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勝
【摘要】本文根據初中語文作業設計中存在的“一刀切”、缺乏趣味性、實踐性弱等問題,提出優化初中語文作業設計的對策:尊重學生差異,分層設計作業;設計形式多樣的作業,提高學習興趣;注重作業設計的實踐性,增強育人實效。
【關鍵詞】初中語文 作業設計 分層 興趣 實踐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45-0115-02
語文作業的布置是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通過學生的作業能夠較為準確地掌握學生對課堂學習內容的理解、接受程度,以便及時調整教學方向,優化作業布置的內容和結構,從而更好地因材施教。然而,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對作業的布置仍存在不少問題。本文對初中語文作業布置方面的問題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優化初中語文作業設計的對策。
一、初中語文作業布置存在的問題
當前初中語文作業布置中存在一些問題,嚴重地降低了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語文學科是涵蓋面非常廣的學科,也是富有趣味的學科之一。如果教師一味地布置單調乏味的作業,會打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抑制學生創新思維,從而阻礙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初中語文作業布置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作業設計“一刀切”,忽略學生的能力差異
在初中語文作業設計中,教師大多趨向于“一刀切”,沒能兼顧不同能力層次學生的需求,忽略了學生在學習基礎、能力、興趣、個性等方面的差異,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想當然地將題目無差異地拋給學生。無論是課堂作業還是課后作業都由教師做主,學生無權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難度適合自己的作業內容。這對基礎好的優等生來說,既“吃不飽”又缺乏挑戰性;對基礎差的學困生而言,這樣的作業讓他們“吃不下”,無從著手,導致完成作業的時間過長,甚至靠抄襲或等教師公布答案抄寫下來完事。因此學生即使完成作業但質量也不高。他們對作業沒有選擇權,不得不硬著頭皮應付。長此以往,學生對作業心生厭倦,語文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難以激發。
(二)作業設計缺乏趣味性,費時低效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沒有興趣的學習行為是枯燥徒勞的。作業設計缺乏趣味性極易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厭倦感,使語文教學陷入費時低效的窘境。如當前階段,初中語文學科的課后作業在布置形式上還是以抄寫、背誦或者默寫等為主。這種作業布置形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小學階段的學生掌握相關的字音和字形,規范其書寫,引導其熟悉生字。但是初中階段的學生相較于小學生來說已經有了一定的語文知識儲備,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語文學習方法,“一首古詩抄寫三遍”“默寫錯字三十遍”等作業只會增加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抵觸和厭倦,不僅難以起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而且會降低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這種千篇一律的作業形式還會讓初中生群體覺得做與不做都無所謂,導致語文學科由一門充滿趣味和人文藝術色彩的學科變成一門枯燥乏味的學科。
(三)作業設計實踐性不足,事倍功半
語文是人在生活中時時刻刻都離不開的工具,只要人在思維活動和交流狀態中,語文這一工具便如影隨形,無法割舍。可以說語文學習的根本目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語文知識和經驗來源于生活,同樣運用于生活,離開了實踐,語文也就如同無水之源、無根之木。然而,當前初中語文作業訓練往往脫離了運用于生活這一根本目的,不是為生活運用而進行作業訓練,而是單純地為考試進行作業訓練。這在一些語文課堂練習中表現得尤其明顯。就多年的課堂教學經驗來看,現在的語文練習題幾乎全是沖著應對考試去的,教師害怕的往往不是學生學了知識能不能在日常生活中用得上,而是學生能不能在考試中按照答題模式應答如流。答題模式多年來也一成不變,要么死板死眼的默寫,要么答要點一二三,知識題與實踐應用題也是涇渭分明,閱卷教師按要點給分,沒有要點一票否決。在這樣的作業訓練模式下,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得并不多,教師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卻事倍功半。
二、優化初中語文作業設計的對策
上述初中語文作業設計中的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是普遍存在的。有的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早已形成習慣,長期行之而不覺其不妥。如果還這樣下去,將會影響學生對語文科目的態度,不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長此以往,勢必使語文學科的教學效果受到損害。基于此,筆者提出以下優化初中語文作業設計的對策。
(一)尊重學生差異,分層設計作業
同一個班級的初中生,在語文知識儲備和綜合實踐層面可能存在很大的差異。有的學生天生就對人文社科類學科充滿了興趣,在學習過程中自然更容易找到竅門,完成作業的速度和質量都能夠得到很好的保障。而有的學生可能更喜歡理工類學科,對語文學習十分吃力,并且語文基礎也不夠扎實,如果讓其完成與上一類學生同等數量和難度系數的作業,可能要多花兩三倍的時間。但是如果為了這部分學生降低作業難度和減少作業數量,對上一類學生的能力提升可能就毫無幫助。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從每名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分層設計語文作業。
不同的學生都能在作業中獲得成就感,這是學生完成作業的動力所在,分層設計作業正是解決這一問題的策略之一。例如,為了保障全班學生都能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有所收獲,并找到高效的作業完成方法,教師可以采取“分層設計作業”的方式進行初中語文作業設計。在整個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班級學生的整體情況,將其分成A、B、C三個不同的層次。其中C層次的學生主要是還沒有形成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學生群體,這部分學生的語文基礎也相對薄弱,在進行該層次作業設計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其多做一些抄寫類的作業,提出書寫工整、規范等要求。對這類學生,教師要選擇練習冊中難度系數相對較低的題目給他們做。B層次的學生主要是具有一定的語文基礎,在做基礎性作業的時候基本能夠保持85%以上正確率的學生,對這類學生,教師可以適當提高要求,采取基礎題和拓展題7[∶]3的比例進行作業布置,促進其語文素養的提升。A層次的學生則是在語文學科學習方面相對優秀的學生群體,對這類學生,作業設計的重點是讓其進行拓展性閱讀等方面的習作訓練,因此教師在進行作業布置的時候可以適當降低作業的數量,提升作業的難度,為其留出充足的時間進行獨立思考,從而切實促進其語文水平的提升。
(二)設計形式多樣的作業,提高學習興趣
很多初中生抱怨語文作業形式與內容過于單一,枯燥無味。大量枯燥、重復性的作業不僅難以提升學生的語文水平,而且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主動性,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教師應該設計與布置形式多樣、開放靈活的作業,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體會到真正的語文趣味。
比如,在教學統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錢塘湖春行》的時候,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首詩的內涵,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式:(1)古詩配畫。讓學生采取繪畫的方式進行預習。這首詩主要描繪了西湖春天的旖旎風光以及萬事萬物在春光的沐浴下生機勃勃的畫面。教師需要重點引導學生結合詩人的描述進行自由繪畫。初中生面對這樣的作業,其興趣與熱情一下子被調動起來,都做得十分認真,有的學生以詩中的“孤山”“孤山寺”以及“西湖”這三個事物作為畫面主體,著重表現了春天時節西湖水剛剛漲起來,山清水秀的畫面;而有的學生則將自己的畫面重點放置在“早鶯”“新燕”和“暖樹”上面,從這些小的角度表現春天來臨的圖景。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再次深入文本中,充分回味詩人所描述的畫面和意境,而且加深了對相關語文知識的理解,更激發了其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相較于傳統的古詩抄錄或者古詩背誦等作業形式,這種開放式的作業能夠幫助學生快速記憶詩的內容,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2)作業設計“我做主”。在教完古詩后,教師可以把作業設計權下放給學生,讓學生自主設計個體喜歡的作業形式。學生設計的作業有背誦默寫詩歌,并與同桌比賽背誦默寫;復述詩歌大意,將其中蘊含人道理說給大家聽;結合詩歌內容進行故事新編;等等。(3)古詩默寫書法大賽。在學生學詩興致正濃時,教師開展詩歌默寫書法大賽,讓學生在學習詩歌的同時無形中提高自身的書寫水平,激發語文學習的興趣。
(三)注重實踐性作業設計,增強育人實效
生活不是考試,沒有固定的模式和思維。在初中語文教學中,不少學生可以把一些課文中的段落倒背如流,可一放到實際生活中就傻眼了,感覺一點兒也用不上。所以教師在作業設計中要注重實踐性,增強育人實效。
例如,統編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岳陽樓記》是一篇憂國憂民之作,教師在教學中要創設情境,讓學生深度感受作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這種憂國憂民的情懷值得當代學生學習,教師可布置“常念家國情懷,爭做愛國青年”實踐活動,以此為契機,讓學生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愛父母、愛老師、愛同學;從呵護身邊的環境做起,增強愛家、愛班、愛學校的責任感。又如,在統編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白楊禮贊》教學中,教師讓學生理解課文內涵后,組織開展“觀察身邊的行道樹”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用心觀察路邊的行道樹,畫出行道樹在自己心中的形象,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再由觀察行道樹關聯到社會上那些無私奉獻者,說說他們身上有哪些值得學習的精神和品質。教師開展這樣的實踐活動有助于深化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實現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提升。
針對初中語文作業設計中存在的“一刀切”、缺乏趣味性、實踐性弱等問題,教師應采取更加靈活、開放的作業設計方式,為學生布置符合學情、富有趣味、聯系生活的作業,從而充分發揮作業在提升學生語文能力方面的作用,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黃首晶.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的理論緣由探析[J].教育探索,2018(2).
[2]王彥芳.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理性思考與實踐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7(8).
注:本文為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專項課題“中小學優化作業設計實踐研究”(編號2021ZJY1353)成果之一。
(責編 秦越霞)