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安徽省中考試卷閱讀題的顯著特點是,名著題設置突破慣性命題思維,非連續性文本試題成閱讀題常態試題,古詩詞賞析強勢進入中考命題范圍。“后考綱時代”統編教材下的中考難度在逐年提升,對師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面對新教材、新考卷,還有即將到來的新課標,語文教師要樹立“大語文”教材意識,要加強對學生課內和課外閱讀的指導。
關鍵詞:中考;名著;非連續文本;古詩詞
2020年安徽省中考試卷仍為全省統一命制卷。這是無《初中學業水平考試綱要》(簡稱“考綱”)情況下的中考考試“元年”,也是安徽省全面啟用統編初中語文新教材的第一年中考(2019年省內仍有部分市縣九年級未使用到統編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說:“部編本教材肯定會帶動考試。”試題怎么出,如何既切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又能符合統編新教材編書意圖,這是考驗命題者智慧的一次“艱難抉擇”。
2020年的高中考,是疫情之下的一次非常特殊的考試。可能考慮前期線上學習的因素,2020年安徽省中考語文試卷總體難度不大,題量未變(仍是17題),結構也未變,仍分為:語文積累與運用(35分)、閱讀(55分),寫作(55分),卷面(5分)。但在試題命制指導思想和題型設置上有較大變化,改革意味濃,對今后統編教材教育教學影響較大,導向性很強,印證了考前制定的“積極探索實踐,穩步推進改革”的基本原則。筆者僅以2020年安徽省中考卷閱讀題為例,探析“后考綱時代”統編新教材中考命題新趨向。
一、名著題設置突破慣性命題思維
一直以來,名著考查題出現在第一大類“語文積累與運用”基礎性試題中,以考查文學常識為主,未突出對作品本身的深入解讀。2020年安徽省中考試卷名著考查題,首次出現在第二大類閱讀題中,節選了統編七年級下冊必讀名著《駱駝祥子》具體情節(共5段),釋放出強烈的信號。試題設置靈活(5小題),在語言運用及賞析、小說人物理解及識記、整本書文本細讀等方面都有考查。試題設置指向整本書,要求學生深入閱讀原著,理解原著。如其中兩題:
7.從整本書看,祥子的形象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你認為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請用兩三句話加以概括。(6分)
8.《駱駝祥子》中,除主人公祥子外,還刻畫了其他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有潑辣而有心計的,有殘忍霸道的車廠老板,還有被祥子看作“孔圣人”的。(3分)
——2020年安徽卷
如果學生沒有精讀文本,這些題目就沒辦法完成。從整道題得分來看,得分不高,滿分22分,筆者所在的無為市均分13.8分(9397人參考),剛達及格線。這說明在原著細讀上還有很多學生沒有做到,沒下工夫。
統編教材一個顯著變化是,推薦閱讀書目增多,每學期每冊書中必讀名著兩部,自讀4部,三年共36部(必讀12部,自讀24部)。課外閱讀量增加,如何倒逼孩子(甚至語文教師)去讀整本書,中考無疑是個有效的指揮棒。名著變閱讀試題的中考試卷,安徽省做法顯然不是唯一。筆者所見,2020年河北省中考卷、武漢卷、長沙卷、黃岡卷等試題中,名著閱讀采取了理解類題型考查。比較而言,安徽卷分值最高,題量最大。其中,河北卷對《駱駝祥子》和《水滸傳》都進行了考查,都是節選了小說的片段內容,設置了幾個閱讀類題型。以《駱駝祥子》為例,設置了這樣的兩個問題:
(1)祥子與“那個姓孫的”在曹宅發生了怎樣的故事?(2分)
(2)上面兩段文字體現了祥子怎樣的品質?(2分)
——2020年河北卷
一個是考查對內容的理解,一個是對人物形象的把握。中考試題中,名著考查形式的變化(由文學常識題變閱讀理解題),已成不可阻擋的趨勢。溫儒敏說:“激發興趣,傳授方法,是‘名著導讀設置的改革方向。”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去閱讀原著,如何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如何上好整本書閱讀課,教會學生瀏覽、快讀、品讀等方法,都是對語文教師的挑戰。當然,這里還有一個前提,就是語文教師自己要熟讀原著,提高自身文學修養,否則也是紙上談兵。
二、非連續性文本試題成閱讀題常態試題
2019年安徽省中考語文試卷中,首次把第二道閱讀題換成三個非連續性文本閱讀題(關于“機器學習”),令人耳目一新。2020年安徽省試卷中,第二道閱讀題仍為非連續性文本閱讀題,分別從最新的國家級黨報(《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和地方晚報(《長沙晚報》)中,選錄了三節有關“勞動教育”的材料,也是當下教育的熱點話題之一。有名師認為,此題內容選擇上,體現了“載育人、樹人之道。現代文閱讀第二題非連續性文本閱讀的三則材料都是闡述關于勞動和勞動教育的意義,通過試題設置讓學生呈現自己的認知和思考,讓試卷不僅承載語文知識、能力、素養的考查功能,也發揮了在學生健康成長中的正向指揮棒作用。”(合肥市語文學科帶頭人李雅俊老師語,見《新安晚報》2020年7月25日)這些材料有論述的,有新聞調查的,有新聞時評的,重點考查學生的語言運用和分析理解能力。該題一共17分,無為市均分11.9分,略超及格分。
非連續性文本試題一般分兩類,一類以圖文、圖表綜合的方式呈現,一類是不同材料的純文本的信息組合。以往年安徽卷為例,此類試題都出現在第一大題中,以圖文、圖表等形式出現,分值較小。近兩年來,純文本信息組合形式的試題開始以閱讀題形式出現,漸成中考試卷“新寵”,已在一些省市中考卷中出現,閱讀量也在不斷增加。如2018年浙江紹興中考卷閱讀題中,非連續性文本試題《關于“人際交往”的兩封信》,字數有1500余字。較長同主題純文本信息的比較閱讀,已近似群文閱讀。2020年筆者所見全國部分中考卷中,非連續性文本所選材料以新興科技等熱門的話題為主,如北京卷的“老城保護”,重慶卷的“人工智能”,陜西卷的“中國空間站”,長沙卷的“在線學習”,桂林卷的“海洋生態”,青島卷的“非遺傳承”,沈陽卷的“文化遺產”等。
復雜的非連續性純文本試題的出現,并非刻意在增加難度。實際上,《語文課程標準》中對7-9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早已有明確要求:“閱讀由多種材料組合、較為復雜的非連續性文本,能領會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義的結論。”非連續性文本試題凸顯了語文的工具性,有很強的時代性、實用性。對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求更高,要求學生有很強的信息提取、內容分析、判斷推理、歸納概括的思維能力。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要進一步加強此類材料閱讀方法的訓練,如學會跳讀、默讀、圈點勾畫等;日常教學中,要嘗試利用同質課文進行比較閱讀,也可以利用教材外同質文章進行比較閱讀,也可以選擇純課外同質閱讀材料進行比較訓練;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擴大閱讀范圍,養成讀報讀刊的習慣,在報刊(包括其他文字性材料)中發掘語文素材,提高語用能力。
三、古詩詞賞析強勢進入中考命題范圍
統編教材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在最近半個世紀的初中語文教材中是前所未有的,突出體現在古詩文選文占比達所有選文的一半以上。這必然會影響到中考試卷古詩文試題的命制。近年來,安徽省中考語文試卷在第三道文言閱讀題中,已嘗試將課內文言和課外文言作比較閱讀,難度有較大提升。2020年安徽省中考語文試卷,文言題再次作了新的嘗試和突破,有一定的指向性。
該題選擇了兩則材料,第一則是課本中周敦頤的《愛蓮說》,第二則是課外的白居易《詠菊》,一首七言絕句。共4小題,前兩題(字詞釋義和句子翻譯)以《愛蓮說》為主,后兩小題考查了學生對詩歌的賞析能力:
15.《愛蓮說》中,菊是的象征;《詠菊》中,菊有的特點。(用原文詞語填空)(2分)
16.《愛蓮說》《詠菊》對蓮(荷)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其原因是什么?(6分)
——2020年安徽卷
這兩題的設置,是建立在對古詩文理解的基礎上的,對初中生來說有一定難度,所以得分不高。整道題16分,無為市均分9.28分,也就是說,大部分學生沒有達到及格分(9.6分),考查的結果不是很理想。學生的整體古詩文閱讀理解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
詩歌賞析題引入中考試卷,對安徽省中考卷來說,顯然是個突破。從多年的安徽省中考語文試卷來看,古代詩歌考查一般以課內古詩默寫題為主,常出現的第一大題的第一小題,10分左右。課外古詩賞析題一直以來是高考語文卷的固定題型,對學生的古代文學修養和傳統文化積累要求很高。中考語文試卷引入古詩賞析,并非壞事,一方面可促使初中語文教師按照《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授好古詩詞賞析課,并授之以法;另一方面也能提前做好與高中的有效銜接,消除對試題的陌生感。
詩歌鑒賞題在中考語文試卷中的出現,已成為新的命題方向,趨勢非常明顯。筆者對全國各地40套中考語文卷進行了分析,有29套試卷中出現了詩歌賞析題,占比72.5%,課內和課外詩歌各占一定比例。和安徽省2020年中考卷考查形式一致的是山西卷,其將歐陽修《醉翁亭記》(節選)與崔灝七言律詩《黃鶴樓》作為比較閱讀題出現,4小題,12分。其他省份類似的選材還有:
1.杜牧《赤壁》和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比較賞析,5分(河北卷)
2.白居易《錢塘江春行》和白居易《早興》比較賞析,8分(黃岡卷)
3.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與李攀龍《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比較賞析,6分(杭州卷)
4.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和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比較賞析,6分(福建卷)
5.李賀《雁門太守行》和李白《塞下曲》比較賞析,3分(沈陽卷)
通過對2020年安徽卷閱讀題的簡要分析,語文教師應能感受到,“后考綱時代”統編教材下的中考難度在逐年提升,對師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新形勢下,語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和檢驗形式上都在向縱深推進。如何在今后的教學中,既落實好《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又把握好統編教材新的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同時,也能適應新的考試要求,提升應試水平,這是我們應該考慮的迫切問題。
語文教育教學是項長期的系統工程,要關注和研究的環節很多,但筆者以為,面對新教材、新考卷,還有即將到來的新課標,語文教師首先應樹立“大語文”教材意識意識,加強對學生課內和課外閱讀的指導,尤其要指導學生扎實進行整本書閱讀和古詩詞的欣賞。
(作者:錢之俊,安徽省無為市教育局初中語文教研員)
[責編夏家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