題是經眾多名師打磨出的精品,具有典型性、導向性,設題精準,答案規范。所以,小說復習要用好高考題、解密高考題。訓練多年(不少于3年)高考題,不僅利于學生小說閱讀素養的提高,也便于了解考情、考向(題材類型、考查范圍、設題角度、題型安排、賦分情況)。解析全國卷(近3年II卷)小說閱讀發現,在題型、分值、考查范圍等方面都趨于穩定,但和以前相比,考查的角度更小、內容更細。如“談談塑造舞蹈師形象所用的手法,分析盧森堡公園苗圃在情節發展中的作用,語言取得幽默效果所用的手法,老董的匠人精神體現在哪些方面”,都是就某個點或某個角度設題,考查考生鑒賞文學形象、分析表現手法、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二)習題多用鏈接考點
高考小說復習,多數以課時為單元,逐日推進,先梳理知識點,再解析真題,最后進行訓練。這樣一點一點梳理,一題一題落實,看似落地有痕、目標明確,但知識零散,閱讀量大,耗費時間多,很難在短時間內取得良好的復習效果。要走出小說閱讀的“圍城”,可在指導學生梳理小說知識體系基礎上,精選小說文本,圍繞人物、情節、環境、主題等方面,多角度設題,對照高考真題答案精準作答。現以《永遠的蝴蝶》(陳啟佑)例析。
①小說中的櫻子有哪些特點?請簡要分析。可參考2013全國Ⅰ卷《喂自己影子吃飯的人》第⑶題的答題思路擬定答案。②“我”在小說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請簡要分析。可參考2016全國卷3《玻璃》第(2)題答題思路擬定答案。③小說中是如何塑造櫻子這一形象的?請簡要分析。可參考2013重慶卷《槍口下的人格》第15題答題思路擬定答案。這樣運用一題集中訓練,并借用高考答案建模,利于精準閱讀、精準作答,快速構建知識體系。閱讀訓練要靠方法指導,但能力要靠閱讀訓練提升。要學生成為小說鑒賞的能手,還得讓“變異”成為一種教學常態。師生心中常裝“一道題”,既當答題人,也當出卷人,訓練時適時異構,適量增設,主動出變式題,敢于出創新題。
四、答:遵照規律,答題規范
語文課程強調應引導學生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培養學生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發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學生小說閱讀能力基本形成,怎樣把力用到刀刃上,也是小說復習的必修課。所以,要在應考時答得準、答得美,就應在讀題、答題方面奏好“三部曲”。
(一)明確要求
就是清楚客觀題是選正確的還是錯誤的,主觀題是考查情節、人物、環境還是主題,是關于內容、作用還是技巧,是概括、分析還是探究,尤其是明白“變式題”的任務指令。如“兩人在喝完酒離開客棧前有一段一再相約的對話。請結合上下文分析對話者的心理。”(2020全國2卷《越野滑雪》)是就“兩人再相約的對話心理”作分析,而不是全面概括形象特點。“小狗奎尼在小說中多次出現,簡析其對人物刻畫的映襯作用。”(20017江蘇卷《一個圣誕節的回憶》),是分析小狗對人物的“映襯”作用,而不是分析其特點或其他作用。
(二)活用“套子”
每種題型都有自己的答題思路,答題模式。如“作用題”主要圍繞與情節、人物、主題的關系和產生的效果思考;概括題只要羅列要點;分析題則需結合文本做具體闡述;探究題應有自己的觀點態度,且屬忠于文本的創造性延伸。細化到每一種題型,又有具體的操作模式,如,概括情節按主謂賓的形式回答“何人干何事”,情節作用題答題規范為:為XX做鋪墊,表現XX的思想品質,揭示XX主題。環境描寫的作用答題規范為:交代XX時間(背景),營造XX氣氛,烘托人物的XX思想感情,為XX做鋪墊,或推動XX情節的發展。表達技巧的答題規范為:指(指明所用技巧)+析(結合文句分析)+點(點明表達效果)。探究題的答題規范為:表明觀點(我認為或我贊同……),闡述理由(理由:A.……;B.……;C.……),總結句(所以或因此……)。這些形式主義的“套子”,就是答題應做成的樣子。不悖規矩,適時選用,就會出一道“好菜”。
(三)答題規范
就是要字跡工整、觀點先行、條分縷析,做到答得準確、清晰、美觀。如“老董的匠人精神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結合本文簡要分析。”答案擬定為:①堅持行業規矩。為了修復古籍,他敢于反對省外專家,不忘“不遇良工,寧存故物”的古訓。②恪守職業操守。老董曾經因為堅持自己的觀點和夏主任結下梁子,現在為了修復古書,即使再次失去工作,老董也認為值得。③修書精益求精。為染藍絹不斷試驗,他夜里待在圖書館里,傍晚時也跑染廠,把家里沙發套和桌布、窗簾都變成了靛藍色,還去了偏遠的橡樹林,最終完成修復任務。像這樣既自我提煉,又結合文本,條理清晰、語言簡潔、表述精準,就會得到好評。
小說復習千頭萬緒,但如果教師找對了路子,掌握了法子,落實到位了每個環節,練好了小說復習“四字經”,就會實現由零散知識到系統考點的轉變,由讀懂一篇到會讀一類的轉變,由照本宣科到整活資源的轉變,由放任自流到嚴格規范的轉變,真正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讓高考不再困難。
(作者:付紹清,重慶市巫山中學教師)
[責編夏家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